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海参从海底沉积物获取营养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海参研究团队在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海参通过基因组、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的进化适应,使其可以大量摄食海底沉积物并从中获取营养,相关研究成果以“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陈廷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潘文杰、硕士研究生王轩和研究员任春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主导项目开展并提供指导意见。

    海参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沉积物摄食动物,通过大量摄入和排泄海底沉积物,吸收其中的有机物并净化海底基质,维持海底生态系统平衡并减少珊瑚病害的发生,是海底的“清道夫”。但是,海参如何从营养匮乏的海底沉积中获得足够营养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以南海广泛分布的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为研究对象,胡超群研究团队发现海参从海底沉积物中获得的主要食物是微藻和细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海参基因组中碳水酶扩张、蛋白酶消化收缩,适应于对微藻的消化。海参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先后经历了内源性营养、浮游摄食和沉积物摄食三种食性转化,与之对应消化酶也呈现出三组不同的表达模式。前肠是海参消化道主要的消化区域,该区域内糖类碳水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最高,但仅有糖类碳水酶和脂肪酶是内源性表达。

    在海参从海底沉积物摄食的细菌中,一部分作为食物被海参消化掉,而另一部分则作为共生细菌在海参肠道内定植,提供蛋白酶、脂肪酶等活性协助海参消化食物。与其他棘皮动物相比,海参基因组中出现了一类特有的i型溶菌酶,特异表达于肠道中,对所摄食沉积物中的细菌起到控制和消化作用。

    该科学发现阐释了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在研发海参养殖不同阶段人工饲料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也为通过增殖放流海参净化海底环境、防止细菌性珊瑚病害暴发和珊瑚岛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Pan WJ#,Wang X#,Ren CH#,Jiang X,Gong SQ,Xie ZY,Wong NK,Li XM,Huang JS,Fan DD,Luo P,Yang Y,Ren XY,Yu SZ,Qin Z,Wu XF,Huo D,Ma B,Liu Y,Zhang X,E ZX,Liang JX,Sun HY,Yuan LH,Liu XJ,Cheng CH,Long H,Li JL,Wang YH,Hu CQ,Chen T*. 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2024 15: 8825. doi: 10.1038/s41467-024-53205-5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10/t20241016_7400768.html
相关报告
  • 《南海西部深水海底水道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获揭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9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李伟的海底地貌与沉积动力学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揭示了海底麻坑链在深水洋流动力作用下演化为海底水道的成因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cision of submarine channels over pockmark trai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李伟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喻凯琦博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詹文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时国等。 广袤无边的海底发育着众多的“海底河流”,其在海洋地质学上被称为“海底水道(Submarine Channel)”。这些海底水道既是洋流动力将海底物质向深海搬运的重要通道,又是沉积物和海洋蓝碳储集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在深海沉积过程、海底地貌演化、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蓝色碳汇和深水“源-汇”系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近年来,海底水道的“起源”、“发育”和“消亡”成了众多海洋地质研究学者争相关注的热点问题。南海西部发育有众多海底水道,了解这些海底水道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能够有效揭示南海西部的深水沉积过程。 研究人员利用海底多道反射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多波束测深数据,在南海西部识别出覆盖面积约9000 km2的海底水道系统。这些海底水道根据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垂直等深线水道(Across-slope Channel)和平行等深线水道(Along-slope Channel),而根据其地貌形态又可分为“不成熟水道”、“过渡水道”和“成熟水道”。基于沉积物岩心和海底洋流观测等证据,研究人员对水道系统的地貌形态、内部结构、沉积物特征及水动力环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水道系统的发育归因于重力流和底流两种动力机制。重力流和底流分别垂直和平行等深线流动,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海底“麻坑链”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了不同展布方向的两类水道。该研究还揭示了深水水道从开始发育到成熟一共经历了麻坑链、不成熟水道和成熟水道三个阶段。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海底麻坑链在底流作用下形成海底水道的发育机理,而且进一步揭示了这些水道在重力流和底流耦合作用下的地貌演化过程,为全球海底地貌学家今后解释海底水道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104)、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020B151502001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876054) 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286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揭示海洋藻华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砷释放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团队在揭示海洋藻类爆发通过加强微生物调控作用诱导沉积物-海水界面砷(As)的释放机制解析上获得新认识,量化了长江口每年藻类爆发时期可能触发的沉积物As的释放通量,对于评估重金属As的海洋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Index) Water Research(IF=12.3)。  近年来,近海和河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已严重影响到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重金属砷对水生生物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其毒性会随还原形态的增加而加剧。藻类爆发引发的大量有机质降解会通过改变底层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刺激沉积物-水界面As(V)的还原,加剧沉积物中砷的释放,从而对海洋环境构成污染风险。然而,关于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对沉积砷循环的驱动机制和对水体的贡献尚不清楚。 宋金明研究团队以我国典型藻类爆发高频区长江口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藻类爆发高峰期生物量,提出富营养化可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砷释放的三个过程,通过藻类添加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藻类生物量下沉积物-水界面体系中上覆水、间隙水和固相沉积物中砷形态的剖面和时间变化,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揭示了藻类降解过程中沉积物-水界面砷的释放机制。 结果发现,高生物量藻类添加组中溶解总砷浓度的增加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且藻类添加组中沉积物-水界面的累积溶解总砷扩散通量是实验对照组的约7倍,藻类降解显著增加了沉积砷的释放。沉积物砷的快速释放发生在有机质的快速好氧矿化阶段;在有机质快速降解阶段之后,砷的释放得以维持。所有实验组的固相活性形态都以As(V)为主要存在形态;而在间隙水中,As(III)和As(V)分别是有机物最初的快速降解阶段和随后的缓慢降解阶段的主要溶解总砷形态,微生物的As(V)还原和Fe(III)还原分别为这两个阶段的主控因素。培养结束后,藻类添加组中异化As(V)还原菌arrA基因丰度相对于实验对照组显著增加,而异化Fe(III)还原菌Geobacter丰度并没有相应增加,说明藻类添加对砷释放的影响大于对铁的影响,且微生物还原而不是物理化学过程是驱动藻类添加组沉积物砷释放的主要途径。根据培养实验砷的扩散通量估算得出长江口夏季藻类爆发阶段可导致1440 kg沉积砷释放到上覆水中。 该研究阐明了富营养化在促进沉积物-水界面As释放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地球化学主控的藻类爆发下微生物还原主控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释放的新论点,对沉积物-水界面As的释放和机制过程有新的认识,这对评估砷的海洋生态系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Huamao Yuan, Xuegang Li, Lingling Sun, 2023. Role of marine algal blooms in the release of arsenic at the sediment-seawater interface: evidence from microcosm experiments. Water Research 244, 120508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