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综合能源服务起步 新能源发电再迎政策利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3-05
  • 近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正式印发《推进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2019-2020年行动计划》,其中显示,国网公司将引领能源新技术应用、统筹布局综合能效服务、供冷供热供电多能服务、分布式清洁能源服务和专属电动汽车服务等四大重点业务领域,完成22项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建成20个重点示范项目。2019年,完成综合能效领域4项技术设备研发试点应用,实现综合能效服务业务收入超过40亿元。2020年,完成综合能效领域2项技术设备研发和试点应用,实现综合能效服务业务收入超过8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在电力和天然气市场改革逐步走向成熟,且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阶段,参考海外综合能源服务领域的发展历程,国内综合能源服务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各产业环节的范畴仍相对较窄。此次国网提出综合能源领域的具体设备研发和项目规划,一方面有望在设备方面进一步提升国产化率,强化成本优势,另一方面重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则有望拉动相应的天然气等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

    二级市场方面,《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发现,A股新能源发电概念板块自2月11日以来累计整体上涨15.29%,板块中14只成份股期间悉数实现上涨,银星能源(75.00%)期间累计涨幅居首,达到70%以上,易世达(37.88%)、东旭蓝天(27.20%)、 ST凯迪(22.11%)等3只个股紧随其后,期间也均累计涨逾20%,此外,节能风电、中闽能源、川能动力、汇通能源、京运通、江苏新能、中国核电、宝新能源等个股期间也均累计上涨超过10%。

    资金流向方面,尽管2月11日以来板块整体呈现大单资金净流出态势,仅有中国核电1只个股期间受到16627.73万元大单资金抢筹,但从3月4日行情来看,板块中有东旭蓝天(2444.08万元)、中国核电(786.68万元)、宝新能源(739.69万元)、汇通能源(537.83万元)、江苏新能(203.65万元)、川能动力(146.47万元)等6只个股期间均累计实现大单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4858.40万元。

    业绩面上,已有3家新能源发电行业上市公司披露了2018年年报,其中,嘉泽新能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6931.25万元,同比增长63.26%,易世达2018年获得净利润3668.85万元,实现扭亏为盈,汇通能源报告期内盈利1778.52万元,同比下降39.46%。此外,还有5家公司发布2018年年报业绩预告,业绩预喜的公司有4家,宝新能源(481.75%)、东旭蓝天(120.55%)两家公司报告期内净利润均有望实现同比翻番。

    机构评级方面,近30日内,中国核电、宝新能源两只新能源发电概念股受到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

    对于中国核电,国泰君安证券指出,核电审批有望重启,公司有望显著受益。2018年政策面不断释放积极信息,同时多台三代核电机组商运表明核电技术不断成熟。核电审批重启在即,公司储备项目丰富,有望显著受益于审批重启。给予公司2019年21倍估值,维持“增持”评级。

