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寒武世SPICE事件期间生物灭绝与更替受到沉积环境控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彭皓
  • 发布时间:2024-11-22
  • 晚寒武世SPICE事件(Steptoean正碳同位素漂移事件,发生在497-494 Ma)是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最大碳循环扰动之一,与浅海生物灭绝、深海浮游生物革命性转变以及上寒武统烃源岩的发育密切相关。其中在苗岭世末期(end-Miaolingian)曾发生过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也称为Marjuman末期生物灭绝事件),也是晚寒武世重要的生物事件。然而,目前对晚寒武世浅海生物灭绝和深海浮游生物革命的发生过程仍不清楚,不同沉积相环境下海洋生物对SPICE事件的响应也缺乏对比研究,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上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的预测。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浩哲博士(现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程师)在廖泽文研究员和程斌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对塔里木盆地不同沉积相钻井样品的高分辨率δ18Ocarb、δ13Ccarb和δ13Corg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图1)。研究团队在寒武系苗岭统顶部浅水相(舒探1井、中深1井)和过渡相(轮探1井、英东2井)地层发现了显著的δ13Corg负偏以及δ13Ccarb负偏,而深水相(塔东2井、雅尔当山剖面)地层并没有发现δ13C负偏,表明浅海沉积环境记录了苗岭世末期(Marjuman末期)生物灭绝事件。在寒武系芙蓉统浅水相(如舒探1井、中深1井)和深水相(如雅尔当山剖面)地层均记录了1次δ13C正偏(即SPICE),而过渡相地层(如轮探1井、英东2井)记录了2次δ13C正偏,可能代表了浅水和深水相地层记录的碳同位素混合信号。该研究结果表明晚寒武世浅海和深海环境中生物演化具有不同步性,揭示了海水深度梯度对生物灭绝与更替的控制作用。

    研究团队前期在塔里木盆地英东2井和中深1井上寒武统沉积地层SPICE事件期间,发现有机/无机稳定碳同位素协同正向漂移的同时伴随有一次有机质稳定氢同位素组成(δDorg)的负向漂移,提出该事件期间pCO2逐渐降低,同时pO2突然增加可能会诱发一些浮游生物通过CCMs(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机制利用海水中HCO3–(富集13C、亏损2H)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从而导致耦合的同位素变化特征(δ13Ccarb /δ13Corg/δDorg)(Wang, HZ, 2022, PPP; Wang HZ, 2023, MPG)。

    本次研究对更多的钻井样品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后发现,在寒武纪苗岭世末期,深部缺氧水体上涌可能导致了浅水区域部分浮游生物(the Crepicephalus zone fauna)灭绝。到了寒武纪芙蓉世时期,浮游生物为适应大气CO2浓度逐渐降低的极端环境而调整了碳源获取方式,即通过获取海水中HCO3–(即CO2浓缩机制,CCM)来维持生命活动和初级生产力。随着具备CCM光合作用机制的浮游生物从深水向浅水扩展,浅水区的浮游生物(the Coosella perplexa subzone fauna)逐渐被深水区的浮游生物(the Aphelaspis zone fauna)所替代。浮游生物细胞内CCM机制的出现,在晚寒武世浮游生物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导致了不同沉积环境下沉积有机质的差异性富集保存。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晚寒武世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塔里木盆地上寒武统海相烃源岩的发育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旗下综合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本项研究得到多圈层作用油气富集理论项目(THEMSIE04010104)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2145,42272144)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Haozhe Wang (王浩哲), Haizu Zhang (张海祖), Yiman Zhang (张义曼), Bin Cheng* (程斌), Qian Deng (邓倩), Guanyu Zhao (赵冠宇), Zewen Liao* (廖泽文), 2024. Sedimentary facies controlled biogeochemical process of biotic extinction and turnover across the Cambrian SPICE event.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5:683.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856-z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jXp5uvd_8pdxh-Ikg70Hg
相关报告
  • 《未经控制的全球排放可能会引发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5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否则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能会直线下降,达到恐龙灭绝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研究人员在不同的预测气候情景下模拟了未来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他们发现,如果排放得不到控制,到2100年左右,单单是气候变暖和氧气消耗造成的物种损失就可能反映出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巨大影响。热带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损失最大,而极地物种的灭绝风险最大。研究发现,逆转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将物种灭绝的风险降低70%以上。 研究人员指出,积极迅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避免海洋物种大规模灭绝至关重要。他们发现的物种灭绝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继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二氧化碳排放轨迹,以缓解导致这种大规模物种灭绝的变暖程度。 研究人员将现有的海洋物种生理数据与气候变化模型相结合,预测未来几个世纪栖息地条件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海洋动物的生存。他们将模型与化石样本中记录的过去的大规模灭绝进行了比较,并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将大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物种灭绝事件的地理格局与其潜在驱动因素联系起来:气候变暖和海洋缺氧。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预测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模型、二叠纪末灭绝的化石记录以及目前看到的物种分布都遵循类似的模式:随着海洋温度的升高和氧气供应量的下降,海洋生物丰度骤降。随着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水温和氧气可用性是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将发生变化。对于适应较冷气候的物种来说,温暖的水本身就是一个风险因素。温水中的氧气含量也比冷水少,这导致海洋循环更加缓慢,从而减少了氧气供应。