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号C" 卫星在轨测试海上试验队起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5
  • 9月12日上午10时许,载有12名试验队员的“润江1”船从舟山起航,开启了为期45天的“海洋一号C”卫星在轨测试海上现场同步观测任务。 本次任务由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组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实施,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参加。参航队员表示,一定团结一致、不辱使命、确保安全,全身心投入到试验任务中去。 “海洋一号C”卫星是中国首颗业务化运行的、全球开机的、连续观测的海洋水色卫星,它搭载了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等应用载荷。本次海上现场同步观测试验是“海洋一号C”卫星在轨测试的重要内容,提供真实可靠实测数据,是载荷性能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

相关报告
  • 《我国成功发射1米C-SAR卫星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5
    • 11月23日7时4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1米C-SAR业务卫星。该星是我国首颗合成孔径雷达业务卫星,标志着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已由科学试验型向业务应用型转变,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遥感业务化观测能力。 1米C-SAR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高分三号科学试验卫星共同组成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卫星重访与覆盖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我国海洋监视监测卫星星座初步形成。 1米C-SAR业务卫星主要搭载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多极化、多模式海陆观测数据获取能力。该星在高分三号卫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新增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为海上权益维护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服务;新增的星上实时处理功能,提升了海上突发事件、海陆自然灾害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能力;改进了传统扫描与波成像模式,提高图像质量与海浪参数反演能力;卫星连续成像时间增加一倍,进一步提升卫星使用效能。可为海洋动力环境、自然灾害与安全生产事故应急监测、土地利用、地表水体等多要素观测提供稳定可靠的定量化遥感数据,为保障海洋权益、维护国土安全、防范地质灾害等重大任务目标,以及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1米C-SAR业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分别承担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后续,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将会同相关应用单位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全力保障卫星按时投入使用,实现多星组网业务运行,有效满足海洋、国土、应急、生态环保、水利、农业、气象等多领域应用需求。
  • 《我国首次将星载铷钟应用于海洋二号卫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5
    • 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获悉,该院203所雷达高度计铷钟鉴定件通过了验收测试。这是海洋二号卫星第一次采用铷原子钟。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以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卫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并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微波观测功能,使我国海洋卫星首次以厘米级定轨的精度,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宝贵的海洋动力环境数据,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洋监管、海权维护和海洋科研的能力。   据了解,过去海洋二号卫星A星是采用GPS锁定晶振方式,实时校准晶振的准确度,以实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晶振一旦失去GPS信号,或者测量期间信号中断,卫星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专家介绍,海洋卫星的铷原子钟技术设计延续了北斗铷原子钟的设计,北斗卫星是成熟产品,这样可以降低新产品的质量风险。过去采用晶振,在同一区域测量海平面的年均高度误差不超过几个厘米。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由于原子钟漂移率很低,卫星整个寿命周期不用校准,铷原子钟自己维持,每时每刻都能获得准确数据。   据悉,后续海洋卫星B星和C星也将采用铷钟。203所同时还完成了海洋二号卫星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工作,该辐射计对云层、雨区、植被和地面浅层有良好的透射性,遥感不受昼夜限制,确保了大气参数、地表参数、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全球、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