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发现,到2029年锂供应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需求》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6-18
  • 一项研究对中国、欧洲和美国的锂供需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尽管到2030年这些地区的一些国内锂产量可能增长10倍,但在不扩大进口或技术创新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满足电动汽车(EV)需求的激增。中国、欧洲和美国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80%,预计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研究预测,即使这些地区实施最雄心勃勃的国内锂矿开采扩张计划,也没有一个能够完全通过本地生产满足其锂需求。增加进口可能会加剧供应紧张,并使国际贸易关系紧张。该研究还指出,采用使用较少或不使用锂的电池技术,以及将重点从生产个人电动汽车转移到推广公共交通,也有助于缓解未来的短缺。
相关报告
  • 《电动汽车充电模块的发展趋势》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5-16
    • 电源模块对于实现快速充电速度和支持大功率应用至关重要,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普及的需求。 直流快速充电器中的电源模块是将交流电网电能转换为高压直流电能以高效为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的关键组件。它集成了整流器、逆变器和控制系统,以确保精确的电力输送,同时优化能源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损失。电源模块对于实现快速充电速度和支持高功率应用至关重要,可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普及需求。IDTechEx的报告《2025-2035 年电动汽车和车队充电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预测》发现,人们正转向碳化硅 (SiC) 技术以提高性能、紧凑的设计以实现可扩展性,以及热管理创新以提高可靠性和降低运营成本。 输出功率变化 容量超过 100kW 的充电器通常采用模块化方式构建,采用堆叠电源模块,这些模块具有热插拔设计,易于维护且系统灵活。这些模块的容量已达到 20-50 kW(传统充电器通常使用 15 kW 模块),未来设计将超越这一水平。 但组件功率并非越高越好,从市场来看,40kW组件已成为主流选择,这种功率配置在满足不同单口充电需求的同时,优化了电站整体充电能力。 模块越小,并联数量越多,会增加电站重量;模块过大,又会造成配电问题,充电初期和中期需要大功率,但当电池充至80%容量时,充电功率会降低,此时如果使用单个功率过大的模块,配电就会变得困难,造成设备资源浪费。 SiC 为何具有优势 碳化硅 (SiC) 电源模块可显著提高直流快速充电器的效率,与基于硅 (Si) 的解决方案相比,系统整体效率可提高 2%。SiC 带来的更高功率密度可实现更小、更轻的设计,使充电器更紧凑,同时在相同空间内实现最大功率输出,从而加快电动汽车充电速度。这也使得引入 30-50 kW 范围内的新型低功率直流壁挂式充电箱成为可能。 SiC 技术降低了冷却要求,产生的热量比传统 Si 模块更少。这降低了对主动冷却系统的依赖,减少了机械部件,提高了可靠性。此外,降低冷却需求可使运行更安静,使基于 SiC 的快速充电器更适合住宅和城市环境。 SiC 模块效率的提高也直接转化为能源成本的节省和环境效益。典型的 2% 效率改进每 100 kW 充电功率可节省约 2 kW 的能源,从而降低能源费用并减少每个充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碳化硅 (SiC) 对于推进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技术至关重要。它支持 V2X 等双向能量集成,并支持重型车辆以更高的电压(高达 1,250 V)和电流(高达 3,000 A)进行兆瓦级充电。SiC 还推动了无线电力传输 (WPT) 的发展,实现了高效的静态和动态充电,输出功率为 3.7 至 500 kW。 IDTechEx 的基准测试还发现,这些特性使 SiC 成为满足超快速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一体式快速充电器的理想选择。它们允许更小的集成设计,同时保持提供 400-500 kW 峰值功率输出的能力。报告还发现,在最先进的一体式装置中,整体系统效率从满载时的 93% 上升到 95% 甚至更高。 根据功率和峰值电流对一些主要制造商的一体机最高功率配置进行基准测试。 最后,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内部开发电源模块,以优化成本、确保供应链弹性并创建定制设计以实现卓越的性能和差异化。然而,这需要在研发和制造能力方面进行大量投资。在竞争激烈且快速发展的电动汽车充电行业中,这可能正是领导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差异因素。
  • 《IEA: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创纪录的510万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06
    • 5月27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了《全球电动汽车展望2019》报告 指出,在各项扶持政策的支持以及持续下降的电池成本推动下,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快速增长。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数量超过200万辆,较2017年翻了一番,使得全球电动汽车累计保有量突破了500万辆大关,达到了创纪录的510万辆,同比飙涨了63%。报告强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持续进步的技术将会促使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成本进一步下降,从而继续推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促进交通运输电气化不断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近期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潜力,要点如下: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创纪录的200万辆,较2017年大幅飙涨了100%。