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底现神秘氧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4-08-13
  • 研究人员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种新型氧气来源,即“暗氧”,这可能与散布在海底的多金属结核有关。这些古老的结核在催化水分子分解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它们可能通过化学反应释放氧气。2013年的初步发现引发了进一步的调查,确认封闭海水中氧气浓度意外升高。研究人员认为,多金属结核可能充当催化剂,推动这一氧气产生过程。随着理解的深入,这一发现对生命起源和深海采矿的生态影响有重要意义,建议在进行深海采矿之前,绘制潜在氧气产生区域的地图,以保护相关生态系统。
  • 原文来源: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24/7/202472594624482110750.shtm
相关报告
  • 《多金属结核——太平洋海底的珍贵“来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4
    •   海风呼啸,海浪澎湃,“向阳红01”船左摇右摆。随着钢缆上收,银白色箱式取样器缓缓浮出水面。   “一、二、三!绞车,停!”4名考察队员同时发力,拉紧止荡绳,400多公斤重的箱式取样器稳稳落在甲板上。   打开取样器,抽掉上覆水,只见数十块大小不一、状如菜花的黑色“石头”分布在海泥上,这些就是考察队一直苦寻的多金属结核。   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富含锰、铁、镍、铜、钴等多种金属,粒径一般在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之间。大些的形如“土豆”,有些连体的又好像“生姜”。   连日来,大洋46航次科学考察队在南太平洋作业区昼夜不息地开展海洋地质调查,让这些“沉睡”在海底的珍贵“石头”得以见天日。   小结核有大用途   清洗干净多金属结核样品后,首席科学家助理任向文将其摆放在一张白纸上,模拟箱式取样器开口大小,计算该站位多金属结核的覆盖率。随后,他又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虽已连轴转了多日,但此时任向文倦意全无,专注地处理着这些刚出水的“宝贝”。   150年前,多金属结核在北冰洋喀拉海中被发现。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首次在大西洋采集到多金属结核。   多金属结核的相继发现推动了研究热潮的兴起。1965年,美国科学家指出多金属结核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其蕴含的钴、镍、铜等金属具有工业用途。此后,美、日、苏联等国家,分别开展了对多金属结核的地质勘探和采矿技术的研发。   多金属结核是由包围核心的铁锰氧化物壳层组成的核形石。核心包括生物介壳、鲨鱼牙齿、鲸耳石、玄武岩碎屑、老结核的碎片等,生长过程极其缓慢,往往长达上百万年至数千万年。   这些宝贵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任向文表示,就其富含的金属种类而言,主要分为水成成因、成岩成因、混合成因等3类。其中,水成成因结核由海水沉淀形成,成岩成因结核由沉积物内的孔隙水中沉淀形成,混合成因结核则是由以上两种因素共同形成。   经过详细检测,任向文初步认定,这些多金属结核样品具有较高的锰和镍金属元素含量。“我们可以大致评估其在该海域的富集程度。”他表示,要揭开该作业区海底多金属结核分布和丰度的“神秘面纱”,还需要在未来采集更多样品,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如分析结核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等。   结核“漂浮”的未解之谜   资料显示,多金属结核主要分布于4000~6000米的深海盆地,在全球大洋深海盆地中广泛发育,资源总量约1.5万亿吨。   然而,千米水深,万里海阔,要找到沉睡在海底的多金属结核,仿佛大海捞针。目前,科考队主要依靠海底摄像、照相等光学手段和箱式取样等调查方法,综合研判区域内多金属结核的矿体分布和丰度。   “它们附着在深海盆地的黏土、钙质软泥和硅质软泥等沉积物表面,往往处于半埋藏状态。”任向文说,多金属结核究竟为何“漂浮”在沉积物表面,至今依然是困扰学术界的谜题。   多金属结核生长速率1毫米/百万年~10毫米/百万年,而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1毫米/千年~10毫米/千年。深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远远高于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但绝大多数多金属结核却没有被深海沉积物掩埋掉。同时,多金属结核密度大于深海沉积物,依据阿基米德定律,多金属结核也不可能漂浮在深海沉积物之上。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生物扰动、底流和“巴西果效应”等不同假说。   “多金属结核能‘漂浮’在沉积物表面,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也可能存在区域性差异,实验室内的模拟实验或许是最终解答这一谜题的有效途径。”任向文说,“研究多金属结核形成机制,对于认识深海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000米处发现海底新物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1-17
    • 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000米处发现海底新物种 科学家最新一项研究证实“狮子鱼”是迄今发现生活在深海环境的鱼类,它们能够生长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深处,比之前最深海洋鱼类的栖息环境还要深500米。该国际海洋探测活动还在海底发现其它新物种,狮子鱼如同海底幽灵一般,身体像蝌蚪,长着较大头部,较小眼睛,身体没有鳞片。阿伯丁大学艾兰-杰米森说:“它看上去非常脆弱,长着较大的翼状翅膀,头部像卡通狗,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无法相信这一深度仍有鱼类存活,毕竟该环境压力非常大。” 阿伯丁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到105个小时的鱼类视频,他们使用深海勘测设备—“海沟登陆者”,它是英国研制的最深海域探测装置,装配着高清晰水下相机。施密特海洋研究所的“佛克号”海洋调查船在马里亚纳海沟勘测了30天。据悉,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部和日本南部的太平洋海域。他们同时惊奇地发现一种罕见的超大型片脚类生物,这是一种类似虾的甲壳纲生物,体长可达到28厘米,2012年最初发现于新西兰海域。 令科学家们吃惊的是,海沟登陆者潜入8145米深海底时发现多条游动的狮子鱼。这项研究不仅勘测了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点,还在不同深度位置进行了勘测,有助于揭晓神秘的海底生态系统。这项研究就像是登到了山峰最高点,才能够真实了解山脉的生态系统。此次“海沟登陆者”探测器还成功抵达塞丽娜深渊,这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位置,深度为10545米。美国加州施密特海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温迪强调称,这是非常少见地全面透视海洋独特的深海环境,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深海,目前深海环境并不排除遭受人类活动影响。 附图: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8145米深处的海底新物种 (吴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