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揭示海洋藻华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砷释放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团队在揭示海洋藻类爆发通过加强微生物调控作用诱导沉积物-海水界面砷(As)的释放机制解析上获得新认识,量化了长江口每年藻类爆发时期可能触发的沉积物As的释放通量,对于评估重金属As的海洋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Index) Water Research(IF=12.3)。 

    近年来,近海和河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已严重影响到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重金属砷对水生生物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其毒性会随还原形态的增加而加剧。藻类爆发引发的大量有机质降解会通过改变底层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刺激沉积物-水界面As(V)的还原,加剧沉积物中砷的释放,从而对海洋环境构成污染风险。然而,关于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对沉积砷循环的驱动机制和对水体的贡献尚不清楚。

    宋金明研究团队以我国典型藻类爆发高频区长江口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藻类爆发高峰期生物量,提出富营养化可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砷释放的三个过程,通过藻类添加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藻类生物量下沉积物-水界面体系中上覆水、间隙水和固相沉积物中砷形态的剖面和时间变化,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揭示了藻类降解过程中沉积物-水界面砷的释放机制。

    结果发现,高生物量藻类添加组中溶解总砷浓度的增加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且藻类添加组中沉积物-水界面的累积溶解总砷扩散通量是实验对照组的约7倍,藻类降解显著增加了沉积砷的释放。沉积物砷的快速释放发生在有机质的快速好氧矿化阶段;在有机质快速降解阶段之后,砷的释放得以维持。所有实验组的固相活性形态都以As(V)为主要存在形态;而在间隙水中,As(III)和As(V)分别是有机物最初的快速降解阶段和随后的缓慢降解阶段的主要溶解总砷形态,微生物的As(V)还原和Fe(III)还原分别为这两个阶段的主控因素。培养结束后,藻类添加组中异化As(V)还原菌arrA基因丰度相对于实验对照组显著增加,而异化Fe(III)还原菌Geobacter丰度并没有相应增加,说明藻类添加对砷释放的影响大于对铁的影响,且微生物还原而不是物理化学过程是驱动藻类添加组沉积物砷释放的主要途径。根据培养实验砷的扩散通量估算得出长江口夏季藻类爆发阶段可导致1440 kg沉积砷释放到上覆水中。

