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搁浅记录揭示我国海域鲸类物种多样性及时空分布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8
  • 2022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based on cetacean stranding records in China, 1950–2018” 的论文。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我国沿海近70年的鲸类搁浅数据,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我国鲸类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度以及时空分布模式等重要信息。

    鲸类动物是所有小型海豚和中大型鲸类的统称,全球现存约90个物种。它们不仅是海洋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也是开展海洋保护工作的旗舰物种,研究和保护鲸类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的鲸类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至少有30余个物种。但由于缺乏调查和监测,我们对出现在我国海域的鲸类动物所知甚少,相关的科学信息十分匮乏。在这种背景下,长期的、大范围的鲸类搁浅资料成为极其重要的科研数据,可提供物种出没记录、相对丰度、多样性和威胁因子等宝贵信息。对于一些神秘物种如喙鲸而言,搁浅信息收集和样品获取往往是了解和认识这些动物极其重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该研究将我国14个沿海省份(包括港澳台)设为研究区域,收集了从1950至2018年间共计1763个鲸类搁浅记录。研究结果显示,搁浅数据共记录了包括36种鲸类,包括9种须鲸和27种齿鲸。其中,须鲸和齿鲸各占搁浅记录总数的10%和90%。作为典型的近岸物种,沿海江豚和中华白海豚(43%)是搁浅记录里的优势物种。就动物搁浅数量而言,92%的搁浅事件为单一个体搁浅,须鲸几乎全部是单一个体搁浅,齿鲸的海豚科动物有部分群体搁浅。香港和台湾的记录数最多,各占总记录数的27%和26%。

    随着时间推移,每年的鲸类搁浅数量不断增长,且近30年明显多于1990年以前。鲸类搁浅展示出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然而不同物种/类群的季节性有所不同,例如江豚、须鲸和瓶鼻海豚为“春峰型”,热带斑海豚为“春-夏峰型”而中华白海豚为“夏-秋峰型”。空间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纬20-25°间的区域记录到最多搁浅事件(n= 1376,78%)、最高物种数(n= 32)及最高鲸类搁浅密度(33.5搁浅事件/每100公里海岸线)。此外,我国沿海多个局部区域(珠江口、台湾海峡、琼东沿岸区、长江口等)被识别为鲸类搁浅热点区。

    基于鲸类搁浅数据分析,该研究揭示了我国鲸类的生物多样性和时空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加强鲸类相关研究、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超过30000公里的海岸线和宽阔的大陆架区。相比于一些鲸类资源丰富且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全面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我国的鲸类研究和监测工作仍十分匮乏。因此,强烈建议我国增加对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的经费投入,以支持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监测和保护工作。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引起的鲸类搁浅及死亡事件,呼吁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更为有效的鲸类保护措施,制定更为系统科学的鲸类搁浅响应机制。此外,鲸类搁浅是一种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呼吁我国保持对鲸类搁浅事件的系统和常规监测,并尽可能记录更多搁浅细节信息,这将十分有助于探讨全球鲸类生存状况与人为活动及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论文信息:Mingming Liu, Mingli Lin, and Songhai Li*. (2022).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based on cetacean stranding records in China, 1950–2018.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5365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2.153651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07434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2/202202/t20220216_635574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在世界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研究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和分布数据,首次揭示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相关成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 鲳属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温带海域,是世界及中国重要海洋渔业资源和经济鱼类,中国是鲳属渔业资源捕捞和利用大国,其年捕捞量和外贸进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总数的 75%和80%。然而,由于鲳属物种间外部形态极其相似,物种区分缺乏重要形态鉴别特征,个别物种模式标本丢失,导致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建立的鲳属物种分类、地理分布以及系统演化关系长期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揭示鲳属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形成与演化历程,对未来世界及我国鲳科鲳属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海洋所鱼类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鲳科鲳属鱼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先后发表了鲳属鱼类2个新种,珍鲳Pampus minor和刘氏鲳P. liuorum,重新指定了银鲳P. argenteus和灰鲳P. cinereus的新模标本,并提出印度-西太平洋鲳属可能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的观点。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基于分子系统学和物种界定方法,整合全球1497条鲳属线粒体序列,建立全球鲳属线粒体序列数据集,对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鲳属物种分类和地理分布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揭示了世界鲳属鱼类物种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厘清世界鲳属7个有效物种,即:银鲳、中国鲳P. chinensis、灰鲳、刘氏鲳、珍鲳、翎鲳P. punctatissimus和素鲳P. candidus。研究结果表明,过去文献中报道的镰鲳P. echinogaster应为银鲳的同物异名。 研究结果还显示,鲳属物种多样性中心在印度-西太平洋中部,包括巽他陆架及南海周边海域,除素鲳仅局限分布于印度洋沿海外,其余6种均在该区域交叉分布。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重建结果表明,鲳属鱼类起源于晚中新世(约8.35–11.33百万年前)的印度-西太平洋中部,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时间相近,推测鲳属起源可能与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有关。 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韦杰鸿为论文第一作者,刘静研究员和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2.1050386/full
  • 《宏条形码方法揭示胶州湾海域角毛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动态分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楠生课题组通过对胶州湾海域开展长时间序列采样、高通量测序以及宏条形码分析,获得了对胶州湾角毛藻物种组成、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研究成果近日在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DNA 在线发表。 角毛藻属(Chaetoceros Ehrenberg, 1844)是海洋浮游植物中物种最丰富的硅藻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近岸海域,是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类,在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科学家们对角毛藻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仅仅基于形态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局限性,导致很多形态相似、细胞较小的角毛藻物种尚未得到准确鉴定。基于分子标记的宏条形码技术在浮游植物的研究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经过对胶州湾2019年全年逐月12个航次采集到的样本开展基于扩增子序列变异(ASVs)的高分辨率宏条形码系统分析(DADA2),发现了25个角毛藻物种,其中有10个角毛藻物种在胶州湾未报道过,包括细胞较小的Chaetoceros neogracilis和突尼斯角毛藻(Chaetoceros tenuissimus),显示出宏条形码分析方法的优势。其中本研究表明胶州湾多个常见角毛藻物种的鉴定需要修订,比如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应该是与其形态相似的物种Chaetoceros contortus,冕孢角毛藻(Chaetoceros diadema)应该是与其形态特征相似的物种Chaetoceros rotosporus。比较12个航次的角毛藻相对丰度表明,大部分角毛藻物种表现出强烈的季节偏好性,并且不同角毛藻物种显示不同的季节偏好性,有些物种在冬春两季占优势,有些物种在夏秋两季占优势,显示出复杂的差异生态适应性。本研究为探索角毛藻的季节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本研究分析得到的154个注释为角毛藻的ASVs中,超过一半的ASVs(82个ASVs)没有注释到已知角毛藻物种,代表尚未得到鉴定的角毛藻物种(Chaetoceros sp.),表明胶州湾角毛藻多样性被严重低估。因此,可以期待随着更全面的参考条形码数据集的建立,宏条形码分析方法可以更好的应用于角毛藻和其他属浮游植物物种的生态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崔宗梅和特别研究助理刘淑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楠生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徐青博士和山东胶州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赵永芳工程师为论文共同作者。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及链接: Zongmei Cui#, Shuya Liu#, Qing Xu, Yongfang Zhao, Nansheng Chen*. Differential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diverse Chaetoceros species revealed by metabarcoding analysis. Environmental DNA. 2023. (Zongmei Cui and Shuya Liu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Nansheng Chen i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dn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