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工艺中主要设备及材料大盘点!》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6-10
  • 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环节。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应用于集成电路、LED等多个领域,其中以集成电路的占比和技术难度最高。


    IC制造工艺流程及其所需设备和材料


    半导体产品的加工过程主要包括晶圆制造(前道,Front-End)和封装(后道,Back-End)测试,随着先进封装技术的渗透,出现介于晶圆制造和封装之间的加工环节,称为中道(Middle-End)。


    由于半导体产品的加工工序多,所以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在这里,我们以最为复杂的晶圆制造(前道)和传统封装(后道)工艺为例,说明制造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材料。

    IC晶圆生产线的主要生产区域及所需设备和材料


    晶圆生产线可以分成7个独立的生产区域:扩散(Thermal Process)、光刻(Photo- lithography)、刻蚀(Etch)、离子注入(Ion Implant)、薄膜生长(Dielectric Deposition)、抛光(CMP)、金属化(Metalization)。


    这7个主要的生产区域和相关步骤以及测量等都是在晶圆洁净厂房进行的。在这几个生产区都放置有若干种半导体设备,满足不同的需要。例如在光刻区,除了光刻机之外,还会有配套的涂胶/显影和测量设备。

    先进封装技术及中道(Middle-End)技术

    IC晶圆制造流程图

    IC晶圆生产线的主要生产区域及所需设备和材料

    传统封装工艺流程

    传统封装(后道)测试工艺可以大致分为背面减薄、晶圆切割、贴片、引线键合、模塑、电镀、切筋/成型和终测等8个主要步骤。与IC晶圆制造(前道)相比,后道封装相对简单,技术难度较低,对工艺环境、设备和材料的要求也低于晶圆制造。

    传统封装的主要步骤及所需设备和材料

    主要半导体设备及所用材料


    1) 氧化炉


    设备功能:为半导体材料进行氧化处理,提供要求的氧化氛围,实现半导体预期设计的氧化处理过程,是半导体加工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所用材料:硅片、氧气、惰性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英国Thermco公司、德国Centrothermthermal Solutions GmbH Co.KG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七星电子、青岛福润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青岛旭光仪表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所等。


    2) PVD(物理气相沉积)


    设备功能:通过二极溅射中一个平行于靶表面的封闭磁场,和靶表面上形成的正交电磁场,把二次电子束缚在靶表面特定区域,实现高离子密度和高能量的电离,把靶原子或分子高速率溅射沉积在基片上形成薄膜。


    所用材料:靶材、惰性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美国PVD公司、美国Vaportech公司、英国Teer公司、瑞士Platit公司、德国Cemecon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北方微电子、北京仪器厂、沈阳中科仪器、成都南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科睿设备有限公司等。


    3) PECVD


    设备功能:在沉积室利用辉光放电,使反应气体电离后在衬底上进行化学反应,沉积半导体薄膜材料。


    所用材料:特种气体(前驱物、惰性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Proto Flex公司、日本Tokki公司、日本岛津公司、美国泛林半导体(Lam Research)公司、荷兰ASM国际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北方微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所、北京仪器厂等。


    4) MOCVD


    设备功能:以热分解反应方式在衬底上进行气相外延,生长各种Ⅲ-V族、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以及它们的多元固溶体的薄层单晶材料。


    所用材料:特种气体(MO源、惰性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德国Aixtron爱思强公司、美国Veeco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中微半导体、中晟光电、理想能源设备等。


    5) 光刻机


    设备功能: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涂有光刻胶的衬底(硅片)上,致使光刻发生反应,为下一步加工(刻蚀或离子注入)做准备。


    所需材料:光刻胶等


    国外主要公司: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日本尼康公司、日本Canon公司、美国ABM公司、德国SUSS公司、美国Ultratech公司、奥地利EVG公司等。


    国内主要公司:上海微电装备(SMEE)、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所、成都光机所等。


