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港区一期码头试运行 将助力长沙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1
  • 通江达海 再添枢纽

      铜官港区一期码头试运行,设计吞吐量为60万吨/年 将助力长沙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昨日上午,铜官港区一期码头正式试运行,为湘江“黄金水道”再添一个重要物流枢纽港口。长沙晚报记者 余劭劼 摄

      长沙晚报讯(记者 朱华)高大的门座式起重机不停“抓”“放”,一件件货物从船上挪到了货车上。昨日上午,铜官港区一期码头正式试运行,湘江“黄金水道”再添一个重要物流枢纽港口。

      铜官港区位于望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昨日开港试运行的一期码头于2016年8月开工建设,今年2月完成交工验收,建成了2000吨级(兼顾30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泊位总长225米,前沿作业区配备45T、16T门座式起重机各一台以及45T龙门式起重机一台。一期码头设计吞吐量为60万吨/年,总投资约1.6亿元。

      铜官港区是“十三五”期间长沙规划发展的重要港区之一,“项目建成运营,将与在建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渝长厦高铁以及高铁长沙西站一起,进一步打通水运物流通道,构建水、公、铁联运体系,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对提升望城乃至长沙、湖南的综合竞争优势都具有重大意义。”望城高新区投融资处处长汤炀介绍。

      “铜官港的运行对我们运输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这里位置好,处于长沙航电枢纽的下游,可以减少过闸的等待时间,而且后方堆场面积大,周边道路条件好,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湖南远洋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维表示,“这里受水位影响相对较小,哪怕是枯水季,大型船舶都可以靠泊,吃水可以更深,装货更多。”

      据悉,铜官港区规划分三期建设。二期将在今年8月开工,设在一期码头的上游,建设2个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的综合泊位、1个汽车滚装泊位;三期预计2020年开建,设在一期码头的下游,预计建设3个3000吨级(兼顾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以及1个商品汽车滚装泊位。

      铜官港区面临湘江主航道,水路依托湘江2000吨级航道直通洞庭湖及长江,临港依托望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结合港区后方水运物流园开发建设,形成以“水、公、铁”多式联运为基础,现代信息系统为支撑,电子商务为平台,产业物流为主导,区域仓配一体化为特色,“绿色、智慧、低碳、高效”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区。

