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金属结核——太平洋海底的珍贵“来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4
  •   海风呼啸,海浪澎湃,“向阳红01”船左摇右摆。随着钢缆上收,银白色箱式取样器缓缓浮出水面。

      “一、二、三!绞车,停!”4名考察队员同时发力,拉紧止荡绳,400多公斤重的箱式取样器稳稳落在甲板上。

      打开取样器,抽掉上覆水,只见数十块大小不一、状如菜花的黑色“石头”分布在海泥上,这些就是考察队一直苦寻的多金属结核。

      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富含锰、铁、镍、铜、钴等多种金属,粒径一般在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之间。大些的形如“土豆”,有些连体的又好像“生姜”。

      连日来,大洋46航次科学考察队在南太平洋作业区昼夜不息地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让这些“沉睡”在海底的珍贵“石头”得以见天日。

      小结核有大用途

      清洗干净多金属结核样品后,首席科学家助理任向文将其摆放在一张白纸上,模拟箱式取样器开口大小,计算该站位多金属结核的覆盖率。随后,他又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虽已连轴转了多日,但此时任向文倦意全无,专注地处理着这些刚出水的“宝贝”。

      150年前,多金属结核在北冰洋喀拉海中被发现。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首次在大西洋采集到多金属结核。

      多金属结核的相继发现推动了研究热潮的兴起。1965年,美国科学家指出多金属结核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其蕴含的钴、镍、铜等金属具有工业用途。此后,美、日、苏联等国家,分别开展了对多金属结核的地质勘探和采矿技术的研发。

      多金属结核是由包围核心的铁锰氧化物壳层组成的核形石。核心包括生物介壳、鲨鱼牙齿、鲸耳石、玄武岩碎屑、老结核的碎片等,生长过程极其缓慢,往往长达上百万年至数千万年。

      这些宝贵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任向文表示,就其富含的金属种类而言,主要分为水成成因、成岩成因、混合成因等3类。其中,水成成因结核由海水沉淀形成,成岩成因结核由沉积物内的孔隙水中沉淀形成,混合成因结核则是由以上两种因素共同形成。

      经过详细检测,任向文初步认定,这些多金属结核样品具有较高的锰和镍金属元素含量。“我们可以大致评估其在该海域的富集程度。”他表示,要揭开该作业区海底多金属结核分布和丰度的“神秘面纱”,还需要在未来采集更多样品,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分析结核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

      结核“漂浮”的未解之谜

      资料显示,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4000~6000米的深海盆地,在全球大洋深海盆地中广泛发育,资源总量约1.5万亿吨。

      然而,千米水深,万里海阔,要找到沉睡在海底的多金属结核,仿佛大海捞针。目前,科考队主要依靠海底摄像、照相等光学手段和箱式取样等调查方法,综合研判区域内多金属结核的矿体分布和丰度。

      “它们附着在深海盆地的黏土、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等沉积物表面,往往处于半埋藏状态。”任向文说,多金属结核究竟为何“漂浮”在沉积物表面,至今依然是困扰学术界的谜题。

      多金属结核生长速率1毫米/百万年~10毫米/百万年,而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1毫米/千年~10毫米/千年。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远远高于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但绝大多数多金属结核却没有被深海沉积物掩埋掉。同时,多金属结核密度大于深海沉积物,依据阿基米德定律,多金属结核也不可能漂浮在深海沉积物之上。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生物扰动、底流和“巴西果效应”等不同假说。

      “多金属结核能‘漂浮’在沉积物表面,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也可能存在区域性差异,实验室内的模拟实验或许是最终解答这一谜题的有效途径。”任向文说,“研究多金属结核形成机制,对于认识深海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4-02/48673.html
相关报告
  • 《深海多金属结核场对构建深海动物群落至关重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4-08
    •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的科学家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以土豆大小结核形式存在的矿藏在构建深海动物群落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结核覆盖了世界海底的大片区域,包含铜、钴和镍等一系列重要金属,这对潜在的深海采矿具有重大的商业价值。该成果已发表在《湖沼学与海洋学》(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期刊上。 研究表明,结核领域的主要深海动物随着结核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在进行结核开采的情况下,如果要成功地保护深海生态系统,将需要保护结核浓度范围内广泛的地区。这样的基本生态评估对今后商业采矿活动的管理极为重要。NOC科学家、论文第一作者Lledo博士提到,结核场是一种不寻常的镶嵌栖息地,结核提供的坚硬的底层增加了栖息地的复杂性,促进了不同海底群落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的深海海底都是软沉积物,也有大面积的多金属结核散布在沉积物表面。 这项工作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中部的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带(Clarion Clipperton Zone),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结核区域之一,然而,这个偏远地区的生活环境却鲜为人知。该研究是基于2015年由国家石油公司科学家Jones博士带领的考察队所收集的数据,在这次考察中拍摄了海底结核场的高清照片,研究小组可以通过检查每张照片上的动物与该区域结核的浓度进行比较。 (刘思青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太平洋海底现神秘氧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8-13
    • 研究人员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种新型氧气来源,即“暗氧”,这可能与散布在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有关。这些古老的结核在催化水分子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化学反应释放氧气。2013年的初步发现引发了进一步的调查,确认封闭海水中氧气浓度意外升高。研究人员认为,多金属结核可能充当催化剂,推动这一氧气产生过程。随着理解的深入,这一发现对生命起源和深海采矿的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建议在进行深海采矿之前,绘制潜在氧气产生区域的地图,以保护相关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