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能会损害子宫内暴露于HIV但未感染HIV的婴儿的心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18
  • 感染了HIV的女性所生的所有婴儿都会在子宫内暴露于这种病毒,但并非所有人都感染了它。然而,美国所有感染HIV的孕妇都接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治疗,因此在子宫内暴露于HIV的婴儿无论是否感染HIV都会暴露于这些强效的药物。

    如今,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些在子宫内暴露于HIV和ART药物但未感染HIV的婴儿在生命早期就表现出“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值得关注”的左心室功能障碍,这表明这些药物可能让这些婴儿面临不良心脏事件的风险。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ID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HIV-uninfected infants exposed in utero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论文第一作者为美国布法罗大学雅各布斯医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儿科主任Steven E. Lipshultz教授。

    根据这些发现,这些研究人员建议对这一人群进行连续超声心动图(serial echocardiogram)随访,以进一步评估子宫内暴露于ART药物的“潜在心脏毒性”。

    这些发现是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所多年来资助的CHAART(Cardiovascular Status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HIV-exposed Infants and Children)队列研究的一部分。Lipshultz也是CHAART队列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

    政策变更

    在美国,在此之前并非所有感染HIV的孕妇都服用ART药物。1994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那时一项大型研究表明,感染了HIV的孕妇服用单剂量的ART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 通常称为AZT)后,她们的婴儿中的HIV感染发生率从27%下降到7%。

    Lipshultz解释说:“从那时起,建议所有受到HIV感染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接受ART药物治疗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政策。这是一项重大进步,导致世界各地超过一百万名儿童出生时没有感染HIV。然而,我们如今已经从这些后代中没有一人暴露于ART药物到100%暴露于ART药物。”

    这些强效的药物可阻止逆转录病毒复制,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可用于阻止HIV传播。他说,“但是,当我们开始这项研究时,还不清楚它们对人体细胞的影响。我们担心它们还会阻碍胎儿和儿童的心脏生长,并增加细胞凋亡和炎症,从而导致随着暴露于ART药物的胎儿的年龄增长和不断发育,他们具有较小的不健康的心脏。”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在子宫内或刚出生后暴露于ART药物的婴儿表现出许多心脏异常,特别是与左心室有关。

    2017年,Lipshultz领导的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期刊上的研究发现,暴露于HIV和ART药物但未感染HIV的婴儿的心脏太小,无法适应他们的体型大小,因此他们无法正常满足他们的血液循环需求。

    Lipshultz说:“这一发现令人担忧,这是因为这表明这些暴露于ART药物但未感染HIV的儿童可能会面临着在年龄较大时患上因心脏的主泵室(左心室)出现舒张性心脏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心力衰竭的风险。”舒张性心脏功能障碍是指在两次心跳之间左心室没有充分放松,这会导致左心室僵硬,从而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的风险。

    从较小的心脏到舒张性心脏功能障碍

    这些发现有助于提出这项新的研究的假设,即子宫内暴露于ART药物会对左心室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这项新的研究前瞻性地招募和探究了两组从出生到4岁的未感染HIV的儿童:148名在子宫内暴露于ART药物的HIV阴性儿童;130名作为对照的健康儿童。在6个月大时,对每名儿童进行37项独立的超声心动图参数评估,然后每年一次直到4岁。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与健康对照组儿童相比,在子宫内暴露于ART药物的所有年龄段的HIV阴性儿童中,超声心动图左心室舒张指数均存在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心脏效率下降。

    Lipshultz重申了ART药物在极大地减少HIV感染女性所生的HIV阳性婴儿数量方面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他提醒道,由于这些超声心动图差异,这些研究人员作出结论:“尚需确定在生命早期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的长期后果。”因此,他们建议这些儿童接受定期超声心动图的长期随访,以便评估这些超声心动图差异的临床相关性。下一步将是确定这些问题是否会在这些儿童长大时持续存在。

