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鼻咽淋巴丛是脑脊液引流的枢纽》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15
  • 2024年1月10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Nasopharyngeal lymphatic plexus is a hub for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age的文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知道大脑周围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 (CSF) 会通过淋巴管流向颈部淋巴结,但这种联系和调节一直难以确定。

    该研究在Prox1-GFP淋巴报告小鼠中使用荧光脑脊液示踪剂,发现鼻咽淋巴丛是脑脊液流向颈深部淋巴结的主要枢纽。该神经丛具有不寻常的瓣膜和短淋巴管,但没有平滑肌覆盖,而下游深部颈淋巴管具有典型的半月瓣、长淋巴管和平滑肌覆盖,将脑脊液输送到颈深部淋巴结。

    平滑肌细胞中的α-肾上腺素能和一氧化氮信号通过深部颈淋巴管的运输特性调节脑脊液引流。在衰老过程中,鼻咽淋巴丛萎缩,但颈深部淋巴管没有类似的改变,脑脊液流出仍可能因肾上腺素能或一氧化氮信号而增加。对老年小鼠鼻咽丛淋巴内皮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单细胞分析显示,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和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增加。鼻咽淋巴丛作为脑脊液流出枢纽在衰老过程中的消退凸显了其重要性。然而,颈部深部淋巴向淋巴结转运的抗衰老药理学激活仍然可以增加脑脊液流出,这为在与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增加脑脊液清除提供了一种方法,在这些疾病中,更多的外排是有益的。

相关报告
  • 《Nature | 增强淋巴引流可减少创伤后脑水肿》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20
    • 本文内容转载自“ CNS推送BioMed”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2bfRORefRZYwtO9svZ6fA 2023年11月15日,罗彻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Potentiating glymphatic drainage minimizes post-traumatic cerebral oedema的研究论文。 脑水肿与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脑外伤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升高的幅度可以预测损伤的程度和死亡的可能性。类淋巴损伤既是脑损伤的一个特征,也是脑损伤的一个因素,但它与损伤相关的去甲肾上腺素激增的关系尚不清楚。 该研究报告急性创伤后水肿的结果是抑制淋巴和淋巴液流动,发生在反应过度的全身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种脑外伤后肾上腺素能风暴与颈部淋巴管收缩性降低有关,与淋巴和淋巴液向体循环的回流减少一致。因此,在TBI小鼠模型中,泛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使中心静脉压正常化,部分恢复淋巴和颈部淋巴流量,这些作用导致脑水肿显著减少,改善功能结果。此外,创伤后肾上腺素能信号的抑制促进了淋巴细胞从创伤损伤中输出细胞碎片,大大减少了继发性炎症和磷酸化tau的积累。这些观察结果表明,靶向中枢淋巴血流的去甲肾上腺素能控制可能为治疗急性TBI提供一种治疗方法。
  • 《Nature | 神经元直接驱动脑脊液灌注和脑清除》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9
    • 2024年2月28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期刊发表题为Neuronal dynamics direct cerebrospinal fluid perfusion and brain clearance的文章。 代谢废物的积累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但我们对大脑如何进行自我清洁的了解仍然有限。 该研究证明了神经网络同步单个动作电位,以在大脑的间质液中产生大振幅、有节奏和自我延续的离子波。这些波是解释淋巴血流通过脑实质的相关增强的合理机制。这些高能离子波的化学遗传学扁平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脑脊液浸润到脑实质中并清除脑实质中的分子。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经颅光遗传学刺激产生的合成波大大增强了脑脊液到间质液的灌注。 该研究表明,神经元是大脑清除的主要组织者。这一基本原理为宏观脑电波的功能引入了新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