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最多,达到了110万辆,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以上;紧随其后的是欧洲和美国,销量分别达到了38万辆和36万辆。在保有量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了510万辆的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保有量高达230万辆,占到全球总量的近一半,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欧洲和美国分别以120万辆和110万辆位列二、三位。而在电动汽车市场份额方面,北欧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挪威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量的46%,是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近两倍于第二大市场份额的冰岛(市场份额17%),六倍于第三大市场份额的瑞典(8%)。荷兰以近7%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四,中国以约4.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 注:BEV-纯电动汽车;PHEV-插电式电动汽车 图1 2013-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发展态势(单位:百万辆) 电动汽车发展不仅限于常规的乘用车,电动公交车、电动两轮车(自行车和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电动卡车等也都在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球电动两轮/三轮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市场。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每年销售量可达数千万辆,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大几百倍。同期,电动公交车销售数量也在持续增长,目前全球电动公交车的保有量达到46万辆,比2017年增加近10万辆。小型电动卡车保有量达到了25万辆,较2017年增加了8万辆;而中型电动货运卡车2018年销售量在1-2万辆之间,主要销售市场在中国。 与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市场类似,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如充电桩)的部署规模也在快速扩张,为电动汽车的长途行驶提供保障。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和私人)数量约520万个,其中约有54万个是公共充电设施。公共充电设施近三分之一是快速充电设施,三分之二是慢速充电设施。与电动汽车类似,中国也是全球公共充电设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快速充电设施占全球公共快速充电设施总量的40%左右,慢速充电设施占比则高达78%。 图2 2013-2018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趋势预测(单位:百万个) 伴随着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其对电力消耗也日益增加。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的电力消耗量约为58 TWh,与2017年瑞士全国的总电力消耗量相当。其中电动两轮车占电动汽车电力消耗量比例最高,达到55%。就国家而言,中国是世界电动汽车电力消耗最高的国家,占全球电动汽车电力消耗量的80%。在新政策情景中,全球电动汽车的电力需求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640 TWh,这比2018年的水平增加了十倍以上;而在EV30@30情景中,这一数值更是增加到了1110 TWh,几乎是新政策情景的两倍。 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碳排放量约38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比之下,如果这些电动汽车全部换成传统内燃机汽车,同期的二氧化碳当量将达到7800万吨,意味着电动汽车的使用使得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近4000万吨。在新政策情景中,电动汽车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在2030年达到2.3亿吨,但如果这些车辆换成传统内燃机汽车,则排放量几乎翻倍(4.5亿吨)。在EV30@30情景中,电动汽车在2030年排放量预计也将是2.3亿吨,但换成传统内燃机汽车排放量将大幅增加至7.7亿吨。 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性能需求的不断提升推动了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未来,技术发展将推动电池成本持续下降,而且其发展进程将与汽车行业的电气化转型进程密切相关。预计到2025年,电池将越来越多地使用钴含量较少的化学物质作为正极材料,这将进一步驱动电池能量密度增加和电池成本降低。除了电池技术本身,还有诸多其他技术能够在促进电池成本下降中发挥关键作用,如全新的设计方案、使电池尺寸更加紧凑以适应旅行需求和降低成本等。 电动汽车的增加和相关电池生产规模扩大意味着汽车行业对电池原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加。材料的需求类型将会随电池化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在新政策情景中,对钴的需求增加到约17万吨/年,对锂的需求增加到约15.5万吨/年,锰需求增加至15.5万吨/年,I级镍(镍含量>99%)需求增加至85万吨/年。在EV30@30场景中,由于电动汽车部署规模更为庞大,意味着对电池各类原材料需求就更加旺盛。 强有力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截至当前,电动汽车部署规模的增长主要受政府政策推动,包括电动汽车生产商的经济补贴、公共采购计划、减少电动汽车购买成本的财务激励措施、提高燃油经济性标准和限制污染物排放的当地法规、零排放汽车的强制性指令、部署更多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等。政策不仅影响着消费者购买偏好,也通过降低风险的方式鼓励投资者和制造商扩大生产,推动电力网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