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油气管道打造“一带一路”示范项目》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7-10
  • 在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港,巨型油轮缓缓停靠在30万吨码头上,长长的卸油臂降下,与油轮输油管口对接,开始向港口卸载原油,储存到单座储量为10万吨的储油罐内。几位员工带上口罩、测量体温、全身消毒后,操作设备对原油进行检测、加压,经771公里的中缅原油管道,经南坎计量站进入中国。在并行的天然气管道内,从缅甸西南海域采集的天然气同样从南坎进入中国。 “为了防止疫情,接收原油的第一站马德岛实施一分时、两减少、三专用、四关口管理措施,上岛码头、进站口、登船梯口100%消毒杀菌测体温,优化生产方案,强化上下游沟通,合理安排接卸油罐。全线各驻地、站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员工进入隔离办公状态。虽然疫情对生产、运输造成影响,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无一感染,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负责人李自林说,“截至2020年6月3日,累计向中国输送原油3027万吨,输送天然气265.58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46.76亿立方米,不仅对实现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具有重大意义,还极大地推动缅甸当地经济发展。” 防疫生产两手抓,提供清洁能源确保缅甸民生和工业运行 截至6月1日,缅甸累计新冠确诊病例为228例,缅甸多地实施宵禁。自从疫情出现以来,曼德勒大学学生努依就没有去过学校,而是按照学校的安排,通过网络学习,还经常视频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6月依然是缅甸的热季,屋子里的电扇不停地转着,中午还得把空调打开,电脑也一直开着。“虽然家里使用不少电器,但不像以前总停电了,电压也稳,带动这些电器没问题,很感谢郊区新投产的天然气发电厂。” 努依所说的发电厂是距离曼德勒50公里的皎喜燃气发电厂,发电厂内8台巨大的内燃机发出轰鸣,将天然气转化为电能,这个2019年5月竣工的发电厂是缅甸最大的内燃机发电项目,每年产出12.74亿千瓦时电力,可解决270万民众的用电问题。“发电厂使用的是从中缅天然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下载的天然气,疫情期间也满负荷运行,每天燃烧约75万立方米天然气,”发电厂经理昂吞敏说。 中缅油气管道提供的天然气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还是缅甸重要的能源动脉。缅甸工商联合会秘书长吴耶温表示:“缅甸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6%至7%之间,油气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中缅油气管道是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为缅甸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清洁能源。” 在中缅天然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内,计量表指针飞速转动,来自西海岸的天然气通过数百公里的管道输送到曼德勒,每天约85万立方米的天然气从这里下载,分输入当地天然气管网。天然气接收门站——缅甸油气公司皎涩天然气站工作人员明吞昂说,以前的天然气来自仁安羌附近的老气田,量很少、气压也不稳定,不远处的工业区只有水泥厂、自行车厂几家能够用上,其余的都得用柴油发电甚至停工。“从2013年12月开始,中缅天然气管道向曼德勒分输,我们供给新建的发电厂、玻璃厂,工业开始运转,生活也方便起来。” “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每天输送约1600万立方米,为了促进缅甸的经济,从投产之初就开始就在皎漂、仁安羌、当达、曼德勒向当地下载分输,用于当地工业和民生需求。疫情期间,中缅油气管道正常生产,保障了缅甸工业与民生的需求,”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调控中心主任张勇说。 面对疫情和国际低油价带来的不利影响,中缅油气管道通过一系列“抗疫、稳产”的有力举措,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两手抓,提供的能源保证了下游产业的正常运行和民众的日常需求。缅甸电力能源部副常务秘书吴泰昂表示,项目长期以来在缅甸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疫情期间保持安全平稳运营,对缅甸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十分重要。 服装业是缅甸重要的出口行业,随着疫情防控限制措施的解除,不少国家已发来订单,缅甸服装协会主席敏棱说:“历经2个多月疫情的服装业将迎来一个好前景,对于60万服装工人也是个好消息,充足的电力供应对重启服装业等工业必不可少,缅甸的电力供应约40%依靠天然气发电厂,中缅天然气管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十年砥砺创辉煌,中缅油气管道打造互利共赢典范 2020年6月8日,中缅两国将迎来建交70周年。10年前的6月3日,作为中缅两国建交60周年的重要成果和结晶,中缅油气管道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十年耕耘,一个世界级精品管道工程和国际化油气能源通道如期建成,对推进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推动了缅甸管道沿线经济发展、油气产业发展,改善了当地民生。 在缅甸各地采访时,记者真切感受到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缅甸电力与能源部长吴温楷表示,中缅油气管道解决了缅甸天然气下游市场难题,实现了出口创汇,同时带来税收、投资分红等在内的可观经济收益,还带动了缅甸社会、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5月末,累计为缅甸带来直接经济收益5.14亿美元,其中天然气管道2.52亿美元,原油管道项目2.62亿美元。“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运行10年来,不仅对沿线城市,还对缅甸整体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吴泰昂说。 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刚刚40天,就实现了皎漂首站向当地发电厂分输供气发电,皎漂居民告别了昔日的电荒,过上了灯火通明的幸福生活。10年后,在皎漂,记者看到当地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电,城镇有了生气,镇上铺了水泥路,道路两侧的小楼越来越多。