    6) 涂胶显影机


    设备功能:与光刻机联合作业,首先将光刻胶均匀地涂到晶圆上,满足光刻机的工作要求;然后,处理光刻机曝光后的晶圆,将曝光后的光刻胶中与紫外光发生化学反应的部分除去或保留下来。


    所用材料:光刻胶、显影液等。


    国外主要厂商:日本TEL、德国SUSS、奥地利EVG等。


    国内主要厂商:沈阳芯源等。


    7) 检测设备(CDSEM、OVL、AOI、膜厚等)


    设备功能:通过表征半导体加工中的形貌与结构、检测缺陷,以达到监控半导体加工过程,提高生产良率的目的。


    所用材料:特种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的KLA-Tencor、美国应用材料、日本Hitachi、美国Rudolph公司、以色列Camtek公司等。


    国内主要公司:上海睿励科学仪器等。


    8) 干法刻蚀机


    设备功能:平板电极间施加高频电压,产生数百微米厚的离子层,放入式样,离子高速撞击式样,实现化学反应刻蚀和物理撞击,实现半导体的加工成型。


    所用材料:特种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美国Lam Research公司、韩国JuSung公司、韩国TES公司等。


    国内主要公司:中微半导体、北方微电子、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等。


    9) CMP(化学机械研磨)


    设备功能:通过机械研磨和化学液体溶解“腐蚀”的综合作用,对被研磨体(半导体)进行研磨抛光。


    所用材料:抛光液、抛光垫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Applied Materials公司、美国Rtec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华海清科、盛美半导体、中电45所等。


    10) 晶圆键合机


    设备功能:将两片晶圆互相结合,并使表面原子互相反应,产生共价键合,合二为一,是实现3D晶圆堆叠的重要设备。


    所用材料:键合胶等。


    国外主要厂商:德国SUSS、奥地利EVG等。


    国内主要厂商:苏州美图、上海微电子装备。


    11) 湿制程设备(电镀、清洗、湿法刻蚀等)


    设备功能:1)电镀设备:将电镀液中的金属离子电镀到晶圆表面,以形成金属互连;2)清洗设备:去除晶圆表面的残余物、污染物等;3)湿法刻蚀设备:通过化学刻蚀液和被刻蚀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将被刻蚀物质剥离下来。


    所用材料:电镀液、清洗液、刻蚀液等。


    国外主要厂商:日本DNS、美国应用材料、美国Mattson(已被北京亦庄国投收购)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盛美半导体、上海新阳、沈阳芯源、苏州伟仕泰克等。


    12) 离子注入


    设备功能:对半导体材料表面附近区域进行掺杂。


    所用材料:特种气体等。


    国外主要厂商:美国AMAT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所、中科信等。


    13) 晶圆测试(CP)系统


    设备功能:通过探针与半导体器件的pad接触,进行电学测试,检测半导体的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设计性能要求。


    所用材料:NA。


    国外主要厂商:爱德万测试、泰瑞达等。


    国内主要厂商:北京华峰测控、上海宏测、绍兴宏邦、杭州长川科技、中电45所等


    14) 晶圆减薄机


    设备功能:通过抛磨,把晶圆厚度减薄。


    所用材料:研磨液等。


    国外主要厂商:日本DISCO公司、日本OKAMOTO公司、以色列Camtek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北京中电科、兰州兰新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方达研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市金实力精密研磨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炜安达研磨设备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年风科技有限公司等。


    15) 晶圆划片机


    设备功能:把晶圆切割成小片的Die。


    所用材料:划片刀、划片液等。


    国外主要厂商:日本DISCO公司等。


    国内主要厂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所、北京中电科、北京科创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西北机器有限公司(原国营西北机械厂709厂)、汇盛电子电子机械设备公司、兰州兰新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族激光等。


    16) 引线键合机


    设备功能:把半导体芯片上的Pad与管脚上的Pad,用导电金属线(金丝)链接起来。


    所用材料:金属丝等。


    国外主要厂商:ASM太平洋等。


    国内主要厂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五所、北京创世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电科、深圳市开玖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