    该研究阐明了富营养化在促进沉积物-水界面As释放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地球化学主控的藻类爆发下微生物还原主控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释放的新论点,对沉积物-水界面As的释放和机制过程有新的认识,这对评估砷的海洋生态系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Huamao Yuan, Xuegang Li, Lingling Sun, 2023. Role of marine algal blooms in the release of arsenic at the sediment-seawater interface: evidence from microcosm experiments. Water Research 244, 120508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508)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10/t20231010_689656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砷释放作用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长期缺氧导致沉积物-水界面(SWI)砷(As)的额外释放会带来巨大的生态风险,该研究为评估近岸缺氧水域沉积物中As及其它元素循环过程提供了科学基础,相关成果以“Hypoxia exacerbates the marine ecological risk of arsenic: by stimulating its migration and release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Index)《Water Research》(IF=11.5)上。该研究是其团队在2023年发表于《Water Research》关于海洋藻华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砷释放作用机制研究的系列成果。 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和水体分层加剧,中国近海的缺氧趋势日益显著。这种缺氧状况对沉积As的释放及生物可利用性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然而,在缺氧加剧的进程里,As迁移的具体路径与相伴而生的风险依旧扑朔迷离。 宋金明研究团队基于长江口过去40年的溶解氧(DO)变化开展模拟实验,探析了不同时期DO转折点SWI上As迁移的内在机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了过去40年长江口低氧条件下沉积物As的释放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氧迅速触发了As(V)与As(III)的释放进程,且As(III)的释放速率高于As (V),从而增强了海水中As的毒性。SWI溶解总砷(dTAs)释放量及速率与DO的降低呈正相关。尽管在所有实验组中,固相不稳定As主要以As(V)形态存在,但在表层和深层间隙水中,As(V)和As(III)分别占主导地位,同时低DO组中可还原态固相As含量递减,As(V)还原功能基因arrA的丰度显著增加,这表明缺氧环境促进了含As (V)的Fe/Mn氧化物还原溶解,强化了As在表层沉积物与上覆水间的交换;而通过优先驱动As(V)还原加剧深层沉积物向间隙水释放As。尽管As向上覆水的扩散与溶解Fe相似,但由于As(V)还原菌的参与及Mn氧化物的解吸作用,两者之间存在解耦现象。培养结束后,上覆水中的dTAs浓度达到清洁沿海水域的6倍之多,已触及影响微藻解毒机制的浓度阈值。经估算,长江口缺氧期间约有34吨沉积物As释放入上覆水,占表层沉积物砷的17.3%。这一研究不仅填补了长江口缺氧区As循环机制及生态风险的研究空白,也为评估全球缺氧海域沉积物中有毒元素的释放及生态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为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青年专家、山东省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Jinming Song,Meiling Yin,Xiaoqi Liu,Xue Liu,Xuegang Li,Huamao Yuan,2025. Hypoxia exacerbate the marine ecological risk of arsenic: by stimulating its migration and release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ter Research 268,12260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6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中新世暖期西太平洋深海沉积传输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蒋富清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中新世气候适宜期陆源物质向深海输送规律和驱动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Long eccentricity control on the clay minerals deposi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Miocene Climate Optimum”为题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全球和行星变化》)。 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CO,约1700万至1400万年前)是新生代以来长期变冷趋势中一个特殊的温暖阶段。这一时期,全球平均温度比现今高约3-6 ℃,大气CO2浓度也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大气与海洋环流格局发生显著调整,极地冰盖规模也相对较小。然而,关于MCO期间西北菲律宾海沉积物中所记录的气候信号、物源输入特征及背后的驱动机制,此前尚未形成清晰的认知。黏土矿物作为对气候与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指标,能够记录源区特征及古气候演变的信息。研究团队聚焦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U1438站1750万至1220万年间的沉积物,系统分析了其中黏土矿物的组成、来源及周期性变化规律,发现蒙皂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S/IC)在MCO期间呈显著升高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长偏心率周期。该成果不仅填补了西北太平洋地区MCO气候变化沉积响应研究的空白,更为揭示轨道尺度气候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研究表明,黏土矿物中蒙皂石主要来源于西北菲律宾海周围火山岛弧,而伊利石与绿泥石则主要源于亚洲大陆的风尘输送。其中,S/IC比值的长期变化趋势与MCO时期的暖湿气候形成显著响应: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一方面增强了西北菲律宾海火山岛弧的风化作用,使蒙皂石输入量增加;另一方面抑制了亚洲内陆岩石的侵蚀过程,导致伊利石和绿泥石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轨道尺度上,S/IC比值的变化与轨道长偏心率周期呈反相位关系。具体而言,在长偏心率最小期(对应北纬35°日照量最低、气候相对偏冷阶段),北半球西风带南移,推动亚洲内陆的水汽输送增加,干旱程度随之减弱,致使输入西北菲律宾海的伊利石和绿泥石减少;与此同时,南大洋绕极深层水(Circumpolar Deep Water, CDW)向北流动增强,提升了西北菲律宾海深层海水的热量和化学物质含量,加速了海底火山岩的化学风化过程,进而促进蒙皂石的形成与沉积。这一耦合机制为MCO期间S/IC比值在长偏心率极小值期间的升高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MCO结束之后(1400万-1220万年前),全球气候转向冷干,南极冰盖扩张,海平面下降,亚洲内陆物理风化作用增强,导致伊利石和绿泥石输入显著增加,而蒙皂石含量则相应下降。在此过程中,长偏心率信号逐渐减弱,表明高纬过程(如冰盖变化)正逐步取代低纬过程,成为气候系统的主导驱动因素。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沉积记录与天文轨道强迫相结合,清晰揭示了中新世气候适宜期长偏心率周期对中低纬度气候系统和源-汇过程的调控作用,为解析中新世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演化提供了坚实依据。同时,这一成果也为深入理解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源-汇过程与深水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任传亮,通讯作者为海洋所蒋富清研究员和曾志刚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论文信息: Chuanliang Ren, Fuqing Jiang*, Xuguang Feng, Yu Yan, Hao Zheng, Xiaojing Zhou, Zhishun Zhang, Zhigang Zeng*, 2025. Long eccentricity control on the clay minerals deposition in the north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Miocene Climate Optimum.?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53, 104938.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