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补贴政策调整对新能源车市有何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8-22
  • 日前,北京顺义区发改委发布了充电设施补贴实施细则,针对单位内部公用充电设施,以充电设施功率为基准补贴:7千瓦及以下,补贴为0.4元/瓦;7千瓦以上,补贴为0.5元/瓦。

    “补车”转向“补桩”,是现阶段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普及应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的重要选项。根据此前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简称《通知》),新能源汽车地补取消之后将向充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倾斜。此时,各地政策细则的变化正悄然改变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深刻影响着充电运营商的布局。

    ■未来建设补贴可能取消

    在《通知》下发之后,多省市出台了充电设施建设补贴政策。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合作撰写的《中国充电服务市场如何健康发展研究报告》(简称《研究报告》),大部分省市的充电桩建设补贴政策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按照设备或投资总额比例进行补贴,如北京、成都、温州、唐山、贵阳、厦门等;第二类是进行定额补贴,如山西晋城规定交流充电桩补贴0.3万元,快充站补贴60万元,公交充换电站补贴100万元;第三类是按照充电桩功率给予补贴,如深圳、江苏、安徽等;第四类则是在建设补贴的基础上还叠加运营补贴,如上海补贴最高为设施投资的30%、最高补贴金额达500万元。

    从“补车”到“补桩”,到底该怎么补一度成为行业讨论的内容之一。上海率先明确充电运营补贴。2016年5月,上海市发改委等七部门制定印发了《上海市鼓励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发展扶持办法》,明确充换电站运营环节补贴政策,提出在运营环节,对公交环卫等行业专用充换电设施、其他公用充换电设施的补贴标准分别为0.1、0.2元/kWh,补贴上限电量分别为2000、1000kWh/kW·年。

    2018年10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2018~2019年度北京市电动汽车社会公用充电设施运营考核奖励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以综合运营指标考评为依据落实充电设施补贴。该政策分为日常考核奖励和年度考核奖励两部分,对公共充电站的平均充电收费标准、利用率、维护管理、互联互通等指标进行考核。以年度考核为例,最高评价级别可获得最高20万元奖励。南京今年3月出台的政策对充电设施运营补贴做出如下规定:依据市充电设施监管平台当年的数据统计,公共领域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的年度充电量在本市范围内达到150万度(含)以上的,给予社会充电设施运营补贴0.15元/千瓦时、公交充电设施给予运营补贴0.05元/千瓦时。“从建设补贴转向运营补贴,这是充电基础设施领域一个重大的变化。”电动汽车充电行业资深专家王伯川这样表示。目前,多个省市均出台了针对充电设施运营相关的专项补贴,从建设补贴逐步向运营补贴过渡。

    “目前,有些地方有建设补贴,同时也有运营补贴,有的只有建设补贴。从建设补贴向运营补贴转变,确实是一个现象。未来可能把建设补贴转成运营补贴,或者慢慢取消建设补贴。”电动汽车促进联盟主任仝宗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说道。

    ■逐步提高车桩利用率

    对于充电桩补贴的具体方向,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经公开表示:“充电补贴应偏向运营环节,防止补贴在无效资产上空转。补贴向运营企业倾斜,可以促进充电企业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充电桩,不仅产品质量好,还更愿意在老旧小区建设充电桩。”如果是建设补贴,补贴不考虑充电桩建在哪里,导致新增充电桩数量较多,但充电桩的位置比较偏,使用率较低。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最新数据,截至2019年6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00万根,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超过41万根,私人充电桩保有量超过59万根,车桩比达到3.5:1。在补贴政策向充电桩倾斜之后,充电桩的数量一路上涨,但利用率仅为4%。北京市电动汽车车主赵先生根据e充电App找公共充电桩,最后却发现桩已经不能用,甚至整个停车场的充电桩都已经很久没有维护了。

    据了解,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所下拨的充电设施补贴资金逐年增长。在行业人士看来,补贴向运营方向转变是利好消息。这一规定相当于增加了对充电设施运营方面的考核,桩企要真正服务消费者才能拿补贴,而不是建完就能拿。

