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八千万融资,这款UV-C植保机器人正在改变果园防控》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在全球特种作物种植中,白粉病一直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顽疾。化学农药虽常年使用,但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且带来环境与食品安全压力。如今,一家来自挪威的农业机器人公司——Saga Robotics,正用紫外线(UV-C)为全球果园和草莓温室带来全新的病害防控方案。 UV-C 紫外线会破坏白粉病菌的 DNA,破坏其 DNA 复制和细胞功能,从而阻止其生长繁殖 近日,Saga Robotics宣布完成11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160万元)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Praesidium Agri-FoodTech、Aker Capital、Nysn? Climate Investments等多家知名机构。本轮融资将用于扩大其自主植保机器人“Thorvald”的机群规模,加速进军美国葡萄园和英国台架草莓市场。 从原型机到商业化部署:Thorvald的技术路径 Saga Robotics成立于2016年,由P?l Johan From博士和Lars Grimstad博士共同创办。其核心产品Thorvald是一款搭载UV-C光源的自主移动平台,通过在作物表面短时照射特定波段的紫外线,有效破坏白粉病真菌的DNA结构,实现无化学药剂的防治。 与传统施药机不同,Thorvald采用高精度自主导航系统,可在台架草莓温室和狭窄葡萄行间作业,并确保与作物保持极近距离的精确操作。这种精度对于UV-C处理至关重要,因为剂量、频率需根据作物品种、气候和地理条件精确控制。 目前,Thorvald已在英国与13家顶级草莓种植商合作,覆盖20%的台架草莓面积,并在加州1,300多英亩葡萄园投入使用。随着技术成熟,公司计划在2026年将英国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0%,并在美国市场实现机群数量的三倍扩张。 商业模式与市场策略 Saga Robotics采用“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种植者按每英亩作业面积支付费用,降低了初期投入压力。同时,Thorvald已进入加州CORE补贴计划,一些葡萄园已选择直接购买机器人,利用政府补助降低成本。 Saga Robotics 的 Thorvald 系统在夜间使用 UV-C 紫外线,因为阳光(尤其是蓝光)会触发真菌的修复机制,从而消除 UV-C 紫外线造成的损伤。在黑暗环境下进行治疗可以阻止这种修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农户降低劳动力和农药成本,还因病害控制更精准而提升产量——部分英国客户在一年内的产量增益即可抵消未来5至10年的服务费用。 CEO From强调,他们的竞争对手并非其他机器人厂商,而是化学农药。“在英国的台架草莓市场,我们几乎没有直接的UV-C竞争者。一旦渗透率达到50-60%,剩余的小农户市场形态也会完全不同。” 数据与增值服务:从病害防控到产量预测 Thorvald平台的最新版本已配备摄像头,可在作业同时采集作物数据,实现病虫害监测、产量预测、花期统计等功能。今年,Saga已开始从产量预测服务中获得商业收入——例如,在草莓种植中,通过花朵计数可提前预估产量;在葡萄园中,则通过分析果串数量与果粒大小进行预测。 此外,公司正探索在平台上增加释放益虫、切除匍匐茎等多功能模块,逐步将Thorvald打造为多任务农业机器人。 逆周期的精准农业赛道 在资本趋紧、农业科技融资难度加大的背景下,Saga Robotics仍能获得超千万美元融资,反映了投资机构对精准农业与减化学化趋势的高度认可。 Praesidium Agri-FoodTech副总裁Alice Laurora表示:“Saga拥有正确的团队、成熟的技术和清晰的规模化路径,并已在高价值、细分且被忽视的农业领域建立领先地位。” 目前,全球农业机器人领域正快速分化:大型多行作业设备更适合开放田地,而Thorvald则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温室与狭窄行间场景。这种聚焦策略不仅避开了直接竞争,也确保了在细分市场中的高市占率。 未来展望 From认为,农业机器人将先在高价值作物市场普及,并在数年内在加州等地形成规模化的自主机群。不过,对于采收等需要高度灵活性的任务,短期内仍难以完全替代人工。 “我们四年前也做过自动草莓采收机,但最终放弃了,因为在商业化上看不到可行路径。与人类的灵巧性竞争非常困难,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8129&idx=1&sn=d74315bd7828c0c1a10a72cfa9b5177d&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国内·智慧农业周刊#71 | 农业机器人大爆发、全新农业大模型、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哈工大团队仅用两周打造一台智能农业机器人 又一轮八千万融资,这款UV-C植保机器人正在改变果园防控      《Cell》重磅 | 中国科学院团队首创全球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华工科技1亿注册新公司,涵盖激光除草机器人制造销售 西北农林&华为发布首个国产算力农业大模型:九壤耘星,覆盖六大农业应用场景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董大明研究员最新综述 | 肥沃土壤之战:土壤养分现场传感器的进展 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八年来首超农业生物科技      祝贺!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当选英国农业工程师学会Fellow 前沿招聘 | 中国农大全球诚聘3位智慧农业杰出人才(教授)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率团出席,与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就深化三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强化多双边政策协调和农业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应邀与会。 韩俊指出,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三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别对话机制,是三国协调农业政策、分享技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时隔7年再次召开,标志着三国农业合作全面重启,这对深化三国农业合作意义重大。中日韩农业合作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三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国际背景下,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符合三方共同利益。 