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布局迈出关键一步!广西首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百色下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1
  • 7月30日,在广西中电华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随着最后一道工序的完成,一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式下线。这是百色乃至广西氢能产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更标志着百色在抢占氢能产业高地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百色打造中国—东盟氢能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的发动机产线一期为年产量2000台的柔性生产线,主要生产80kW—240kW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全领域应用于轿车、冷链物流车、氢能重卡等车型。”广西中电华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海英介绍,项目二期将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年产量将达1万台。同时,将引进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里的核心零部件,包括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以及高温膜的产线落地,在百色打造氢燃料电池核心产业链的全产业链条。

    2024年9月,中电产业发展(广西)有限公司联合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油分公司等21家单位在百色共同启动建设“中国—东盟氢能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氢能产业发展引擎。此次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下线投产,是基地结出的第一个硕果,也是百色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百色积极布局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建设百色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风光储氢”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推动氢能产业和电池电芯等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发展,正在申报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区域试点。同时,实施“五免五减半”所得税优惠政策,计划到2030年推广2万辆氢能重卡,到“十五五”末,预计建成各型加氢站60座以上,形成年产氢气30万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推动建设中国—东盟氢能产业研究院,打造从研发到制造的“产学研用”闭环体系,全面提升百色氢能产业竞争力。

    聚焦氢能等未来产业,百色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速完善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条,致力于将绿色氢能打造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壮美广西贡献坚实的零碳力量。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m/news/news-1192097-1.html?m_referer=aHR0cHM6Ly93d3cuY2hpbmE1ZS5jb20v
相关报告
  • 《山东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8
    • 当前,山东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增强特色经济内生动力。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性产业,超前布局、重点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领域,山东已初步建立起从关键材料、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到整车的研发、生产体系,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示范运营模式。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装备产业处处长赵明介绍,据中国工程院调研数据,山东省在合成氨驰放气和甲醇驰放气等渠道,每年可回收氢气约96万吨,可支撑10万台以上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规模化运行。山东也是能源大省,除传统的煤电外,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已达一定规模,可为电解制氢提供较好的能源保障。目前,山东省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达50余家,以兖矿集团、东岳集团、潍柴集团、山东高速、中通客车、中车四方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率先突破,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山东省已建成加氢站6座,其中5座日加氢量在500公斤及以上。在济南、潍坊、济宁、德州、聊城等市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示范运行,已开通燃料电池公交专线6条。目前,全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牌数为126辆,6月份有望超过200辆。潍柴集团依托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商用车产业化技术与应用”,今年3月份,该企业举办了“潍柴20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仪式,标志着山东氢燃料电池业务走出了迈向全球一流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田,作为深度参与者和先行者,拥有1030平方公里的黄河水岸资源和“一区两城六园区”的空间布局。按照先行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崔寨高新产业城建设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 “中国氢谷”是以打造园区建设为基础,完善氢能产业链为目标,能源综合应用为核心的氢能产业集聚区。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管委会投资促进部主任景旭东说,“中国氢谷”主要任务是从氢的产、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出发,依托科研院所、金融企业、生产企业等单位,加速形成 “一个氢谷园区、一家运营公司、一批科研机构、一支产业基金、一个氢能小镇、一批企业集群”的“六个一”发展新模式,逐步打造“配套设施完善,运营模式成熟、创新成果丰富、资金保障充足、示范效果明显、生态效应显著”的氢能产业商业生态圈。到2030年,先行区将实现氢能源及相关产业累计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协同研发体系,成为国内外顶尖的技术创新策源地;氢能产业生态圈可复制可推广,累计投资规模500亿元,龙头企业10家;通过示范工程带动,从公交车、物流车领域突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应用,形成对全省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 济南市钢城区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南翼,是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山钢股份、莱钢集团的驻地,区内现有钢铁产能1290万吨、焦化产能350万吨,年副产氢气约6.5万吨,技术上可廉价提取工业副产氢气约5万吨,未来考虑重整焦炉煤气中的甲烷制氢,总氢气产量可达12万吨以上,可满足近十年内全市氢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量。 济南市钢城区政府副区长郭玉华表示,针对较长一段时间内氢能车辆示范运行少,氢气耗量低的现实,结合钢城区钢铁生产富余煤气的资源现状,钢城区谋划耦合甲醇经二甲醚制工业乙醇技术路线,减少未来煤气自发电建设,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与焦炉煤气中的氢分离提纯后分别与二甲醚进行羰基化与乙酸甲酯加氢反应制备工业乙醇,实现“以氢固碳”。通过该路径首先可以动态保障氢能在交通领域的供给,同时也可用于现有汽油的配给,能够减少制氢设备投运后的空转与氢气放散,并可大幅度改善环境、升级产业并延伸产业链,同时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重汽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燃料电池车开发的商用车集团之一,2018年以来,中国重汽集团已成功研发多款燃料电池客车,涵盖城市公交车,长途旅游客车。