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首个依托风电平台的实时传输式海底地震观测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近日,福建省地震局成功布设基于福清华电海上风电平台的线缆式海底地震仪,这标志着我国建成首个依托风电平台的实时传输式海底地震观测站。线缆式海底地震仪是现代海底观测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光电复合缆,把海底地震仪和岸基、海上平台等连接起来,提供不间断的电源和高带宽、低延迟的通信,能够实现深海环境中的实时数据传输,确保海底地震活动的高效监测与数据回传,有效拓展近海的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依托海上风电平台建设线缆式海底地震仪观测系统,充分运用了风电平台稳固、安全、能够持续提供用电和网络等有利条件,是以较低成本快速建设海洋地震观测台网的创新方式。此次站点顺利建设,是落实《中国海洋地震观测规划(2023-2035年)》的重要举措,预计将能更快更好地满足规模日益增长的沿海城市群及重大海洋工程建设的地震监测预警需求。
  • 原文来源:https://aoc.ouc.edu.cn/2025/0512/c9828a499812/page.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建成世界首个可遥控生产超深水平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13
    • 4月10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成为世界首个具备远程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向全面建成超深水智能气田迈出关键一步。“深海一号”大气田位于海南岛东南海域,最大作业水深超过1500米,运营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年产气量达30亿立方米。由于平台结构复杂,所处环境条件恶劣,此前在国际上还没有深水半潜式平台实现台风远程遥控生产的成功案。在“深海一号”改造升级过程中,通过对270多套相关设备进行改造调试,实时监测厂区内的20余万台设备、50多万个生产数据的运行动态,确保平台在恶劣天气下的安全。改造完成后,在400多公里外的海口控制中心就能对远在深海的气田进行遥控生产操作,同时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
  • 《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启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30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扶摇号”启航,成为我国进军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利器。此次,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深海工程技术团队承担了风机一体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助力“扶摇号”海上争风。 2019年,哈工程承接了国内首套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平台结构健康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努力,完成了“扶摇号”首次全过程动态结构响应的数据采集任务。 据技术团队负责人、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曲先强介绍,该监测系统可以获取平台运动和系泊参数,从而对叶片和发电机组进行调节控制,达到风机的最大发电量。还可对平台结构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保障漂浮式风机在设计寿命期内安全运行。 据悉,该监测系统由运动监测系统、气隙监测系统、腐蚀监测系统等10个子系统集成,系统国产率达到100%,实现了动态信号与机组主控系统和岸基设备的实时通信。 曲先强介绍,今年5月系统开始安装调试,团队要在72小时内布置完成所有测点,包括约2000米量级的数据线布置和连接、子系统现场调试、整体系统联调、优化算法、升级软件系统、数据传输对接等一系列工作。 “布置测点时间紧迫,必须选取最有意义的测点先行布置。”“测试现场可能会下大雨,一定要做好设备、传感器的防风、防水工作。”虽然团队成员大部分都在哈尔滨,但前方技术和后方成员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场服务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连续降雨和配套设施缺乏等困难,抢在风机拖航前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 在“扶摇号”的总装、拖航、海上安装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连续坚守14个日夜,获得了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的第一手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领域数据空白,为“扶摇号”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扶摇号”漂浮式风电平台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中船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国内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装备一体化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