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29
  •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10月24日召开的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主介绍,今年以来,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交易机构基本组建完成。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电力交易机构,其中,云南、山西等8省(区)组建了股份制交易机构;北京、广州2个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也组建完成,成立了全国电力交易机构联盟,形成业务范围从省(区)到区域、从区域到全国的完整组织体系。截至2018年上半年,在全国各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合格市场主体达82921家,较2017年底增长约2万家。2018年8月底,我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电力交易机构规范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按照多元制衡的原则对电力交易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

    二是输配电价改革持续扩大。在2017年实现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2018年陆续核定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5大区域电网输电价格,以及24条跨省跨区专项输电工程输电价格,累计核减电网企业准许收入约600亿元。

    三是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截至2018年8月,全国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售电公司达3600家左右,为电力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开展了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共有试点项目320个,不少试点项目已投入运营,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显著提高了配电网运营效率,改善了供电服务质量。

    四是加快放开发用电计划。2018年上半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80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其中,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电量6656亿千瓦时,为工商企业减少电费支出约259亿元;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14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6%。2018年7月,我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 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求扩大市场主体参与,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提出2018年放开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4个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

    五是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平稳推进。2018年8月,南方电力现货市场已启动试运行,在建设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信号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关报告
  • 《西藏自治区将开展电力体制改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28
    •   国家发展改革委21日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的复函》,同意西藏自治区开展电力体制改革。   方案指出,西藏自治区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撑了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电力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形成,特别是跨省联网、主网延伸、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加快建设,供电能力显著提升,民生用能条件持续改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自治区电力工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需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   方案提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立足西藏实际,建立健全电力行业“有法可依、政企分开、主体规范、交易公平、价格合理、监管有效”的市场体制;厘清发输配各环节边界,降低电力成本、理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打破垄断、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实现供应多元化;增加区内能源供应,促进藏电外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完善农电管理体制,坚持推动厂网分开,健全电力发展机制,加强政府管理和有效监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逐步实现西藏电力工业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两部门强调,改革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定价的原则,不得采取行政命令等违背改革方向的办法,人为降低电价;二是坚持平等竞争的原则,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平等开放售电业务和增量配电业务,不得以行政指定方式确定售电主体和投资主体;三是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对按规定应实行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的企业,不得借机变相对其提供优惠电价和电费补贴。
  • 《深化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4-11-26
    •     “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认真研究解决。”11月22日,在出席“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0周年院庆时,人大校友——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复杂深刻的问题,需要审慎研究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60周年院庆以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的形式开展。论坛把“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对策”作为主题。陈锡文在论坛上指出,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地板效应”将使得采用农业补贴的政策性手段保障粮食安全的空间被持续压缩,压力会越来越大。此外,环境生态恶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以及经济新常态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都构成了对粮食安全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陈锡文认为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同时要在补贴的方式上,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因素的影响,进行更明确的界定和细致的规定,以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的激励机制改革。     本届论坛议题包括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挑战、粮食价格形成与调控机制以及粮食安全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等重大议题背景下的战略选择。除陈锡文外,人大农经系78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农”发展组组长顾益康也在大会作了主报告,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围绕以上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论坛期间同时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产经30人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北京青年农经学者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自1954年建立原农业经济系以来,一直都是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农”问题研究学系,培养了大批“三农”人才,为国家“三农”发展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