此外,物种的代谢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对氧气的需求随着供应的减少而增加。一旦氧气供应不足物种所需,物种预计会大量减少。 海洋动物有应对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但这种机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如果气候变暖,极地物种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灭绝,因为它们将没有合适的栖息地迁移。热带海洋物种可能会过得更好,因为它们具有能够应对热带温暖、低氧水域的特性。随着热带北部和南部水域的变暖,这些物种可能会迁徙到新的合适栖息地。然而,赤道海洋已经非常温暖,氧气含量也很低,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氧气含量下降可能会使许多物种在当地无法栖息生存。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eutsch和Penn于2018年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代谢需氧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增加,再加上火山爆发导致可用的氧气减少,可以解释二叠纪末期物种灭绝的地理模式,这种灭绝杀死了81%的海洋物种。而这篇论文使用了类似的模型来表明,如果变暖程度足够强,人为的变暖可能会在类似的规模上由同样的生理机制造成灭绝。他们认为化石记录中的纬度模式揭示了由温度和氧气变化驱动的预测的灭绝原因。 该模型还有助于解决海洋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中的一个持续难题。海洋生物多样性从两极向热带稳步增加,但在赤道则有所下降。这种赤道倾斜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研究人员一直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Deutsch和Penn的模型为赤道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些温暖水域的氧气供应太低,一些物种无法忍受。 为了量化气候在造成物种灭绝方面的相对重要性,研究人员将气候变暖带来的未来灭绝风险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关于各种海洋动物当前面临的威胁的数据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气候变化目前影响着45%面临灭绝风险的海洋物种,但仅是继过度捕捞、运输、城市发展和污染之后的第五大压力源。因此,他们强调,气候变化可能很快就会使所有这些压力源的重要性消失。极端变暖将导致的灭绝,在本世纪末,将与目前所有的人类压力因素的总和相抗衡。(王琳 编译)
  • 《热液流体对早寒武世海相黑色页岩中的有机质有稀释作用吗?》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5-09
    • 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海相黑色页岩作为重要的源岩,其形成通常伴随着热液和火山活动。关于黑色岩系有机质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由两个关键方面控制:“供给”和“保存”。热液和火山活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能影响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进而影响沉积水体的古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研究热液和火山活动与有机质富集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黑色岩系的品质及其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是古热液沉积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尽管热液流体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是否来自扩张中心或深大断裂),但扬子地块东南缘在早寒武世期间的广泛热液活动已通过多种证据得到证实。这些证据包括广泛的镍-钼多金属矿床和重晶石矿石、硅质烟囱以及汞异常。因此,扬子地块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是研究热液活动如何影响有机质的形成和富集的典型对象。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热液活动如何影响黑色岩系的沉积过程。然而,大部分讨论集中于有机质的供给和保存条件,鲜有提到热液活动的潜在负面效应——稀释作用。在研究稀释作用时,学者们通常更关注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对有机质的稀释作用,而热液活动造成的稀释作用未受到足够关注,因为其难以直接观察。然而,在评估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时,这一稀释效应是不能忽视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周东升副教授、黄晓伟讲师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技术,研究了来自安徽省南部下寒武统荷塘组的海相黑色页岩样品。研究评估了沉积过程中样品的古生产力、古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速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样品的“供给”和“保存”条件。接着,研究了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潜在负面效应——稀释作用。研究旨在强调,在评估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时,应全面考虑其正面与潜在负面(稀释)效应。应避免片面夸大其正面效应而忽视潜在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对这一自然过程的更客观、全面的理解。 在本研究中,采集了19个样品,来自下扬子地块安徽省南部的荷塘剖面,其中包括13个碳质页岩样品、4个硅质页岩样品和2个硅质岩样品。所有样品均进行了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此外,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样品进行了观察。为便于比较,还从贵州省的羊跳剖面收集了6个高硅含量样品,这些样品主要由硅质岩或硅质页岩组成。稀土元素含量数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占红副教授提供。 研究中碳质页岩和硅质页岩/硅质岩样品的Ni/Co和U/Th比值均在缺氧范围内(Ni/Co>7,U/Th>1.25),表明两组样品均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在两组样品中均发现了晶形清晰的草莓状黄铁矿,进一步证实了样品沉积于缺氧环境中。 所有样品的P/Al和Cu/Al比值都显著较高,表明碳质页岩和硅质页岩/硅质岩在沉积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段高初级生产力阶段。然而,P/Al、Cu/Al和TOC之间并不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研究中所有样品均表现出热液型含金属沉积物的特征,但存在显著差异:硅质页岩/硅质岩热液特征更明显,具有显著正Eu/Eu*,且富集HREE的特征。相比之下,碳质页岩显示弱正或弱负Eu/Eu*,表明热液特征不如硅质页岩/硅质岩明显。此外,在所有样品中均鉴定出钡冰长石,表明沉积物受到了热液的影响。 研究以Fe/Ti和Eu/Eu*比值作为热液强度的指标,但观察到TOC含量随Fe/Ti和Eu/Eu*值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受热液活动影响越强烈的样品,TOC值越低。热液活动通过输出营养物质和改变水柱氧化还原条件来促进有机质富集,但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在热液活动强化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抵消甚至掩盖其对有机质富集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