韩俊表示,中方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将依托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机制,同日韩一道,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日韩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要坚持互利共赢,相互借鉴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交流互鉴,打造联系更紧密的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共同传承农耕文化。要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农业经贸秩序,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互惠合作。 宋美玲介绍了韩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情况及面临挑战所采取的举措,希望与中日两国深化农业各领域务实合作。小泉进次郎表示,加强三国农业合作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办好下一届农业部长会议,与两国农业部长共商合作。三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了《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联合公报》并出席新闻通气会。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中日韩合作框架下21个部长级会议机制之一,第五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8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浪潮农业大模型全景图 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服务面临着政策宣传“慢半拍”、技术指导“散点化”、服务效率“打折扣”等问题,农民常因信息滞后错过惠农红利,农技专家精力有限难以覆盖全域需求,农事难题时往往因咨询渠道不畅延误最佳处置期。浪潮农业大模型聚焦农技服务领域痛点,通过政策宣讲、人才培养、智能问答等多维度赋能,有效破解了某地农业技术咨询难、服务慢、成本高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据+智能”双轮驱动 农技服务实现数字跃迁 浪潮农业大模型将“数据”与“智能”作为破题关键:一方面,接入现行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400万字农事笔记及100多项农业技术成果等核心数据,线上化农技知识库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户提供按需定制的灵活调度方案,让“老把式”的经验与“新农人”的技术实现高效共享;另一方面,打造“政策汇集平台”“种养方案培训”“农业科技咨询”三大智能体,精准覆盖某地本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色锦鲤养殖等高频场景,让农技服务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问题,更在于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通了“知识-数据-服务”全链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的知识笔记与实践经验,建立动态农艺知识图谱和病虫害样本库,搭建的知识问答系统可实时响应农民咨询;构建覆盖种植、养殖等多领域的决策模型,形成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将技术咨询从“专家跑腿”变为“数据跑路”。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149名农业专家,整合144个农机站,累计服务3.6万农户,预计每年可节省技术咨询和诊断费用数十万元,真正实现“小平台、大服务” 深耕本土知识转化 技术红利直抵田间 区别于通用型AI模型,浪潮农业大模型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本地知识”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转化。针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团队系统整合当地农技专家60多本、累计400多万字的农技知识笔记,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30余年一线实践经验,构建起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专属智能体应用。这一“本土化”知识体系,让大模型能精准回答种植户关于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接地气”的问题,实现“一键问”智能问答服务。 “过去农民问‘玉米叶子发黄咋办’,专家得现场看苗情才能判断;现在输入症状描述,模型能快速匹配相似案例,给出防治方案。”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智能问答服务预计每年可服务农业从业者1万人次以上,持续培育“新农人”500人以上,让“技术下沉”从“靠腿跑”变为“线上达”。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本地化知识训练与全周期服务创新,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更多农民在数字时代收获“智慧红利”。 
  • 《以色列农业机器人公司Beewise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12
    • 在全球农业面临生态系统退化和粮食安全双重压力的背景下,以色列农业机器人公司Beewise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D轮融资。此次融资由Fortissimo Capital和Insight Partners领投,APG Asset Management、lool Ventures、Badiya Capital、Marav Mazon Group和Austin Hearst(Tom Horne)等跟投,使公司总融资额达到近1.7亿美元。这一轮融资不仅是资本市场对Beewise商业模型的高度认可,也显示了农业人工智能(Agri-AI)与气候技术(Climate Tech)融合创新在全球食物体系重构中的重要性。 Beewise以AI重塑授粉基础设施,其核心产品BeeHome?是一个高度集成的AI驱动自动化蜂巢系统,融合了机器学习、嵌入式机器人操作、太阳能供能系统和远程决策软件平台。BeeHome通过“主动式实时干预”实现对蜂群的连续健康管理,包括自动识别蜜蜂活动状态、寄生虫威胁、温湿度波动等问题,并进行喂养、治疗、温控、病害隔离等操作。此外,Beewise还引入了无化学处理的热处理舱技术(BeeHome 4.0),有效消除致命瓦螨,保护蜂群生态安全。截至目前,Beewise已在全球部署1240个BeeHome单元,为超30万英亩农田提供授粉服务。 Beewise正位于农业气候技术+机器人自动化+AI模型应用的三大交叉口,具备稀缺的“全栈式系统集成能力”,其商业逻辑已不仅是产品销售,更是提供长期化、可持续的“授粉即服务(Pollination-as-a-Service)”模式,具有平台化延展性。本轮融资将用于全球市场扩展、BeeHome产品技术迭代、数据平台升级以及学术与生态合作扩展。随着融资完成,BeeHome将加速布局全球核心农区,而“AI +自动化授粉”也将成为未来智慧农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