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上呼吸道病毒病原体筛查和鉴别诊断的抗体微阵列免疫测定。》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张虎
  • 发布时间:2019-12-01
  • 上呼吸道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实际上,上呼吸道感染(URTIs)背后的病原体是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例如流感,副流感,腺病毒,鼻病毒等。已知涉及200多种病原体。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有时会因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或相似性而变得复杂。这项工作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六种常见病毒性URTI病原体的方法:IAV; IBV; RSV; hAdV; hPIV2;和hPIV3。利用抗体微阵列技术来完成分析。在准备蛋白质微芯片的过程中,我们生产,鉴定并选择了约50种单克隆抗体;对于每个上述病原体,选择了最佳的单克隆抗体对。创建了蛋白质微芯片,并优化了其核心工作条件。考虑到便利性和最大测定灵敏度之间的平衡,开发了一种一步分析方法,用于在制造的微芯片(抗体微阵列)上完成ELISA样的“三明治”相互作用。参考病毒株用于确定检测的下限(LoD)。对于IAV,LoD为0.25µng / ml总病毒蛋白。对于其他病毒,LoD范围为总蛋白的1-2 ng / ml。这些灵敏度限度比标准ELISA的限度稍好,但不如PCR的限度。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开发的微芯片是现有方法的良好替代品,可以相对快速(过夜),廉价,同时筛选几种病原体。抗体微阵列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的开发,并且分析病原体的面板可以扩展到包括大约50个成员。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783022
相关报告
  • 《《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发表》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3-07-08
    •   2023年3月7日,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许松涛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谢正德教授与同国内病毒学、传染病学、临床医学及医学检验等领域的35位专家反复讨论制定《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诊断技术应用专家共识》(下文称为《共识》)。《共识》从国内外病毒性脑(膜)炎病原种类、检测技术及检测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针对我国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的检测策略和方案,为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共识》在以下五方面提出重要认识:   一、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   (1)单纯疱疹病毒是成人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2)肠道病毒是我国儿童群体病毒性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体;   (3)我国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是虫媒病毒引起的最重要的病毒性脑炎。   二、病毒性脑(膜)炎实验室检测的标本类型   (1)脑脊液标本主要用于病毒核酸检测,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的脑脊液样本;   (2)血清标本主要用于抗体的测定,应尽量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   (3)其他标本:根据患者症状,如出现疱疹时,可采集疱疹液或结痂标本;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采集鼻咽拭子或肺泡灌洗液;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可采集粪便标本。   三、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体检测技术   (1)病毒性脑(膜)炎病原临床检测技术主要有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   (2)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包括PCR与mNGS,是目前病毒性脑(膜)炎病因确诊的主要方法;   (3)抗病毒抗体(IgM)检测对乙型脑炎、西尼罗脑炎以及蜱传脑炎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四、病原体检测策略   病原体检测优先级:   (1)第一组优先病原:主要包括HSV-1和HSV-2、VZV、肠道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夏秋季节优先,以抗体IgM检测为主);   (2)第二组病原:包括腮腺炎病毒、EBV、CM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HHV-6;   (3)第三组病原:包括腺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毒、HHV-7、人双埃可病毒(<3岁儿童)、西尼罗病毒(新疆及其周边地区)、蜱传脑炎病毒(东北地区,有明确蜱叮咬史)。   病原体检测策略:   (1)根据患者年龄和发病季节,选择常见优势病原体进行检测,可采用单重PCR或者多重PCR;   (2)若PCR检测阴性,或者PCR不可及,也可应用mNGS技术;   (3)对于病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感染或免疫功能缺陷的脑(膜)炎患者,建议首选脑脊液mNGS检测。并建议对mNGS阳性结果通过PCR或者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验证。   五、其他   (1)加强研发适用于基层医院的病毒性脑(膜)炎检测试剂;   (2)推进研发创新型多重检测试剂;   (3)建立健全病毒性脑(膜)炎监测网络,推进病毒性脑(膜)炎纳入国家疾病监测系统。