    Lipshultz当前是在布法罗大学雅各布斯医学与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开展的一项大型、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该研究针对在子宫内暴露于ART药物的未感染HIV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其目标在于观察随着这些儿童的长大,这些心脏问题是否持续存在、发生恶化或消失。该研究也是CHAART队列研究的一部分。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7981.html;https://insights.ovid.com/crossref?an=00002030-900000000-96778;http://www.onlinejacc.org/content/70/18/2240;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9-12-antiretroviral-drugs-hearts-infants-exposed.html
相关报告
  • 《双重CRISPR疗法+长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清除体内HIV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5-04
    •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超过3800万艾滋病患者。 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以控制艾滋病的进展,甚至能让艾滋病感染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该疗法并不能治愈艾滋病,只是将体内的HIV病毒压制在较低的水平。 患者必须终生坚持每日服药,一旦停药,体内的HIV病毒就能够迅速复制,进而导致艾滋病发展。 对于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来说,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最大障碍就是体内的病毒库,也就是隐藏在细胞中的HIV病毒,如何彻底清除体内病毒库,才是治愈艾滋病的关键。 2023年5月1日,美国天普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CRISPR editing of CCR5 and HIV-1 facilitates viral elimination in antiretroviral drug-suppressed virus-infected humanized mi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CCR5基因,并靶向HIV-1病毒的LTR-Gag,结合长效缓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LASER ART),能够在约60%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完全清除HIV-1病毒。 2019年7月,该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2】,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长效缓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LASER ART),将其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结合,29%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体内的HIV病毒被完全清除。这是首次从活体动物的基因组中清除HIV,标志着在治愈HIV感染中的关键突破。一年后,该团队将这项研究推进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该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发表在了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 【3】。 在感染后不久,HIV病毒就会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因此,仅依靠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只能抑制HIV病毒而无法治愈。HIV病毒仍然存在于患者全身,因此必须在余生中的每一天服用药物来抑制它们,而这可能导致耐药性和其他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开发一种能够清除体内HIV病毒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愈艾滋病。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制定了一项严谨的研究方案,首先给感染了HIV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注射长效缓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LASER ART)。一个月后,研究团队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来敲除这些小鼠的CCR5基因。CCR5是HIV-1病毒感染和入侵人类细胞的受体,CCR5基因的缺失会导致HIV病毒无法进一步感染和在细胞间扩散。根据此前的研究数据,基因编辑后7天,CCR5表达水平降至最低。此时,研究团队进行了第二次CRISPR-Cas9基因编辑,靶向LTR-Gag,用来清除整合在基因组中的HIV-1 DNA,这一步与该团队在2019年发表的研究一致。 接下来,研究团队继续观察了这些小鼠2个月时间,研究团队使用多种高灵敏性检测技术,以确保不遗漏任何一个HIV拷贝,包括血液和已知的的HIV病毒会感染的所有器官。结果显示,治疗组的10只小鼠中有6只体内的HIV病毒被完全清除,再次重复实验结果显示,9只接受治疗的小鼠中有5只体内的HIV病毒被完全清除。 研究团队表示,这种治疗策略的优点有两方面,首先,CRISPR基因编辑仍然是永久清除HIV病毒的首选方法,其次,通过CRISPR基因编辑敲除CCR5,可以进一步促进对HIV病毒的清除。至于为什么还有一部分小鼠模型在治疗后仍出现了HIV病毒的反弹,很可能是药物递送系统的效率还不足。这种CRISPR+抗逆转录病毒的组合疗法的有效性是毫无疑问的,但还需要一个更高效的递送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基于这些成果创立了一家名为Excision BioTherapeutics的公司,并在2021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的艾滋病治疗临床试验。该疗法目前正处于1/2期临床试验中。此外,由于研究中使用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只能一次性给药,研究团队也在开发可重复给药的纳米载体,以及其他病毒类载体。 除了治疗艾滋病,Excision 公司的研发管线还包括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清除乙肝病毒(HBV)、单纯疱疹病毒(HSV)、乳头多瘤空泡病毒(JCV)等。  
  • 《Metabolism:治疗HIV和HBV感染的常见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能减少机体中免疫细胞的能量产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06
    • 线粒体能调节机体免疫和器官功能。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Metabolism上题为“Blood immune cells from people with HIV on antiviral regimens that contain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and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have differential metabolic signatur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名为TAF和TDF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能直接减少线粒体所产生的能量,而线粒体是能在细胞中产生能量用来维持细胞功能的特殊细胞器。 研究者表示,相比对照组而言,上述这两种药物都能减少细胞的耗氧率,其是衡量线粒体产生能量的能力的一种指标,但当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时,TAF似乎要比TDF会导致更大的能量减少,而这是否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如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tenofovir alafenamide)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被广泛用于治疗全球数百万遭受HIV和HBV感染的患者,这些药物也被用作未感染人群的暴露前预防(PrEP)。 利用人类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TAF和TDF联合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血液免疫细胞产生能量能力的影响,在临床试验中,26名HIV患者在9个月内更换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于是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些药物是如何影响其机体细胞中的能量产生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通过直接将药物加入到健康免疫细胞中并分析其对细胞代谢的影响来证实这些研究发现。目前这些研究发现的临床意义还不清楚,但这一问题仍需要后期科学家们更深层次的研究,这些药物能被全球数百万人很好地耐受,然而这些药物对人类细胞制造能量的能力的长期临床影响,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 研究者Theodoros Kelesidis博士表示,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关键细胞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阐明了在HIV和HBV感染者中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或能直接改变线粒体制造能量的功能。我们利用独立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相关研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目前全球有数百万人都在服用这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当然,这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线粒体的影响效应是否与使用这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可能机体出现的特定代谢改变(比如体重增加)存在机制上的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相比TDF而言,TAF或能在体内和体外改变来自HIV感染者机体中免疫细胞的生物能量,而TAF和TDF对免疫细胞中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产生的不同影响,其临床意义或许还需要后期科学家们对HIV感染者、暴露前预防个体以及HBV感染者进一步研究阐明。 原始出处: Eleni Ritou,Sandro Satta,Anton Petcherski, et al. Blood immune cells from people with HIV on antiviral regimens that contain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and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have differential metabolic signatures, Metabolism (2023). DOI:10.1016/j.metabol.2022.155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