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火灾抑制仿真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12-16
  • 由于锂离子储能系统火灾燃爆危险性大且实验成本高,因此基于模型对储能系统火灾特性及灭火性能模拟仿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fire dynamics simulator, FDS)软件建立了20尺(1尺=0.333 m)储能集装箱的全尺寸仿真分析模型,研究了电池系统的火蔓延过程以及CO2、H2和CO等特征气体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箱着火后,在火源中心位置H2和CO浓度可达到1000 ppm(1 ppm=10-4%)以上,而在集装箱角落的浓度仅为24~183 ppm;水喷淋灭火系统降温效果明显,可以将火焰上部温度自791 ℃迅速降低至330 ℃以下;此外,水喷淋灭火系统会造成电池箱的不完全燃烧,导致局部区域可燃气体浓度上升。本文的结果旨在为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及火灾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一种仿真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建立电池储能系统火蔓延以及火灾抑制模型,分析了水喷淋对电池储能系统的火蔓延以及烟气扩散的抑制效果。得出以下结论。

    (1)锂离子电池箱发生火灾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特征性气体,并迅速扩散至整个集装箱系统,在缺乏有效的通风措施下,这些气体会在集装箱顶部集聚,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向集装箱底部蔓延,并逐渐表现出分层现象,其中火源中心的可燃气体含量可达到1.3 ×104 ppm以上,而距离较远探测点的可燃气体含量仅有24~183 ppm。

    (2)添加水喷淋后,火源中心附近可燃气体浓度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CO浓度从5.0×103 ppm逐渐降低至4.0×103 ppm。

    (3)水喷淋系统对储能系统火灾的降温效果明显,可以在180 s以内将火源附近的环境温度从791 ℃以上降到330 ℃以下。

    (4)水喷淋系统虽然有效控制了系统的火蔓延情形,但是也造成了电池热失控气体的不完全燃烧,在局部范围内会造成H2和CO等可燃气体的浓度升高。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1216/1416868.shtml
相关报告
  •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火灾抑制仿真研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2-17
    • 针对锂离子储能系统火灾危险性高及实验成本昂贵的问题,基于模型的火灾特性及灭火性能模拟仿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期,一项研究通过火灾动力学模拟(FDS)软件建立了20尺储能集装箱的全尺寸仿真分析模型,深入探讨了电池系统火蔓延过程及特征气体扩散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电池箱起火后,火源中心H2和CO浓度急剧上升,而集装箱角落浓度相对较低。同时,水喷淋灭火系统在迅速降温方面表现出色,但可能导致电池箱不完全燃烧,使局部可燃气体浓度增加。 随着电化学储能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锂离子电池火灾危险性和灭火技术实验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针对大尺寸电池火灾的模拟仿真研究仍相对较少。 因此,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仿真分析方法,旨在助力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设计及火灾防控技术研究,为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 《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中的明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0
    • 日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锂离子电池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其中,惠廷厄姆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块锂离子电池。古迪纳夫经过反复实验与验证,发现钴酸锂比硫化钛更适合储存锂离子,进而显著提高电池的电压平台。吉野彰在此基础上,采用锂离子代替纯锂,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从而使锂离子电池具备实际应用条件。 之所以被称为锂离子电池,是因为无论在电池正负极还是在电解质中,锂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与其他储能电池相比,其突出优点在于单位体积的储存能量高,没有记忆效应,充电前不必顾及电池的用电深度,同时,能量转换率高、自放电率低、使用寿命长等。随着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于1991年投入市场,锂离子电池迅速实现大范围应用,是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的主流储能形式。 由于特有的技术优势,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成为军事作战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军事基地储能。高原、边防、海岛部队距后方基地远,能源补给线长,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采用锂离子电池储能,不仅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还具备削峰填谷等功能,是解决偏远军事基地能源保障的关键技术。但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方面存在安全性较差的问题,遭到火力打击时,容易冒烟、起火,甚至引起爆炸。 野战供电。采用锂离子电池的方舱式储能系统没有柴油发电机噪声大、红外特征明显等问题,显著增强了电能保障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但针对野战供电环境,锂离子电池存在低温性能差等问题,如在-40℃条件下,电池的充放电容量不足室温条件下的一半。 高能武器电源。电磁炮、激光、高功率微波等新型高能武器装备运用越来越广泛,定向能武器输出功率越来越大。锂离子电池以优异的倍率充放电能力可用于高能武器的电源。不过,随着高能武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体积功率密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车载和机载武器小型化、轻量化要求。 无人装备动力源。目前主流的小型和微型无人装备均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主要电源。但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源的无人机,续航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是制约军用无人装备实战化应用的最大问题。 单兵电源。随着单兵装备信息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趋势加快,对电能的需求急速增加。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各国单兵装备的主力电源。不过,随着单兵和班组作战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士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得不携带更多电池。目前高能量密度的电源是制约未来士兵连续作战的瓶颈技术。 因此,未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高能量密度。随着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相同体积或重量条件下电池所蕴含的能量更大,可全面提升无人机、水下潜航器、单兵装备等的续航时间与续航里程。二是高安全性。通过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可燃有机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在遭受炮火打击后不会引起二次爆炸,满足大型军事基地、储能方舱等对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的需求。三是高环境适应性。提升低温条件下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能力以及电解液的电导率,使电池能够在严寒条件下正常充放电,从而有效增强野战电站和武器装备等的全域作战能力。四是高功率密度。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使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放电性能不断提高,从而满足新型武器能量瞬时释放的脉冲功率需求。 能源是现代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从大型军事基地到单兵班组,从空天飞行器到水下装备,锂离子电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锂离子电池在军事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