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可燃冰是深海冷泉生态系统稳定的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31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团队在冷泉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利用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通过长期的深海原位实验揭示冷泉沉积物中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是冷泉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繁荣稳定的缓冲器(电容器),展示出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冷泉化能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地球上大多数生态系统依赖光合作用,然而深海的黑暗、高压、低氧环境长期以来被认为不适宜生物生存。近年来,深海探测技术的进步揭示了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深海冷泉生态系统,重新定义了生命的边界。在冷泉区,甲烷是冷泉生物群落的主要能量来源。我们在南海冷泉区进行了多次原位实验,发现冷泉喷发虽为偶发事件,但冷泉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他海域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引发了冷泉喷发间歇性与冷泉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之间的悖论。

    为解释这一悖论,张鑫团队采用了自主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平台,在南海冷泉系统的天然实验环境中进行了原位实验。原位拉曼光谱数据显示,在冷泉喷发活动中,大量甲烷水合物迅速形成。喷发活动减弱或停止后,甲烷水合物分解释放出甲烷。深海高清视频显示,尽管冷泉喷发间断,但冷泉生物群落总体规模未见明显变化,冷泉底层水体的物理化学参数整体稳定。

    海底气体流动是瞬时事件,气体在运输管道或浅层沉积物中形成水合物,甚至可能暴露在海底。我们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电容器”概念,强调其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一动态“电容器”能够缓冲海底瞬时涌入的甲烷,并确保其更稳定地向甲烷贫化的底层水体扩散。这有助于维持生物群落接收的甲烷和硫化物通量的稳定性,从而维持繁荣稳定的冷泉生物群落。研究表明,在评估全球冷泉区生物群落与冷泉环境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电容器”的关键作用,并凸显了大型动态“电容器”构成了潜在的大规模天然海底碳汇,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潜在的影响。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雄,通讯作者为张鑫研究员,海洋所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副研究员杜增丰等人为文章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科考船、“发现”号ROV运维团队支持。

    相关成果论文题目及发表链接如下:

    Xiong Zhang, Zhendong Luan, Zengfeng Du, Shichuan Xi, Lianfu Li, Chao Lian, Jianxing Zhang, Ziyu Yin, Liang Ma, Xin Zhang*. Gas hydrates in shallow sediments as capacitors for cold seep ecosystems: Insights from in-situ experimen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3, 624, 118469.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3.118469

    Zengfeng Du, Xiong Zhang, Chao Lian, Zhendong Luan*, Shichuan Xi, Lianfu Li, Liang Ma, Jianxing Zhang, Wenzao Zhou, Xiufeng Chen, Zhijun Lu, Chuanbo Wang, Yu Chen, Jun Yan, Xin Zha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a controllable lander for in-situ, long-term observation of deep sea chemosynthetic communities[J]. Deep-Sea Research Part I: 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2023, 193: 103960.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2.103960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1/t20240130_697732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评估埋藏滑坡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团队在埋藏滑坡诱发大规模流体活动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海洋地球物理与海洋生物学的交叉研究,重新评估了埋藏滑坡的致灾性及对海底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海底滑坡是陆架边缘和陆坡区最主要的沉积单元,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油气钻探和海底管道、电缆的施工作业。流体活动形成的海底麻坑、泥火山、浅层气、水合物等也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体。海底滑坡发育区经常发育流体活动。随着上覆沉积增多,海底滑坡逐渐被掩盖为埋藏的滑坡。一般认为,流体活动极易诱发海底滑坡,而埋藏的滑坡较为稳定。但埋藏滑坡真的那么安全吗?埋藏滑坡会诱发流体活动吗?这些关键的科学问题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解决。 董冬冬团队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在南海西北部陆架边缘的浅部地层发现大量近似垂直的流体通道,通道上端连接海底丘状体,下端连接埋藏滑坡。统计结果表明,反射地震数据覆盖区内超过96%的海底丘状体通过流体通道与埋藏滑坡的头部和侧向陡崖相连。海底影像资料和样品生物属种分析结果表明海底丘状体为冷水珊瑚礁(丘)。研究认为埋藏滑坡与周边地层的差异压实诱发了超压流体的释放,流体沿滑坡底部剪切面,在滑坡陡崖处向上部地层运移,在海底形成与冷泉相关的硬质海底,为珊瑚的附着和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活跃的区域构造环境和充足的沉积物供应是超压流体释放的重要地质基础。埋藏滑坡可通过诱发流体活动间接导致海底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海底工程的安全性。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陈端新副研究员、张广旭工程师、董冬冬研究员、王秀娟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所赵美霞研究员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 Chen, D*., Zhang, G., Dong, D., Zhao, M., & Wang, X. (2022). Widespread fluid seepage related to buried submarine landslide deposit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584.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658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共生体宿主-共生菌互作“微生态位”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0
    • 近日,Cell子刊i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海中心李超伦课题组在深海无脊椎动物化能营养共生体的维持和互作机制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Molecular analyses of the gill symbiosis of the bathymodiolin mussel Gigantidas platifrons”,揭示了平端深海偏顶蛤鰓丝组织中非含菌细胞、含菌细胞以及共生菌在维持化能营养共生体的“微生态位”的功能作用。 与化能菌形成共生体是无脊椎动物适应深海热液/冷泉特殊生境的重要生态策略。平端深海偏顶蛤是南海冷泉区最具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之一,与甲烷氧化菌建立共生关系。平端深海偏顶蛤的鳃丝是宿主细胞与共生菌建立和维持共生关系的场所。鳃丝由含菌细胞以及周边不含共生菌的纤毛细胞、粘液细胞及间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鳃丝组织的复杂性一直困扰着对宿主-共生菌互作机制的解析。 该研究依托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航次,通过胰蛋白酶降解的方式,富集含菌细胞,并通过比较转录组-宏转录组相结合的方式,对平端深海偏顶蛤鰓丝共生组织中的含菌细胞、非共生细胞及共生菌的基因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非共生部分可调节鳃丝的空间结构和运动,维持细胞生长,提供粘液免疫保护,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细胞内共生体中的细菌向共生体提供代谢物,控制共生体的数量,并保护共生体免受噬菌体的感染;共生菌从宿主创造的理想环境中获益,并作为共生关系的受益者,致力于甲烷氧化和能量生产过程。平端深海偏顶蛤与共生菌可在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协同互作,维持了高效、和谐的化学合成“微生态位”。 文章第一作者为海洋所王昊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创新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及“科学”号高端用户等项目支持。 文章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