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20-11-18
  • 近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专家表示,广东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得益于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培育出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

    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其中,陕西排名从2019年的12名上升到2020年第9名,湖北排名上升一位,安徽排名上升2位,重庆排名下降,天津跌出前十。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认为,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报告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8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创造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企业创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内企业应用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工艺,以及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创新环境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为技术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绩效用来衡量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能力。

相关报告
  •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0(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篇)》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6-01
    • 5月30日,由八月瓜创新研究院主持完成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指数报告2020(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篇)》(下称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的编制工作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大力指导。 报告通过采集、整理、加工分析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统计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八月瓜专利数据库等多方数据,根据科学性、完整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导向性等原则,构建起系统的科技创新指数评价体系,从创新能力、创新影响力、创新市场化、创新成效等4个方面对全国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创新实力开展评价。报告试图通过对我国主要微观创新主体的创新格局和动态进行深入分析,科学反映其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为优化创新布局,引导科技研发,以及政府管理、行业发展、科学研究等提供参考。 报告显示,全国企业科技创新500强以华为、国家电网和京东方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聚集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从注册资本来看,规模在100亿以上(含100亿)的企业占比8.8%,1亿(含1亿)至100亿之间的企业占比68%,为主要创新主体,1000万(含1000万)至1亿的企业占比17.8%,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5.4%。可见,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但是单纯的资金规模又不是绝对的主导因素,注册资本在1000万至100亿之间,对于技术创新的平均支撑力度效果最好。另外,500强企业所从事行业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占比14%,其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11.8%。 全国高校科技创新50强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从区域分布来看,高校50强整体呈现出东部较强(占比66%)、西部居中、中部和东部偏低的局面。从研发行业来看,主要研发聚焦行业为制造业,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大类科技创新成果最为集中。 全国研究机构科技创新50强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为代表,研究机构在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开发及运用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从分布区域来看,整体呈现出东部占绝对优势(占比80%),其他地区偏低的局面。就研发水平来看,东北地区入围的研究机构平均得分更高。 近年来,我国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持续攀升,2019年已跃升至全球第14 位,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前20 名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创新投入加快增长,创新主体日趋活跃,创新布局不断优化,创新生态趋于完善,知识产权日益融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强化、地位不断提升。八月瓜负责人介绍到,科技创新指数是创新活动的导航仪和指南针,也是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八月瓜每年进行创新指数报告发布,旨在通过指数测算,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分析国内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及其变化情况,为政府决策,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创新建设提供量化的参考依据。今后将继续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指数研发活动,为引导创新活动、优化创新配置、导航创新研发、辅助创新决策提供裨益。 版权声明: 本报告版权归属八月瓜创新研究院(其中,部分图表在标注有数据来源的情况下,版权归属原数据所有公司),任何非商业应用的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本单位授权,不得将本报告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
  • 《《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张卓然
    • 发布时间:2023-11-28
    • 在7月6日举办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体会议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编写的《2022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介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研究已连续开展四年,旨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估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情况,明晰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位势和方向。2022年报告在前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增一级指标“人工智能国际化”和三级指标“开放数据指数”,并通过对比近几年的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报告》显示,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但基础资源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 一、中美两国引领、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总格局保持不变 按照2022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可将46个参评国家分为四大梯队。第一梯队国家得分为50分以上,只有美国和中国进入。第二梯队国家得分为35~50分,包含英国、德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第三梯队国家得分为20~35分,包括丹麦、芬兰等12个国家。第四梯队国家得分为20分以下,包括捷克、巴西等21个国家。 美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于国际化指标的加入,中国与美国的分差有所拉大。其他梯队中有一些国家进步明显,比如瑞典、荷兰首次进入第二梯队,印度、波兰等首次进入第三梯队。从近三年的总排名变化情况看,在排名靠前的国家中,除了中美保持领先之外,其他国家之间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 参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指数得分与排名(2022年) 近三年人工智能创新指数TOP15国家 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成效显著,基础资源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相比2021年,中国有10个三级指标2022年名次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创新制度等方面,优势指标数量也不断增长,从2021年的15个增加到2022年的18个。但中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5个一级指标中,美国均位居第一,中国却未有排名第一的指标;11个二级指标中,中国有9个指标落后美国;33个三级指标中,中国有24个指标表现不如美国。此外,相较于自身快速增长的创新产出而言,其创新投入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公共数据的质量和开放度不高,相关指标排名靠后,信息化基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移动蜂窝电话订阅率、互联网使用率、固定宽带订阅率等指标上均排在参评国家中等位置。 中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对比 三、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通过对比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创新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已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焦点之一,支撑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政策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全球人工智能处于加速发展期。 一是战略部署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得到重视。在人工智能创新制度方面,《报告》重点考察了各国人工智能政策规划的完备性以及对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视程度两个方面。相比2021年,无论是人工智能创新制度一级指标,还是政策规划和治理两个二级指标,2022年几乎所有参评国家的分数都有所增加。其中,英国、新加坡、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五个国家的政策规划得分提高最多,英国、新加坡、法国、澳大利亚、日本五个国家的治理得分提高最多。 二是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从数据中心数量看,近三年参评国家托管型数据中心总量持续增长,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相比2020年增长了10%以上。从超算数量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球超算500强排行榜争夺激烈,中国在超算上的优势有所减弱。2020—2022年,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逐年减少,占全球比重从2020年的45%下降到2022年的35%。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进入全球500强的超算数量持续增加。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加快。2022年,参评国家的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和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继续增长,且增幅均有所扩大。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同比增长25%,高于2021年的18%;人工智能从业人口总数同比增长53%,显著高于2021年的10%。 四是人工智能加速赋能科学研究。人工智能论文的学科主题分布较为广泛,除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等信息技术主题外,也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2020—2022年,涉及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基础学科主题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不断增长,占人工智能论文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5%上升到2022年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