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启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30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扶摇号”启航,成为我国进军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利器。此次,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深海工程技术团队承担了风机一体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助力“扶摇号”海上争风。

    2019年,哈工程承接了国内首套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平台结构健康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努力,完成了“扶摇号”首次全过程动态结构响应的数据采集任务。

    据技术团队负责人、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曲先强介绍,该监测系统可以获取平台运动和系泊参数,从而对叶片和发电机组进行调节控制,达到风机的最大发电量。还可对平台结构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保障漂浮式风机在设计寿命期内安全运行。

    据悉,该监测系统由运动监测系统、气隙监测系统、腐蚀监测系统等10个子系统集成,系统国产率达到100%,实现了动态信号与机组主控系统和岸基设备的实时通信。

    曲先强介绍,今年5月系统开始安装调试,团队要在72小时内布置完成所有测点,包括约2000米量级的数据线布置和连接、子系统现场调试、整体系统联调、优化算法、升级软件系统、数据传输对接等一系列工作。

    “布置测点时间紧迫,必须选取最有意义的测点先行布置。”“测试现场可能会下大雨,一定要做好设备、传感器的防风、防水工作。”虽然团队成员大部分都在哈尔滨,但前方技术和后方成员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场服务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连续降雨和配套设施缺乏等困难,抢在风机拖航前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

    在“扶摇号”的总装、拖航、海上安装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连续坚守14个日夜,获得了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的第一手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领域数据空白,为“扶摇号”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扶摇号”漂浮式风电平台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中船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国内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装备一体化示范工程。

  • 原文来源:http://www.mnr.gov.cn/dt/hy/202206/t20220629_2740530.html
相关报告
  • 《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3月26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在广东珠海福陆码头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这标志着我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海油观澜号”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最深最远,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给海上油气田供电、海域环境最恶劣的半潜式深远海风电平台。它将被安装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9根总重超过2400吨的锚链将牢牢拽住这个“海上摩天轮”。投产后,风机年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可满足3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所发电力通过一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用于油气生产,每年可节约天然气近100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5月21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开启了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 记者了解到,“海油观澜号”位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装机容量7.25兆瓦,由风力发电机、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缆组成。整体高度超200米,吃水总重达11000吨,通过9根锚链系泊固定在水深120米的海洋深处。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专家表示,海上油田电力系统是海上油气平台的动力命脉,日常生产作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都要靠其提供稳定的电源。目前国内外海上油田均采用化石能源提供电能,风力发电则为深远海油田群的用电提供了一种更加绿色的方式。但同时,风力大小的不确定性也给海上油气平台如何保持电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国家能源局此前发布的《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统筹推进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与海上风电建设。通过海上风电开发为油气平台提供绿色电力,替代分散式燃气或燃油发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形成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区域电力系统互补供电模式。 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深远海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0亿千瓦,潜力巨大,海上风电资源的开发运用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据中海油湛江分公司生产部经理秦立峰介绍,为保证风电并网后油田群电网能够持续平稳运行,文昌油田群打造了“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一体化供电新模式,将油田群的4个燃料电站与“海油观澜号”风电平台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风电与油田电能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形成主动控制与被动响应双重保障,进而确保油田微电网的安全与稳定,推进了海上风电为海洋油气电网直供电技术的发展,为深远海海上风电能源管理和就地消纳提供了借鉴。 “希望通过‘海油观澜号’实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打造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最终通过构建海上零碳油气田,实现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推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有机融合。”中海油执行副总裁兼新能源部总经理杨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