相关报告
  • 《利用机器学习提高成熟半导体制造产能》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2-11-04
    •     全球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强劲的增长期,伴随着新冠疫情对半导体需求的影响。半导体需求本来就很强劲,因为半导体在家用电器、汽车、消费电子产品等日常设备上的应用持续增加。新冠疫情进一步推高了需要半导体的产品的需求水平。尽管如此,疫情也导致全球半导体制造生态系统在恢复正常运营之前的几个月里缓慢发展。自那以后,该行业一直在努力追赶。     半导体行业历来是一个周期性行业,有好有坏,因此,该行业对产能过剩变得更加谨慎。随着疫情的蔓延,半导体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猛增,当时没有(而且仍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制造足够的芯片来满足需求。许多晶圆厂和IDM(集成设备制造商)正在建设新的制造厂(fab),但这些工厂需要数年才能投入使用,所有现有的成熟fab都已经全天候运行。该行业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在短期内增加产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法是将机器学习(ML)应用于当前的制造过程。    在过去几年中,工业4.0一直是制造商关注的重点,各组织收集和存储了大量的制造和产品数据,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提高产量和质量等关键性能指标(KPI)。ML是一种利用所有收集的工具和产品数据的优秀技术,而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这可能会降低采用速度或提高实施成本。     ML模型可以通过提供单个工艺步骤产生的关键测量的实时预测,对半导体代工厂或IDM非常有益。工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监控工艺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然后将一定比例的产品发送至物理计量工具,以验证工艺步骤结果。从历史上看,在每个工艺步骤中评估每个晶片是不现实的,因为计量工具的操作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制造厂还必须确信计量采样率能够识别制造过程中可能影响产品产量或质量的偏差或异常。ML可以通过同时降低物理计量采样率(节省资金和时间),同时为每个单个制造零件提供完整的覆盖范围(验证工艺步骤是否按预期执行)来改变这种动态。     ML可以通过将“虚拟计量”应用于任何工艺步骤(如蚀刻、光刻或CMP)来实现这一点。假设ML算法(或模型)是精心设计和实现的,它可以与工厂车间的工艺设备在线实时运行。利用制造厂MES(制造执行系统)和SPC(统计过程控制)系统已经收集的数据,ML模型可以随时获得计算和预测正在制造的产品的任何计量测量结果所需的所有数据。通过专注于预测各个流程步骤的结果,ML模型不需要也不依赖于复杂的大数据分析基础设施。正确架构的ML模型可以是不可知的,并且可以与工厂内的任何现有环境互补,使它们相对快速且易于实现。以这种方式实施虚拟计量的好处是,由于所有产品都通过虚拟计量进行验证,因此物理计量与100%的工艺步骤质量可视性相结合,大大减少了采样。     此外,由于ML模型预测100%产品的计量结果,因此也可以更快地识别偏差,因为ML模型与工艺步骤在线实时运行。在极少数重大偏移的情况下,快速识别这些偏移而不是等待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检测,可以显著降低成本,避免报废不良晶片以及在偏移检测之前生产的产品上花费的不必要的制造时间和材料。为虚拟计量实施ML模型的最终好处是减少了工程师在监测设备和查找异常根源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 《上游材料供应受限 半导体与OLED面板本土化制造优势或将丧失》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2018年6月25日,环球晶的新竹股东会议披露的内容详情,再次引起了中国国内半导体行业的重视。股东会上董事长徐秀兰表示,目前全球硅晶圆的主要产能集中在前5家,市占达95%以上,该5大厂目前都没有大幅扩产的动作,只有合理的去瓶颈措施,全球前5大厂产能至2019到2020年都已经被预订了。 环球晶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硅晶圆厂,徐秀兰认为,半导体硅晶圆供应仍短缺,环球晶的产能至明年止都满载,2020年的接单已满一半,市场供应相对紧张。