相关报告
  • 《中缅油气管道打造“一带一路”示范项目》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7-10
    • 在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港,巨型油轮缓缓停靠在30万吨码头上,长长的卸油臂降下,与油轮输油管口对接,开始向港口卸载原油,储存到单座储量为10万吨的储油罐内。几位员工带上口罩、测量体温、全身消毒后,操作设备对原油进行检测、加压,经771公里的中缅原油管道,经南坎计量站进入中国。在并行的天然气管道内,从缅甸西南海域采集的天然气同样从南坎进入中国。 “为了防止疫情,接收原油的第一站马德岛实施一分时、两减少、三专用、四关口管理措施,上岛码头、进站口、登船梯口100%消毒杀菌测体温,优化生产方案,强化上下游沟通,合理安排接卸油罐。全线各驻地、站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员工进入隔离办公状态。虽然疫情对生产、运输造成影响,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无一感染,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负责人李自林说,“截至2020年6月3日,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3027万吨,输送天然气265.58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46.76亿立方米,不仅对实现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具有重大意义,还极大地推动缅甸当地经济发展。” 防疫生产两手抓,提供清洁能源确保缅甸民生和工业运行 截至6月1日,缅甸累计新冠确诊病例为228例,缅甸多地实施宵禁。自从疫情出现以来,曼德勒大学学生努依就没有去过学校,而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通过网络学习,还经常视频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6月依然是缅甸的热季,屋子里的电扇不停地转着,中午还得把空调打开,电脑也一直开着。“虽然家里使用不少电器,但不像以前总停电了,电压也稳,带动这些电器没问题,很感谢郊区新投产的天然气发电厂。” 努依所说的发电厂是距离曼德勒50公里的皎喜燃气发电厂,发电厂内8台巨大的内燃机发出轰鸣,将天然气转化为电能,这个2019年5月竣工的发电厂是缅甸最大的内燃机发电项目,每年产出12.74亿千瓦时电力,可解决270万民众的用电问题。“发电厂使用的是从中缅天然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下载的天然气,疫情期间也满负荷运行,每天燃烧约75万立方米天然气,”发电厂经理昂吞敏说。 中缅油气管道提供的天然气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是缅甸重要的能源动脉。缅甸工商联合会秘书长吴耶温表示:“缅甸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6%至7%之间,油气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中缅油气管道是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为缅甸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清洁能源。” 在中缅天然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内,计量表指针飞速转动,来自西海岸的天然气通过数百公里的管道输送到曼德勒,每天约85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从这里下载,分输入当地天然气管网。天然气接收门站——缅甸油气公司皎涩天然气站工作人员明吞昂说,以前的天然气来自仁安羌附近的老气田,量很少、气压也不稳定,不远处的工业区只有水泥厂、自行车厂几家能够用上,其余的都得用柴油发电甚至停工。“从2013年12月开始,中缅天然气管道向曼德勒分输,我们供给新建的发电厂、玻璃厂,工业开始运转,生活也方便起来。” “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每天输送约1600万立方米,为了促进缅甸的经济,从投产之初就开始就在皎漂、仁安羌、当达、曼德勒向当地下载分输,用于当地工业和民生需求。疫情期间,中缅油气管道正常生产,保障了缅甸工业与民生的需求,”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调控中心主任张勇说。 面对疫情和国际低油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中缅油气管道通过一系列“抗疫、稳产”的有力举措,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两手抓,提供的能源保证了下游产业的正常运行和民众的日常需求。缅甸电力能源部副常务秘书吴泰昂表示,项目长期以来在缅甸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疫情期间保持安全平稳运营,对缅甸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十分重要。 服装业是缅甸重要的出口行业,随着疫情防控限制措施的解除,不少国家已发来订单,缅甸服装协会主席敏棱说:“历经2个多月疫情的服装业将迎来一个好前景,对于60万服装工人也是个好消息,充足的电力供应对重启服装业等工业必不可少,缅甸的电力供应约40%依靠天然气发电厂,中缅天然气管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年砥砺创辉煌,中缅油气管道打造互利共赢典范 2020年6月8日,中缅两国将迎来建交70周年。10年前的6月3日,作为中缅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成果和结晶,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十年耕耘,一个世界级精品管道工程和国际化油气能源通道如期建成,对推进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了缅甸管道沿线经济发展、油气产业发展,改善了当地民生。 在缅甸各地采访时,记者真切感受到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缅甸电力与能源部长吴温楷表示,中缅油气管道解决了缅甸天然气下游市场难题,实现了出口创汇,同时带来税收、投资分红等在内的可观经济收益,还带动了缅甸社会、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末,累计为缅甸带来直接经济收益5.14亿美元,其中天然气管道2.52亿美元,原油管道项目2.62亿美元。“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运行10年来,不仅对沿线城市,还对缅甸整体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吴泰昂说。 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刚刚40天,就实现了皎漂首站向当地发电厂分输供气发电,皎漂居民告别了昔日的电荒,过上了灯火通明的幸福生活。10年后,在皎漂,记者看到当地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电,城镇有了生气,镇上铺了水泥路,道路两侧的小楼越来越多。“作为若开邦的港口城市,往来的人也多起来,贸易便利。3年前我们在这里设立了若开邦的第四个支行,因为看好皎漂未来的经济前景,”在镇中心崭新的AYA银行大楼里,经理告诉记者。 不仅在南部的皎漂,在北部的曼德勒,中部的仁安羌、当达天然气分输站,高峰期每天可为当地下载天然气400万立方米,用于直供发电厂与沿线工业用户,满足了工业用户与当地民众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在曼德勒的玻璃厂、当达的工业园区,记者都看到有了充足的天然气供应后,企业能够全力生产,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民众生活也得到提升。 位于曼德勒的“国际玻璃公司”生产3-12毫米的玻璃,玻璃厂每天24小时产量约200吨,得益于中缅天然气管道的运营而发展起来。经理吴佐敏说:“这是缅甸唯一的玻璃厂,以前玻璃全部需要进口,12毫米玻璃每吨430美元,现在价格降为一半。我们工厂每天用电4.2万度,于2013年投产,是因为那一年管道开始向曼德勒地区分输天然气。” 持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如今,这条横贯缅甸四个省邦、并行奔流800公里,沿线为缅甸分输供应天然气,穿越国门为中国西南地区提供多元化油气保障的跨国能源动脉,不但让中缅民众真切感受到了两国经贸紧密联系的实惠,也成为“一带一路”在缅实施的先导示范,和中缅胞波友谊的有力见证。 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2020年,中缅迎来建交70周年。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缅甸,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擘画了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开启了中缅关系新时代。时光的卷轴里,传递着中缅两国历久弥新的胞波深情。心手相连,守望互助;合作互鉴,互利共赢…… 中国连续多年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外资来源国,为缅甸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国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显著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正逐步形成。目前,双方正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疫情对两国经济和合作的影响是暂时的,双方正加强合作,全力确保中缅经贸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正常推进。 缅甸将启动1000亿缅元(约合7000万美元)的刺激计划,应对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改革、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建措施。缅甸经济学家佐乌表示,缅甸26%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中国,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主要项目——中缅经济走廊、木姐-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皎瞟经济特区、仰光新城受到影响。但世界银行预测,缅甸经济可望在2020-2021年缓慢恢复6%的增长,并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的出口等支持下,于中期恢复增长趋势。“这些增长得益于大型投资项目的带动,中国将在缅甸经济恢复中发挥重大作用,”佐乌表示。 中缅合作给缅甸经济恢复注入强劲动力,两国共享机遇、共克挑战、共谋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双方正在稳妥推进各领域交往合作,推动经济走廊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但可以帮助当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农产品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地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会得到提升,”缅甸前驻华大使吴帝林翁表示。 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表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所有商定的投资和项目都将继续进行。两国将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深化互联互通、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农业、金融、民生等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希望加快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扩大经贸、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推动缅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辟新前景,”缅甸总统温敏表示。
  • 《上海 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1
    •  本报上海5月10日电 (记者郝洪)如何推进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E卡纵横”集卡预约平台建设,提高港口智慧服务水平?4月底,上海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推出金融、航运等13个专项行动,建设“上海服务”品牌,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力,提高服务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能力。   身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两年来上海在自贸区建设、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区域协作等方面勇往直前。上海以创新高效的“上海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色发展提供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设计,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上海自贸区建设不到5年时间,“朋友圈”不断扩大。如今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五大自贸区贯穿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先进区后报关”等改革热词在长江经济带同频共振,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自上海溯江而上复制推广。   上海正如火如荼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除了提升现有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致力于区域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和协同引领。目前,上海与苏浙皖三省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协同体系,对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实现技术跨区域转移转化,推进长三角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到2020年,上海将建成或完善一批18个功能型平台,增强面向长江经济带、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服务供给能力。   在增强辐射力的同时,上海积极推进区域协同。金融租赁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联盟、长江经济带航运联盟相继在上海成立。其中,金融租赁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联盟已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签署总额超过2000亿元的合作协议,拟在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去年年底以来,上海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目前,上海与浙江、江苏、安徽三省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已在上海挂牌成立,长三角新一轮合作机制正在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