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2级剂量依赖型斑点热立克次体致死小鼠模型: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arkeri)大西洋雨林株。》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06-30
  • 立克次体属的种类分为四组:祖先组,斑疹伤寒组,过渡组和斑点热组。 Rickettsia parkeri是一种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据报道在美洲各大洲感染了几种蜱种,并且与一种相对温和的人类疾病相关,其特征是在蜱喂养部位形成焦痂,区域性淋巴结病,发热,肌痛和皮疹。 目前,有几种小鼠模型提供了研究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急性致死性疾病的良好方法,但这些模型只能在动物生物安全性3级实验室中进行。 我们提出了使用R. parkeri大西洋雨林菌株和C3H / HeN小鼠的急性致死性立克次体病的替代小鼠模型,其优点是该模型可以在动物生物安全性2级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216274
相关报告
  • 《2019新型冠状病毒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06-01
    •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学研究中心成功开发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以“Pathogenesis of SARS-CoV-2 in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为题在线发表(论文链接附后)。研究团队使用SARS-CoV-2感染HFH4-hACE2小鼠(使用HFH4肺纤毛上皮细胞特异性启动子将hACE2基因转入小鼠中),通过持续监测小鼠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以及各组织中病毒载量情况,发现感染的小鼠产生了与COVID-19患者类似的间质性肺炎;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以保护小鼠免受病毒的致死感染。该模型的建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研究团队前期鉴定出SARS-CoV-2利用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作为受体入侵宿主细胞而无法使用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mACE2),这意味着普通小鼠可能无法有效感染SARS-CoV-2。为了建立SARS-CoV-2小动物感染模型,研究团队迅速利用优势资源,使用实验室之前引进的HFH4-hACE2转基因小鼠对SARS-CoV-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作者在使用SARS-CoV-2感染小鼠后,发现部分小鼠出现明显的体重降低并最终死亡。小鼠肺部在感染第1天和第3天时就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渗出的情况。从感染后5天起,小鼠出现重症和轻症两种不同的表型:重症小鼠(27.3%)肺部展现出严重的血管周-支气管周炎性细胞浸润,伴有部分支气管堵塞和透明膜形成;轻症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减轻并逐渐恢复正常。病毒载量结果显示SARS-CoV-2主要感染小鼠的肺组织,但在部分小鼠的眼睛,心脏和脑组织中也发现了病毒RNA。 研究团队同时观察了SARS-CoV-2感染小鼠的生存率情况,发现部分小鼠在感染后死亡,主要原因可能是hACE2在小鼠脑中表达所致。通过对感染存活小鼠和未感染过的小鼠进行高剂量攻毒,发现被感染过的小鼠可以免受病毒的致死性攻击(图1)。 这项研究发现HFH4-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对SARS-CoV-2易感,小鼠肺组织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并且能部分模拟COVID-19的病理变化;预先暴露于病毒能保护小鼠免受严重的肺部感染(图2)。该模型的成功建立给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武汉病毒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人地、刘美琴、陈颖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石正丽研究员与杨兴娄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Ralph Baric教授为该论文的合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图1.预先暴露于SARS-CoV-2可保护小鼠免受严重肺部感染。存活小鼠及初次感染小鼠在高剂量SARS-CoV-2感染后的体重变化情况(A);生存率情况(B);主要器官病毒载量情况(C);肺组织病理变化及肺组织与脑组织病毒抗原表达情况:初次感染(D,F,H),再次感染(E,G,I)。 《细胞》(Cell)期刊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0622-X 原文链接: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2005/t20200526_5597457.html
  • 《气候模型预测北大西洋变暖速度加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11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at UC San Diego)的研究人员发现,北大西洋的升温速度比先前预测的更快,这可能会扰乱海洋周期,并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气候杂志》(Journal of Climate)上。 研究人员根据未来可能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率建立预测模型。模型模拟了未来气溶胶的减少和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持续增加。气溶胶冷却效果约为目前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升温效应的50%。然而,从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气溶胶是污染物,它们导致的健康问题引发了全世界为减排效力。气溶胶的下降可能引发一个有趣的难题:由于它们具有冷却效应,这种下降将加速海洋变暖,而海洋变暖是由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大西洋气候变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聚集在北半球的冷却气溶胶减少,海洋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其中,北大西洋可能从6%增加到约27%。 北大西洋升温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影响一个关键的海洋环流——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MOC是一个庞大的洋流系统(如墨西哥湾流),它将热带水从热带地区拉向北大西洋,冷却后沉入深海,再次向南流动,最终水被拉回到海面变暖并完成循环。AMOC在维持全球气候模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调节北欧和北美沿海地区的气候尤为重要。 事实上,AMOC可能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开始减弱,这可能会对气候和天气模式产生广泛影响。尽管后果仍不明确,但目前能肯定的是,海表面水温升高可能会引发更强烈的飓风。 (冯若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