“作为若开邦的港口城市,往来的人也多起来,贸易便利。3年前我们在这里设立了若开邦的第四个支行,因为看好皎漂未来的经济前景,”在镇中心崭新的AYA银行大楼里,经理告诉记者。 不仅在南部的皎漂,在北部的曼德勒,中部的仁安羌、当达天然气分输站,高峰期每天可为当地下载天然气400万立方米,用于直供发电厂与沿线工业用户,满足了工业用户与当地民众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在曼德勒的玻璃厂、当达的工业园区,记者都看到有了充足的天然气供应后,企业能够全力生产,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民众生活也得到提升。 位于曼德勒的“国际玻璃公司”生产3-12毫米的玻璃,玻璃厂每天24小时产量约200吨,得益于中缅天然气管道的运营而发展起来。经理吴佐敏说:“这是缅甸唯一的玻璃厂,以前玻璃全部需要进口,12毫米玻璃每吨430美元,现在价格降为一半。我们工厂每天用电4.2万度,于2013年投产,是因为那一年管道开始向曼德勒地区分输天然气。” 持续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如今,这条横贯缅甸四个省邦、并行奔流800公里,沿线为缅甸分输供应天然气,穿越国门为中国西南地区提供多元化油气保障的跨国能源动脉,不但让中缅民众真切感受到了两国经贸紧密联系的实惠,也成为“一带一路”在缅实施的先导示范,和中缅胞波友谊的有力见证。 深化各领域合作,推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发展 2020年,中缅迎来建交70周年。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缅甸,两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擘画了双边关系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开启了中缅关系新时代。时光的卷轴里,传递着中缅两国历久弥新的胞波深情。心手相连,守望互助;合作互鉴,互利共赢…… 中国连续多年是缅甸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外资来源国,为缅甸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国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显著提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正逐步形成。目前,双方正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疫情对两国经济和合作的影响是暂时的,双方正加强合作,全力确保中缅经贸在内的各领域合作正常推进。 缅甸将启动1000亿缅元(约合7000万美元)的刺激计划,应对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政策改革、各领域各行业的重建措施。缅甸经济学家佐乌表示,缅甸26%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中国,疫情暴发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主要项目——中缅经济走廊、木姐-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皎瞟经济特区、仰光新城受到影响。但世界银行预测,缅甸经济可望在2020-2021年缓慢恢复6%的增长,并在基础设施投资、强劲的出口等支持下,于中期恢复增长趋势。“这些增长得益于大型投资项目的带动,中国将在缅甸经济恢复中发挥重大作用,”佐乌表示。 中缅合作给缅甸经济恢复注入强劲动力,两国共享机遇、共克挑战、共谋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双方正在稳妥推进各领域交往合作,推动经济走廊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中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但可以帮助当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农产品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当地的教育和科技水平也会得到提升,”缅甸前驻华大使吴帝林翁表示。 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表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所有商定的投资和项目都将继续进行。两国将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缅经济走廊框架从概念转入实质规划建设阶段,着力推进皎漂经济特区、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仰光新城三端支撑,深化互联互通、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农业、金融、民生等领域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希望加快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推进经济走廊建设,扩大经贸、教育、卫生等领域合作,推动缅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辟新前景,”缅甸总统温敏表示。

相关报告
  • 《当“一带一路”遇上图书馆》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16-12-05
    • 《瞭望东方周刊》于晓伟介绍了图书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如何发挥作用。 2014年秋,来自埃及、约旦、伊拉克、阿曼、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黎巴嫩、苏丹、摩洛哥、也门等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十余名图书馆馆长、专家和国内图书馆界人士齐聚北京,参加“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   其间,中阿图书馆界代表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图书馆馆长论坛公报(2014年10月13日北京倡议)》,就建立信息领域合作机制、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合作发展、文献典籍保护与利用、数字图书馆发展合作等共同关注的问题研讨交流。   此次中阿图书馆界的交流,基于201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以及落实中国领导人“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助理孙一钢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任何一个合作都很难说只是经济的合作,文化伴随经济共存。” 