  •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GSK母体疫苗进入3期临床研究:可迅速诱导强大的免疫力!》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24
    • 葛兰素史克(GSK)近日宣布,评估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候选疫苗用于母体免疫(GSK3888550A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3期GRACE研究(NCT04605159)已开始对受试者进行疫苗接种。 GRACE是一项双盲3期研究,将在10000例年龄18-49岁的孕妇中开展,将评估单剂量RSV母体无佐剂疫苗肌肉注射免疫18-49岁健康状况良好的孕妇,预防新生儿RSV相关LRTI的有效性。该研究还将评估这款疫苗在接种疫苗的母亲及其婴儿中的安全性。该研究预计2024年初结束,中期结果预计2022年下半年公布。 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首要原因,如细支气管炎(肺部小气道或细支气管的炎症和充血)和病毒性肺炎(肺部小气囊或肺泡的一种炎症状态)。目前,还没有针对RSV的疫苗可用。据估计,全球每年有3300万例RSV病例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其中约300万人住院治疗,约12万人死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RSV相关下呼吸道疾病(LRTI)在6个月以下婴儿中具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一半的儿科住院(约140万例)和死亡发生在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中。 GSK高级副总裁兼疫苗研发主管Emmanuel Hanon表示:“RSV在幼儿中的负担很重,一种能够保护他们不受其影响的疫苗将代表着在解决RSV负担、预防婴儿疾病和家庭痛苦以及减轻社会相关负担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根据可靠的可用数据推进我们的RSV候选疫苗组合,是实现GSK在全球范围内降低RSV相关疾病负担目标的重要一步。” RSV也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7.7万例与RSV感染相关的住院和1.4万例死亡病例。随着人口老龄化,包括RSV在内的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稳步上升。 上个月,GSK公布了其RSV疫苗用于母体免疫(GSK3888550A疫苗)和老年人免疫(GSK3844766A疫苗)的阳性I/II期安全性、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数据。 2种候选疫苗都含有重组亚单位融合前RSV抗原(RSVPreF3),据信该抗原可触发所需的免疫应答。针对老年人的疫苗还包括GSK专有的AS01佐剂系统,以增强免疫反应,因为该人群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往往比年轻人弱。 母体免疫候选疫苗在502名健康非孕妇中进行了试验,测试了3种不同剂量的RSV候选疫苗与安慰剂进行对比,每月进行访视(免疫后第8天、第31天和第91天)。数据显示,与基线相比:(1)候选疫苗能够在所有剂量水平上迅速增强已有的免疫力,从而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性中和抗体;(2)在第8天,观察到RSV-A和RSV-B中和抗体滴度增加了14倍。首批孕妇数据将在2021年公布。 针对老年人的候选疫苗首先在48名健康成年人(18-40岁)中进行试验,然后在1005名健康老年人(60-80岁)中进行试验,采用不同剂量的抗原和佐剂,并与安慰剂进行比较。免疫后1个月的中期数据显示:(1)与基线相比,候选疫苗诱导了强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2)免疫组的保护性抗体(RSVPreF3-IgG和RSV-A中和抗体)增加了近10倍;(3)重要的是,接种了疫苗的老年人,细胞免疫(RSVPreF3特异性CD4+T细胞)得到了增强,达到了与年轻人相似的范围,尽管在老年人中观察到的初始基线水平低于年轻人。 这2款疫苗是GSK RSV疫苗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的3款RSV候选疫苗(母体疫苗、儿童疫苗、老年人疫苗),使用不同的新技术来保护受影响最大的脆弱人群:婴儿和老年人。所有三款候选疫苗均获得了美国FDA的快速通道资格(FTD)。 预防RSV的疫苗可以显著减少婴儿、幼儿和老年人的疾病、就诊和住院率,从而对全世界最脆弱的人群的健康和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现有数据和与监管机构的接触,针对老年人的RSV候选疫苗的3期研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启动,儿童RSV候选疫苗的I/II期(RSV阴性婴儿)和II期(RSV血清阳性婴儿)研究仍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