    《研究报告》也显示,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整体发展速度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匹配的大背景下,公共类快充桩的缺口问题更加突出;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偏低,2018年全国公共充电设施平均小时利用率不足10%。新政策不仅能够刺激企业提高运营服务能力,减少油车占位、不通电、故障桩等现象,同时也能间接激励充电桩建设优化布局,减少或杜绝了“僵尸桩”的出现。不过,充电桩的使用情况,并不能简单地用利用率来考核,要分领域、分类别来看待。

    专用桩服务于公交场站的公交车、出租车,它们的利用率比较高;私人桩如果不被贡献出来,可能就私家车主自己使用,它们的利用率肯定偏低;现在充电桩的利用率低,通常是指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低目前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某些省市或地区,私人桩如果发展比较好,车主基本不在公共桩充电,更喜欢在小区充电,并且小区充电的电费更低,充电成本更低;第二个方面是存在充电桩被燃油车占用、损坏等情况。记者了解到,目前充电运营商正在进行调查,对不符合国标的桩、“僵尸桩”进行升级换代。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活动区域对桩的布局进行调整。

    ■充电运营商向“充电+”方向发展

    “这个平台主要是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主导建立的,主要显示全国所有充电桩的相关信息。”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监控平台亮相,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这个监控平台上,全国公共充电站总数、充电桩总数、全国总服务人次、新能源车辆概况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全国共有20多个城市已经或即将接入这个平台。在平台的地图上点击某个城市,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即可看到新能源车辆数、充电桩数、充电站数、充电量、二氧化碳减排量、减少油耗等关键信息。

    目前,我国充电设施运营企业众多,大多数运营商都建有自己的运营平台,部分地方政府也建有地方充电设施服务平台,主要提供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同时通过政府平台完成对充电设施补贴的发放。全行业而言,换电站由于车辆少,尚未实现盈利。而充电行业已经发展多年,运营企业不盈利仍然是普遍现象。

    不过,即使头部企业所占市场比重较大,有些规模较小的充电桩运营商依旧在积极抢占市场。“头部运营商发展方向比较清晰,有的朝公共充电桩方向发展,有的向商超、小区等方向发展。大企业依然在积极建桩,但数量不会有大幅增长。小企业的桩在数量上并不是特别多,但通常运营维护得比较好。”仝宗旗这样介绍目前市场的状况。作为充电行业的“第一巨头”,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特来电在今年4月宣布,已经依靠充电桩业务结束了亏损状态,实现盈利。因此,补贴的转向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目前对用户来讲,找到充电桩已经不是特别费劲的事情。找到桩之后,能顺利充上电成为目前用户的一个痛点。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几大运营商正在积极转型,之后会投入大数据分析,对充电桩或者充电站进行更好的维护。对于充电时长在一两个小时之内的充电站,积极拓展和充电相关的增值服务,即‘充电+’服务,让车主有地方休闲娱乐。目前充电运营商正在往这个方向转变。”仝宗旗说。