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及整车项目开发,中国重汽集团已掌握燃料电池整车核心技术,包括电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关键部件匹配技术,已具备开展多种燃料电池车型开发设计能力。 中国重汽集团汽车研究总院客车平台部部长赵金龙说,在燃料电池整车开发方面,中国重汽集团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扩展重卡、轻卡等其他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生产资质,扩展燃料电池整车车型,满足燃料电池车市场发展需求。在燃料电池技术研究方面,依托燃料电池试验室,开展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整车集成技术研究,支撑中国重汽燃料电池整车业务开展;建立健全燃料电池系统测试流程,发展燃料电池系统性能评价能力。依托加氢站,开展燃料电池整车的试验验证和试运行,推进燃料电池整车产业化进程。依托平台项目,深入开展氢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研究、开发与试验验证能力建设。未来,中国重汽集团将以《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为指引,发挥中国重汽集团燃料电池方面的技术研发实力,与相关企业一起推动山东规模化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助推山东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作为能源领域的顶级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地质资源和能源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对氢能及燃料电池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彭苏萍对山东氢能源发展布局感到很震撼。他认为,下一步山东要抓落实,引人才,建平台。 山东省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纪洪波表示,近期,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主任彭苏萍对山东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进行一次全面的问诊把脉,为制定符合山东省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顶层设计做好基础支撑,让更多氢能及燃料电池成果落地山东、转化山东,更好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今后一段时期,山东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壮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真正使其成为动能转换的先行产业、创新引领的先导行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同时,山东将借院士专家团队来山东调研的契机,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整体部署,深入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以能源变革带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 《北京氢能产业布局 形成一南一北新引擎》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4
    • 在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氢作为火炬唯一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运输主力,助力北京实现氢能应用“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北京将建成‘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际氢能城市。”市经信局副局长彭雪海近日介绍了北京市氢能产业的布局,即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本市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 初步形成集聚发展产业布局 加氢不到5分钟,行驶里程就可达到400公里左右——一个多月前,100台北京研发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冷藏车交付投用,这是国内最大批量的氢燃料冷藏车应用。 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氢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排放物仅有水,因此称得上是真正的零污染、零排放的清洁动力。“这款车将氢燃料电池与冷藏大电量需求相结合,实现了超长续航、高安全、高经济性等优势。”研发生产方北汽福田智蓝汽车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只是北京氢能产业的缩影。“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彭雪海介绍,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推进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 依托大型国际氢能示范区、昌平“能源谷”和房山中关村氢能产业园,本市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引进了超过百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国际氢能中心、中关村氢能联盟等公共平台支撑有力,共同推动着产业协同创新和集群发展。 南北布局加速产业化落地 本市基于科技资源优势、氢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结合各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提出了氢能产业的布局。 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示范区,明确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和怀柔,依托三大科学城创新资源,通过产业链科技攻关补齐短板,打造上下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氢能技术和产业的输出。 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的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房山重点建设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产业链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在大兴和经开区建设车载动力、热电联供应用及材料装备产业化基地,全面开展氢能应用示范。 “目前大兴、房山、昌平等重点承载区积极落实氢能产业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动产业化落地。”彭雪海介绍,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区已经正式投入使用,累计对接项目超过300个,其中有98家企业已经注册落地。 京津冀产业链协同互补 随着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正式挂牌建设,30余家氢能产业链企业已入驻,建成氢气产能约每天7吨,为本市氢能示范应用提供了氢源保障。 此外,经开区也成功引进氢燃料电池研发及生产项目,储备了多家氢能产业链创新企业。延庆区利用冬奥契机,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和加氢保障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放眼更广阔的区域,京津冀正携手打造氢能全产业链。京津冀区域是国内最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之一,具备研发实力突出、产业基础完备、氢能供给多元、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三地产业与经济结构互补性强,为区域协同发展氢能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氢能产业是推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京津冀实现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撑。”彭雪海说,本市将以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为牵引,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专线;以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为引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