图书馆的碰撞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交流中,“图书馆馆长论坛”这样的交流尚属首次。   此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中国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之窗”项目,已先后在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落户;阿拉伯国家代表团也多次赴京沪粤等地,参观考察中国图书馆事业。   自2008年起,图书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被正式纳入中阿合作论坛的两年行动执行计划,举办本次图书馆馆长论坛,正是第六次中阿部长级会议发布的2014年至2016年行动执行计划之一。   “图书馆是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发展中,润物细无声,让经济带上的国家能够互相了解、接受。包括文献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解读,除了风土人情外,也记录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一钢说。   图书馆作为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其交流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着的异域文化知沟有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说:“这种阅读平台,是每个人、每个集体一生中获取知识、自主意见、提升文化素养的基本方式,……在它面前,年龄、种族、宗教、民族、语言、社会地位的界限消失殆尽,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从中受益。”   中阿图书馆界合作的初步设想是,每两年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各召开一次专家大会,每年互在对方国家举办一次图书等内容的展览。 丝绸之路是结合点   合作建设中阿数字图书馆是此次论坛公报的落地部分,其目标、内容、服务形态、模式,会在2015年的中阿信息领域图书馆专家大会上探讨确认。   孙一钢介绍说:“阿拉伯国家的图书馆整体水平并不高。有些做得很好,比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有些是刚组建不久,有些仅局限于图书提供,数字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   跨国界图书馆早已有之。如世界数字图书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倡议建立,是世界各国文化资源交流的共享平台。   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合作建设,一个范例是2010年签署的中日韩数字图书馆协议。   但中阿数字图书馆显然任务更为艰巨:中日韩数字图书馆呈现的都是东方文明,而中阿数字图书馆面临文化鸿沟。   中阿合作交流中,语言可能是最大的挑战。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语言难题可以从技术角度解决,比如世界数字图书馆就有七种语言。   “我不担心彼此的标准规范问题、平台搭建问题,包括语言问题,而是担心双方如何找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资源,要找到可读、可视、有效的内容,需要下功夫。”孙一钢说。   “这个讨论的前提是你有什么,我有什么。不能是你宣传你的东西,我宣传我的东西。要找到大家共同的结合点,资源建设和内容建设是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他解释。   结合点之一,就是丝绸之路。   伊拉克国家图书文献局代表说,丝绸之路曾经是、并且现在依然是中阿加强社会与民间深厚关系的一大基础。   孙一钢则认为,可以围绕丝绸之路构建文化资源,打造沿途风情、风俗习惯、当地文化、历史内容等,之后再分专题梳理。   比如,把不同版本的《古兰经》集合在一起。   “通过文献构成,把中阿文化交流的情况完整地呈现出来。它不仅仅促进经济,而是对中阿深入了解,促进交流,间接也会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孙一钢说。   此次论坛选择国内代表时,以青海、宁夏、新疆、广西,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民族图书馆等为主。“他们本身是多民族地区,是文化融合的地方。”   阿拉伯国家图书馆代表也提出了建议。苏丹国家图书馆秘书长建议,举办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会议、座谈、讲座,开展作家、文学家、思想家与专业人士间的互访交流;在图书馆学与信息技术学领域交换奖学金,开办培训班;建立阿拉伯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络连接工程,建立阿拉伯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一对一联谊关系等。
  • 《中石化五年合作投资 "一带一路" 近千亿美元》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7-11-28
    • 来自中石化集团公司消息, 中石化争当央企践行 "一带一路" 倡议排头兵, 截至2016年底, 已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原油、设备材料及石化产品贸易等领域大力开展互利合作, 近五年累计合作投资金额近千亿美元。中石化已成为 "一带一路" 国家最重要的中国合作企业之一。据了解,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中石化自2001年以来先后与11个 "一带一路" 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合作, 截至2016年底, 拥有或参与项目18个, 主要位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缅甸、伊朗、叙利亚、沙特、也门、埃及、蒙古等国家。截至2016年底, 累计投资203.11亿美元, 累计获得权益油产量9831.6万吨。在石油工程服务领域, 截至2016年底, 中石化向20多个 "一带一路" 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服务, 业务涵盖钻井、测井、物探、地面工程等, 并带动了设备及材料出口。2011年至2016年累计签订工程技术服务合同745个, 合同额109.8亿美元, 累计完成合同额78.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