相关报告
  • 《补贴政策转向充电桩产业未来景气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19
    • 续驶里程短、充电焦虑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随着充电桩不断增加,这个难题正在被解决。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全国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计保有量为100.2万台,同比增长69.3%。 今年3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确定3月26日至6月25日为补贴过渡期,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随后,海南、广西、浙江、天津等地陆续出台政策,明确了补贴转向的实施细则。 分析认为,2019年地方补贴政策向充电桩扶持转向可行性高。在补贴的作用下,充电桩产业将迎景气周期。同时,全国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大幅提升,真实运营车辆大幅增加,充电桩运营盈利持续性增强,产业景气周期将显著拉长。
  • 《补贴新政改变新能源车市格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0
    • 1月份至6月份,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94.9%和111.5%, 表现远好于前几年。随着补贴新政实施, 纯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 更加满足消费者诉求的长续航车型开始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专家预计, 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量超百万辆目标有望实现未来几年, 随着产能加速释放和补贴不断退坡, 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迎来市场考验《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自6月12日开始执行。迄今, 距《通知》发布已一月有余, 在近日公布的6月份纯电动车销量排行榜上, 已能看出新政对市场的影响。   随着补贴新政实施, 纯电动汽车市场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今年前5个月, 北汽新能源一直在国内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排名第一然而, 到了6月份,在单月销量前十位的名单中,北汽新能源仅有一款小型SUV排在第5位,去年销量冠军EC的6月份销量仅为3辆。   与此同时,上汽集团荣威Ei5登上6月份纯电动车销量榜首。由此可以看出,更加满足消费者诉求的长续航车型开始逐步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   全年产销量有望超百万辆   近日,中汽协发布的上半年汽车产销数据显示,1月份至6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405.8万辆和1406.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6万辆和8.4万辆,1月份至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1.3万辆和41.2万辆,上半年表现远好于前几年。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助理研究员周毅分析,同比来看,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增长31.7%和42.9%,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7个和9.9个百分点,产销缺口进一步收窄;1月份至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94.9%和111.5%,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7个和97.1个百分点,高速发展态势明显。环比来看,6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较5月份下降1万辆和1.8万辆,受政策影响较大。虽有车企维持售价不变,但总体上补贴降低对低端电动车有较大影响。   周毅指出,从结构上看,6月份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2万辆,比5月份分别减少3.2万辆和4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2.2万辆,比5月份分别增加3000辆和2000辆。这一方面是因为纯电动车补贴下降更明显,存在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也与各地加大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支持力度有关。   对于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不足50万辆的业绩,中汽协称,按照往年规律,上半年通常是车市“淡季”;加上市场正处于政策换档的空白期,预计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正发力的节点会出现在下半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情况远好于往年同期,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维持之前全年产销规模超100万辆的判断。   周毅表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从数量上来看,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4万辆,同比增长53.8%,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配套量达370.6亿瓦时左右,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从规模和增量上看,均处于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比去年有较大提升。他表示,“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全年产销量有望突破140万辆”。   未来产能规模超计划十倍   目前,对于电池技术、充电不便、价格及续航里程的焦虑,仍然是制约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认为,未来三年到五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将极其激烈。截至目前,已有16家新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2017年,全国新投入整车项目累计达91个,21个省份宣布了新能源汽车项目,投资规模达5283亿元。各类车企已经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2020年将超过2000万辆,是国家规划设定目标的10倍。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除了受可预期的技术因素带动,政策面影响也很关键。   周毅表示,6月12日开始实行新的补贴标准后,虽然有企业维持终端售价不变,但未来两年随着补贴逐步减少直到完全退出,企业补充补贴缺口的能力尚未可知。从7月1日开始,汽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下降,使得汽车进口量显著提高,是否会对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造成影响尚不确定。同时,当前环保政策趋紧,对于传统燃油车的环境容忍度能否维持不变,以及各地交通牌照等政策是否会更倾向于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积极鼓励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师建华表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趋势表现为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度变革、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深刻调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低速平稳增长、竞争加剧的新常态,作为全球汽车产销大国,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的关键发展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可以通过补贴、牌照、政府采购等行政手段助推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但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使用行政手段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补贴政策必然会不断退坡并趋向精准。”周毅表示,汽车产业必须对补贴退坡做好准备,力争提升技术、降低成本以应对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这从刚施行的《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可见一斑,在补贴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更加偏重于对高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的补贴,更加精准、规范和科学化。   专家建议,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面广,在政策扶持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需要有顶层设计。要改革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一些不合理的关系,要让地方政府有动力去补贴后端基础设施、便利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等。同时,还要协调处理好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改部门的投资准入、工信部门的行业准入、交通部门的牌照管理和限行措施、环保部门的碳排放管理、财税部门的税收和补贴等政策需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周毅说。   “归根结底,技术创新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周毅建议,政府和社会应更关注销量背后的技术研发、市场配套、消费习惯培育等,尤其要重视技术研发,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大对电池、电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研发失败要包容,对冷门技术研发要包容,对造车新势力要包容,对新的汽车经济模式也要包容。只要本意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就值得鼓励,要积极鼓励新技术新模式发展,培育新动能,孕育新产业。”周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