《研究发现热带太平洋中层带富含亚硝酸盐氧化金属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25
  • 在海洋的主要最低氧气区域(OMZs)内发生了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较少。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它的海洋含量和化学转化受控于微生物金属酶(这些金属酶可以催化化学变化)。这些反应在中深海层(约200-1000 m)中尤其重要,因为那里存在关键的氮反应。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测量可以直接检查OMZs中的这些酶催化剂的相对丰度。

    本研究的作者在中太平洋进行的两次考察中揭示了从东部热带北太平洋延伸出来的OMZs的T型分布(2011年10月的Metzyme和2016年1月至2月的ProteOMZ)。Metzyme站确定了以200-400 m深度之间的12°N为中心的低氧水域,与东部热带北太平洋OMZ21向西延伸一致。随后的ProteOMZ探险跟随这些低氧水沿10°N向东向西延伸至140°W,并观察到了OMZs区域及整个过程中中深层水的低N,表明了整个东部热带北太平洋这些OMZ水域的连贯性,以及该地区独特的氮生物地球化学信号。研究者们通过大小分级的原位过滤系统在七个垂直剖面上收集自由生活的微生物生物量。并利用全局元蛋白质组学分析和目标元蛋白质组学分析两种技术来分析来自该谱图的77个样品。

    研究发现亚硝酸盐氧化金属酶(一种来自硝化孢菌的富铁酶)是中深层海水中最丰富的微生物蛋白之一,每升分子超过600亿。估计的反应速率表明该酶不饱和,并且其高丰度提供了中深层海水潜在的催化能力,可以迅速氧化源自降解沉降的有机物质周期通量的亚硝酸盐。此外,考虑到该酶对铁的强烈需求,其高丰度代表了亚缺氧的中深层海水区内以前未被发现的微生物库。亚硝酸盐氧化金属酶也可能参与涉及氮和氧化还原敏感金属的其他反应。作者认为随着海洋持续脱氧,亚硝酸盐氧化金属酶的丰度和程度可能增加,并导致中深层海水增加对铁的更多需求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其他潜在变化。

    (李亚清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0-0565-6
相关报告
  • 《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环流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21
    • 近日,国际地学权威刊物《Climate of the Past》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邹建军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石学法研究员(通迅作者)与厦门大学、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台湾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北太平洋亚热带西部千年尺度沉积物氧变化和它与北大西洋气候的联系(Millennial-scale variations in sedimentary oxygenation in the western subtropical North Pacific and its links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该研究对在冲绳海槽北部获取得的高质量重力活塞沉积岩心CHS1(1998年利用“向阳红09”船取得)进行了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发现末次冰期以来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中层深度沉积物氧含量变化在千年尺度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冷期增加,暖期减小的特征。这种变化模式与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质上受北大西洋翻转环流驱动。这是石学法团队利用该岩心在西边界流黑潮演化研究之后的又一新进展。。 作为全球温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NPIW广泛分布在亚热带北太平洋300-800m水深范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低盐。现代观测显示NPIW低盐水主要源自鄂霍茨克海,在向南扩张时期把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丰富的营养盐输运到中、低纬海域,进而影响中低纬北太平洋内部生地化循环和表层-深层海洋物质交换。之前的研究重点关注北太平洋亚极地区域,而对亚热带区域中深层通风演化的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人员对该岩心的海表生物生产力、海底氧化还原环境进行了恢复,结合不饱和烯酮表层海洋温度、黑潮指示种等高分辨率综合记录,与北太平洋高纬区域记录进行了对比,首次明确了在千年时间尺度上NPIW通风演化对亚热带北太平洋中层水团氧化还原条件的直接影响。在Heinrich冰阶1和2时段,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明显增加。在Bölling-Alleröd(B/A)间冰阶时段,沉积物氧含量显著减小。亚热带北太平洋沉积物氧含量变化模式与NPIW通风演化模式一致,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主要出现在东太平洋,而在亚热带北太平洋西部并没有观测到缺氧现象。B/A时段沉积物缺氧现象的出现表明北太平洋最小含氧带广泛扩张,必然对北太平洋海洋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产生深远影响。这对于认识增暖背景下海洋脱氧过程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成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及链接如下: https://www.clim-past.net/16/387/2020/ https://www.clim-past.net/10/1735/2014/
  • 《研究发现孟加拉湾缺氧区的扩张与加强将加速SAR11对硝酸盐的利用及氮损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晓敏团队解析了孟加拉湾缺氧区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协会旗下期刊Microbiology Spectrum(《微生物学谱》)。2019级博士研究生顾博伟与副研究员刘甲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夏晓敏为论文通讯作者。    全球海洋缺氧区占据了30-50%的海洋氮损失,且缺氧区仍在不断扩张。不少研究已阐释了极度缺氧条件(anoxic,≤1 μM O2)对原核生物群落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但对氧气浓度略高于anoxic(~5 μM O2)的缺氧区(如孟加拉湾)认识还较少。该研究采用了流式细胞术、扩增子及宏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揭示了孟加拉湾缺氧区原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在氮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该研究发现水体中束毛藻的沉降效率远大于聚球藻与原绿球藻,表明束毛藻藻华为孟加拉湾缺氧区提供了碳氮源。随着氧气浓度的降低,不仅原核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其功能也有所变化。相比于含氧量较高的Tara样品(≥60 μM O2)与孟加拉湾样品(20-60 μM O2),低含氧量区的孟加拉湾样品(5-20 μM O2)中存在更多的SAR11-nar序列(该基因负责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这表明缺氧区扩张后SAR11利用硝酸盐将更为普遍。 目前,孟加拉湾缺氧区的亚硝态氮尚未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氮气,而是被Nitrospinae氧化为硝态氮累积起来。然而,如果孟加拉湾缺氧区的含氧量进一步下降,亚硝态氮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可能会加强,氮损失现象将逐步加剧。 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项目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Bowei Gu, Jiaxing Liu, Shunyan Cheung, Ngai Hei Ernest Ho, Yehui Tan, Xiaomin Xia. 2022. Insights into prokaryotic community and its potential functions in nitrogen metabolism in the Bay of Bengal, a pronounced oxygen minimum zone. Microbiology spectrum,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08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