相关报告
  • 《充电桩补贴政策调整对新能源车市有何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2
    • 日前,北京顺义区发改委发布了充电设施补贴实施细则,针对单位内部公用充电设施,以充电设施功率为基准补贴:7千瓦及以下,补贴为0.4元/瓦;7千瓦以上,补贴为0.5元/瓦。 “补车”转向“补桩”,是现阶段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应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的重要选项。根据此前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新能源汽车地补取消之后将向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倾斜。此时,各地政策细则的变化正悄然改变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深刻影响着充电运营商的布局。 ■未来建设补贴可能取消 在《通知》下发之后,多省市出台了充电设施建设补贴政策。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合作撰写的《中国充电服务市场如何健康发展研究报告》(简称《研究报告》),大部分省市的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按照设备或投资总额比例进行补贴,如北京、成都、温州、唐山、贵阳、厦门等;第二类是进行定额补贴,如山西晋城规定交流充电桩补贴0.3万元,快充站补贴60万元,公交充换电站补贴100万元;第三类是按照充电桩功率给予补贴,如深圳、江苏、安徽等;第四类则是在建设补贴的基础上还叠加运营补贴,如上海补贴最高为设施投资的30%、最高补贴金额达500万元。 从“补车”到“补桩”,到底该怎么补一度成为行业讨论的内容之一。上海率先明确充电运营补贴。2016年5月,上海市发改委等七部门制定印发了《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明确充换电站运营环节补贴政策,提出在运营环节,对公交环卫等行业专用充换电设施、其他公用充换电设施的补贴标准分别为0.1、0.2元/kWh,补贴上限电量分别为2000、1000kWh/kW·年。 2018年10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2018~2019年度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以综合运营指标考评为依据落实充电设施补贴。该政策分为日常考核奖励和年度考核奖励两部分,对公共充电站的平均充电收费标准、利用率、维护管理、互联互通等指标进行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例,最高评价级别可获得最高20万元奖励。南京今年3月出台的政策对充电设施运营补贴做出如下规定:依据市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当年的数据统计,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的年度充电量在本市范围内达到150万度(含)以上的,给予社会充电设施运营补贴0.15元/千瓦时、公交充电设施给予运营补贴0.05元/千瓦时。“从建设补贴转向运营补贴,这是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电动汽车充电行业资深专家王伯川这样表示。目前,多个省市均出台了针对充电设施运营相关的专项补贴,从建设补贴逐步向运营补贴过渡。 “目前,有些地方有建设补贴,同时也有运营补贴,有的只有建设补贴。从建设补贴向运营补贴转变,确实是一个现象。未来可能把建设补贴转成运营补贴,或者慢慢取消建设补贴。”电动汽车促进联盟主任仝宗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逐步提高车桩利用率 对于充电桩补贴的具体方向,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经公开表示:“充电补贴应偏向运营环节,防止补贴在无效资产上空转。补贴向运营企业倾斜,可以促进充电企业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充电桩,不仅产品质量好,还更愿意在老旧小区建设充电桩。”如果是建设补贴,补贴不考虑充电桩建在哪里,导致新增充电桩数量较多,但充电桩的位置比较偏,使用率较低。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00万根,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超过41万根,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超过59万根,车桩比达到3.5:1。在补贴政策向充电桩倾斜之后,充电桩的数量一路上涨,但利用率仅为4%。北京市电动汽车车主赵先生根据e充电App找公共充电桩,最后却发现桩已经不能用,甚至整个停车场的充电桩都已经很久没有维护了。 据了解,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所下拨的充电设施补贴资金逐年增长。在行业人士看来,补贴向运营方向转变是利好消息。这一规定相当于增加了对充电设施运营方面的考核,桩企要真正服务消费者才能拿补贴,而不是建完就能拿。 《研究报告》也显示,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整体发展速度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匹配的大背景下,公共类快充桩的缺口问题更加突出;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偏低,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小时利用率不足10%。新政策不仅能够刺激企业提高运营服务能力,减少油车占位、不通电、故障桩等现象,同时也能间接激励充电桩建设优化布局,减少或杜绝了“僵尸桩”的出现。不过,充电桩的使用情况,并不能简单地用利用率来考核,要分领域、分类别来看待。 专用桩服务于公交场站的公交车、出租车,它们的利用率比较高;私人桩如果不被贡献出来,可能就私家车主自己使用,它们的利用率肯定偏低;现在充电桩的利用率低,通常是指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目前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省市或地区,私人桩如果发展比较好,车主基本不在公共桩充电,更喜欢在小区充电,并且小区充电的电费更低,充电成本更低;第二个方面是存在充电桩被燃油车占用、损坏等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充电运营商正在进行调查,对不符合国标的桩、“僵尸桩”进行升级换代。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活动区域对桩的布局进行调整。 ■充电运营商向“充电+”方向发展 “这个平台主要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导建立的,主要显示全国所有充电桩的相关信息。”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监控平台亮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这个监控平台上,全国公共充电站总数、充电桩总数、全国总服务人次、新能源车辆概况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个城市已经或即将接入这个平台。在平台的地图上点击某个城市,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即可看到新能源车辆数、充电桩数、充电站数、充电量、二氧化碳减排量、减少油耗等关键信息。 目前,我国充电设施运营企业众多,大多数运营商都建有自己的运营平台,部分地方政府也建有地方充电设施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同时通过政府平台完成对充电设施补贴的发放。全行业而言,换电站由于车辆少,尚未实现盈利。而充电行业已经发展多年,运营企业不盈利仍然是普遍现象。 不过,即使头部企业所占市场比重较大,有些规模较小的充电桩运营商依旧在积极抢占市场。