环球晶去年的合并营收为新台币462亿元,年增151%,营业净利为新台币74亿元。今年5月营收为新台币47.79亿元,年增30.2%,创下历史次高,累计前5月营收为新台币232.72亿元,年增31.8%。 实际上,从上月下旬供应链传出的消息称,受智能语音音箱、无线充电底座等设备的出货增长过快,以及in-cell全面屏芯片需求增长,市场上8寸的硅晶圆材料出现较大的供货缺口,部分上游材料商已通知晶圆厂商将调高价格二到三成。 由于此次涨价幅度是前两年的二到三倍,加上年前又多收了各晶圆厂约一到二成的产能订金,8寸晶圆厂也表示一定要调高芯片出厂价格,涨价幅度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调高10~15%左右。另外,由于上游8寸硅晶圆材料供应短缺,芯片的交期也将延迟25天到45天左右。 而相对来说,12寸的硅晶圆则由于新建晶圆厂的产能与硅晶圆材料新建产能,目前还没有明显的时间冲突,不管是材料供应和价格都相对要平缓一些。但随着中国国内的新建晶圆厂建设起来,这个平衡的局面或将还会打破。同时如何应对中国国内厂商的就近配套服务需求,也将成为行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推行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境内的经济快速发展,不但为全球带来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也为全球民生工业制造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线工人,同时也吸纳了全球的资本注入到中国市场,在消费类电子产业链下游的零组件加工和整机组装部分,复制出了全球最大的廉价产能出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民生制造业的产能继续向产业链中游的零组件上快速复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资本,往中国市场上投放产业链上游元件厂商与材料产能,来满足中国境内市场上零组件产能爆发后的配套需要。 其作为现代制造业关键基础元件部分中的半导体芯片行业,一直以来是中国境内民生制造业的最大宗采购商品,近两年来也在继机身材料、线路板、显示屏成功本土化生产之后,成为第四大涌入中国境内的产能转移标的。 为了配合中国境内厂商的产能需求,包括台积电、联电、 Global Foundries 等在内的多家海外晶圆代工企业将在中国内地投放新的产线,一来避免老旧产线退役后的新工艺产能更替出现产能缺口,二来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内地的产业配套政策,低成本的实现与下游客户就近配套服务。 此外,中国内地本土投资的晶圆代工厂包括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等,也开始利用中国本土制造的低廉制造成本与本土服务优势,陆续承接来自全球市场范围内的订单,成为高速发展市场行情下新增产能的重要补充部分,在未来 2 年内也将有多条产线投产。 据行业统计,在 2017-2020 之间全球将新建约62 座晶圆厂,其中 26 座晶圆厂的生产产能设在了中国内地。 这种情况跟中国发展OLED显示面板的情况十分相似,有数据显示,全球正在运营和已经开建的OLED面板线约有27条,其中韩国有10条,中国台湾有1条,日本有2条,剩下的14条全在中国内地。 大量的晶圆厂在中国内地建设起来,肯定就会对未来十年内的中国民生制造业繁荣,起到很好的上游核心元件供给保障作用,同时也将带动中国内地与芯片相关的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引导中国的民生制造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不过,半导体芯片行业在中国境内的发展状况也与OLED面板遇到的情况相似,除了量产技术受限于行业内少部分熟练员工与工程师之外,在上游的关键原材料方面,本土化配套能力很低,还需要全球的资本与技术进行充分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以OLED 材料领域为例,中国国内的OLED产能充分释放以后,中国国内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的OLED面板生产基地,但在OLED 材料领域,OLED单体的终端材料生产和有机材料技术掌握在海外公司手中。目前 OLED 单体终端厂商主要是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厂商,包括韩国三星 SDI、LG 化学、德山金 属、斗山、日本出光兴产、堡土谷化学、美国 UDC、德国默克等公司。