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流体对早寒武世海相黑色页岩中的有机质有稀释作用吗?》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5-09
  • 在石油勘探与开发领域,海相黑色页岩作为重要的源岩,其形成通常伴随着热液和火山活动。关于黑色岩系有机质的形成与保存机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形成主要由两个关键方面控制:“供给”和“保存”。热液和火山活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能影响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进而影响沉积水体的古环境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研究热液和火山活动与有机质富集之间的关系,对于评价黑色岩系的品质及其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华南地区是古热液沉积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尽管热液流体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是否来自扩张中心或深大断裂),但扬子地块东南缘在早寒武世期间的广泛热液活动已通过多种证据得到证实。这些证据包括广泛的镍-钼多金属矿床和重晶石矿石、硅质烟囱以及汞异常。因此,扬子地块下寒武统的黑色岩系是研究热液活动如何影响有机质的形成和富集的典型对象。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机制来解释热液活动如何影响黑色岩系的沉积过程。然而,大部分讨论集中于有机质的供给和保存条件,鲜有提到热液活动的潜在负面效应——稀释作用。在研究稀释作用时,学者们通常更关注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对有机质的稀释作用,而热液活动造成的稀释作用未受到足够关注,因为其难以直接观察。然而,在评估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时,这一稀释效应是不能忽视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周东升副教授、黄晓伟讲师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技术,研究了来自安徽省南部下寒武统荷塘组的海相黑色页岩样品。研究评估了沉积过程中样品的古生产力、古氧化还原条件和沉积速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样品的“供给”和“保存”条件。接着,研究了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潜在负面效应——稀释作用。研究旨在强调,在评估热液活动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时,应全面考虑其正面与潜在负面(稀释)效应。应避免片面夸大其正面效应而忽视潜在的负面影响,从而确保对这一自然过程的更客观、全面的理解。

    在本研究中,采集了19个样品,来自下扬子地块安徽省南部的荷塘剖面,其中包括13个碳质页岩样品、4个硅质页岩样品和2个硅质岩样品。所有样品均进行了总有机碳(TOC)、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此外,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样品进行了观察。为便于比较,还从贵州省的羊跳剖面收集了6个高硅含量样品,这些样品主要由硅质岩或硅质页岩组成。稀土元素含量数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刘占红副教授提供。

    研究中碳质页岩和硅质页岩/硅质岩样品的Ni/Co和U/Th比值均在缺氧范围内(Ni/Co>7,U/Th>1.25),表明两组样品均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在两组样品中均发现了晶形清晰的草莓状黄铁矿,进一步证实了样品沉积于缺氧环境中。

    所有样品的P/Al和Cu/Al比值都显著较高,表明碳质页岩和硅质页岩/硅质岩在沉积过程中都经历了一段高初级生产力阶段。然而,P/Al、Cu/Al和TOC之间并不呈明显的线性相关性。

    研究中所有样品均表现出热液型含金属沉积物的特征,但存在显著差异:硅质页岩/硅质岩热液特征更明显,具有显著正Eu/Eu*,且富集HREE的特征。相比之下,碳质页岩显示弱正或弱负Eu/Eu*,表明热液特征不如硅质页岩/硅质岩明显。此外,在所有样品中均鉴定出钡冰长石,表明沉积物受到了热液的影响。

    研究以Fe/Ti和Eu/Eu*比值作为热液强度的指标,但观察到TOC含量随Fe/Ti和Eu/Eu*值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受热液活动影响越强烈的样品,TOC值越低。热液活动通过输出营养物质和改变水柱氧化还原条件来促进有机质富集,但观察到的现象表明,在热液活动强化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抵消甚至掩盖其对有机质富集的积极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H0dHS9Okyu1jKipCwY4bw
相关报告
  • 《海底热液促进了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金属富集》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6-06
    • 黑色岩系赋存着巨量关键矿产资源,能够对稀散金属(Se、Te、Re、Cd、Tl、Ga、Ge)、稀贵金属(PGE、Co等)、稀土金属、稀有金属(Li)以及U等放射性元素形成超常富集。尤其是已发现大量黑色岩系型稀散金属独立矿床,如临沧Ge矿床、渔塘坝Se矿床、沐川Re矿床,显示黑色岩系在关键矿产资源富集过程中存在其独特性。Poul Emsbo(2022)提出黑色岩系中的关键矿产资源的品位和储量可以超过地球上任何其他类型矿床。正确解译黑色岩系型关键矿产资源富集过程与重大地质事件及表生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建立此类资源成矿理论十分关键。
  • 《富有机质湖相页岩成熟过程中生烃作用诱导的微裂缝网络演化实验模拟》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22
    • 近年来,由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微裂缝在非常规页岩油气开采和油页岩地下干馏过程中对烃类运移和采收的潜在作用,这类微裂缝重新受到关注。已有研究表明,天然微裂缝可以由构造扰动引起,也可以由随着埋藏加深产生的流体超压导致的水力压裂形成。后者与热成熟过程中的生烃作用和体积膨胀密切相关。尽管已有数十年的研究,但关于这些微裂缝网络的演化模式、其开启与闭合的时间,以及流体在其中的储存与运移方式,仍然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加热实验被广泛用于模拟页岩在热成熟过程中微裂缝和基质孔隙的演化过程。借助X射线计算机显微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人员重建了加热页岩中微裂缝网络的三维甚至四维结构,揭示了微裂缝的开启、扩展与连通过程。然而,由于这类实验通常缺乏轴向应力或仅施加较低围压,导致垂直于层理方向的微裂缝发育常被低估,裂缝形态大多表现为顺层微裂缝,从而无法全面反映地层中真实的裂缝网络。西北大学邵德勇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张同伟高级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学者采用金管热解法,在高围压条件下对富有机质页岩进行热成熟模拟,系统研究了顺层与穿层微裂缝及基质孔隙的演化,并重建了热成熟过程中裂缝网络的四维几何结构,以更贴近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