“头部运营商发展方向比较清晰,有的朝公共充电桩方向发展,有的向商超、小区等方向发展。大企业依然在积极建桩,但数量不会有大幅增长。小企业的桩在数量上并不是特别多,但通常运营维护得比较好。”仝宗旗这样介绍目前市场的状况。作为充电行业的“第一巨头”,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特来电在今年4月宣布,已经依靠充电桩业务结束了亏损状态,实现盈利。因此,补贴的转向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目前对用户来讲,找到充电桩已经不是特别费劲的事情。找到桩之后,能顺利充上电成为目前用户的一个痛点。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几大运营商正在积极转型,之后会投入大数据分析,对充电桩或者充电站进行更好的维护。对于充电时长在一两个小时之内的充电站,积极拓展和充电相关的增值服务,即‘充电+’服务,让车主有地方休闲娱乐。目前充电运营商正在往这个方向转变。”仝宗旗说。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有望达50%》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5
    • “预计2022年底,我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6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达到13亿千瓦左右,有望首次达到总装机规模的一半。”在近日举行的“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郝英杰说。 郝英杰表示,在上述13亿千瓦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中,水电约4.1亿千瓦,并网风电约3.8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约4.0亿千瓦,核电5557万千瓦,生物质发电4500万千瓦左右。正是在新能源快速发展带动下,预计2022年基建新增装机规模将创历年新高,全年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2.3亿千瓦左右。 过去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全年电力消费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力装机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 受电煤供应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2021年9月、10月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偏紧,多地采取有序用电措施。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发电、保供热,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提升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保障能力。2021年11月7日起至2021年底,全国有序用电规模基本清零,仅个别省份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动执行有序用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为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提供了最主要支撑。”郝英杰表示,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电能替代等带动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上年基数前后变化等因素,并结合专家预判,预计2022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8.7万亿千瓦时至8.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至6%,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总体呈逐季上升态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据中心主任王益烜表示,根据电力需求预测,基于对气温、水电来水、电煤供应等关键要素的分析,综合考虑新投产装机、跨省跨区电力交换、发电出力及合理备用等,预计2022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部分区域电力供需偏紧。 “不过,2022年的电力供需形势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气温变动、外贸出口增长等影响着电力消费需求,而电力燃料供应、主要流域降水情况等,给电力供应带来了不确定性。”王益烜分析说,当前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高达60%,燃料的供应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力供应情况。同时,目前尚难准确预测2022年汛期降水情况,水电出力具体情况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期,这决定了未来用电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4.8%,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加近4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排名第十位国家全年用电量总额。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行业要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力推动能源电力结构转型。 对此,郝英杰建议,一是要加快研发和突破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要集中力量开展复杂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控制、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以及低成本CCUS等技术创新。 二是科学有序推动大规模新能源建设。要持续优化新能源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在东部地区建立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在西部北部地区加大风能、太阳能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力度。针对新能源配置储能建立“统一调度、共享使用”的协调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储能促进新能源消纳、调峰调频、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 三是科学有序推进煤电清洁转型,继续发挥煤电基础性作用。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过程中,要统筹考虑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及机组的技术特性,对不同类型的机组采用不同的供电煤耗改造基准线,不“一刀切”。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疏导“三改联动”技改成本。 四是加快构建大规模源网荷储友好互动系统。要加大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对电力柔性负荷进行策略引导和集中控制,充分利用用户侧资源,化解短时电力供需矛盾。将新型电力设备等多类型需求响应资源统筹纳入电力运行调度,提高电网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