而目前中国国内企业主要从事 OLED 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生产,中国国内 OLED 中间体、单体粗品的供应商主要包括万润股份、西安瑞联、濮阳惠成、北京阿格蕾雅、吉林奥来德等,其中万润股份、濮阳惠成、西安瑞联等都已实现规模量产并进入海外OLED 材料供应链,得到了OLED单体生产厂商的认可。 但在OLED单体生产领域,中国境内的材料企业限制新进企业的主要门槛是升华材料的专利,当前主流的有机材料技术大多被海外公司所有,且海外公司给这些技术进行了专利保护。也就是说中国境内的材料企业或OLED面板厂商,如果想要快速获得相关的量产技术与产能布局,就需要与海外的这些OLED单体专利与量产技术持有公司,进行深度的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实际上半导体芯片在中国国内的发展,同样也遇到了与OLED类似的问题。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内的晶圆代工产能位居全球第二位, 2017 年市占率将近 15%,未来中国内地的新产能开始产出后,晶圆代工产能在全球占比还将快速提升。 事实上,除了上面提到新建的26座晶圆厂外,中国内地现在已有50 余条晶圆生产线,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厦门、 以及合肥等多个城市,仅管都是一些相对低端的产能,产出与效益也不如后期投建的8寸、12 寸晶圆厂高。未来随着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台积电、联芯、晶合、万国 AOS、德科玛、 以及紫光等持续投入 12 寸晶圆厂生 产线开始量产,加上德科玛、中芯国际、士兰微、 以及 Silex 于 8 寸晶圆厂的产能扩充完成后,中国国内晶圆代工产能占全球的比重,肯定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出现较大的增幅。 然而大量的晶圆厂在中国国内建设了起来,但作为半导体芯片的核心材料部分,中国国内不仅产业配套十分残缺,而且也遇到了同样的技术、设备来源、工艺专利和量产经验等困境。其中以晶圆制造中占比最大的基础材料硅片和硅基材料为例,其比重占半导体制造材料约为 36%。但高端材料与生产材料的制造设备来源,基本上都是海外企业供应。 硅片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从硅石到硅片需要经过提纯、熔铸、拉棒、切割、抛光、清洗等多道工序。 一般而言,硅片要经过硅石的三步提纯制备出纯度为 99.9999999%的半导体级硅,而且现在12寸先进制程的晶圆厂,要求的纯度早已突破小数点后11们的目标。 硅石提纯后,再通过熔铸、拉棒等工艺流程生产成适当直径的硅锭,最后被切割、抛光、清洗并通过质检环节后,才可完成的用于下游生产的薄硅片的制备。而这期间,不管是加工环境、加工设备,还是辅用材料等,都不能对硅石材料有任何的污染,影响硅的纯度。 目前全球的硅片和硅基材料,主要由日本信越化工、日本 SUMCO、台湾环球晶圆、德国 Siltronic、韩国 LG Silitron 五家提供,它们的总产能占到了全球的95%以上,可以毫不客户的说,除了这五家厂商外,其它生产厂商所生产的硅片和硅基材料,基本上都用在了晶圆厂的测试片生产上,基本上没有用于正常的芯片量产中。 实际上,中国国内在民生制造业产业链中、上游的相对落后,导致了中国材料产业起步较晚,且受到技术、 资金、以及人才的限制,中国国内材料产业总体表现出数量偏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以及产业布局分散的特征。 所以说,中国国内这些新建的晶圆厂要健康发展起来,一个健康而充裕的上游材料配套产业链肯定不可或缺。中国国内发展半导体产业也与现在行业发展OLED面板一样,如果想要快速获得相关的量产技术与产能布局,就需要与海外的材料专利与量产技术持有公司,以及相关的量产设备与维护企业等进行深度的合作,通过引进资本、人才、技术及管理等方面,才能有效解决。 否则的话,可能中国国内的元器件产能是上来了,但最终的本土化成本与就近配套服务优势,很容易就被上游原材料的配套成本所倾蚀,不但难以实现全球优质产能配套服务的目标,甚至还将导致中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全面亏损。 所以也只有在与海外企业这些充分的合作基础上,中国国内企业才有可能在取得了量产技术之后,并真正获得了一定的量产经验积累与行业技术沉淀,或许有机会解决好类似半导体芯片与OLED面板等新型先进器件的与材料的原始创新难题,真正的做到上游材料国产化目的完成全球先进产能的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