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建清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发表论文揭示入侵植物抗性权衡演化及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近日,河南大学丁建清教授团队在国际生态学顶级期刊Ec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Rapid evolutionary tradeoffs between resistance to herbivory and tolerance to abiotic stress in an invasive plant”研究成果,揭示了入侵植物抗虫性和抗逆性功能权衡演化规律及代谢机制。

    入侵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是入侵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逃离专食性天敌昆虫控制,被认为是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之一,而利用专食性昆虫防控入侵植物则使得入侵植物与专食性昆虫在入侵地重新互作。目前,“重新互作”后的入侵植物抗虫性功能演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种抗虫性功能演化对于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

    丁建清教授团队以在中国发生严重的入侵植物豚草与其专食性生防昆虫广聚萤叶甲为研究体系,探究了具有不同“重新互作”历史的豚草种群对于广聚萤叶甲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野外调查和同质园控制实验表明,随着“重新互作”历史的增加,豚草种群演化出更高的抗虫性和更低的抗逆性;采用代谢组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发现随着“重新互作”历史的增加,豚草叶片内单宁、木质素等抗虫物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绿原酸、类黄酮衍生物等抗逆性物质含量呈降低趋势;转录组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豚草种群中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变化,分别与木质素合成关键酶COMT基因和绿原酸合成关键酶HCT表达量变化有关。这些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入侵植物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和适应策略,揭示植物抗虫和抗逆权衡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评估生物防治的生态学效应具有指导作用。

    河南大学为该成果的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师资博士后殷万东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丁建清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河南大学周丽峰、杨恺文、方金玉、吴明可、于宏伟和时玉,以及荷兰皇家科学院生态研究所Arjen Biere和美国蒙大拿大学Ray Callaway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大学双一流学科经费等资助。这是丁建清教授团队第二次在Ecology Letters发表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Ecology Letters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收录的国际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

    丁建清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互作与植物入侵机制研究。近年来,该团队在入侵植物-昆虫-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中取得了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 (2018,2021)、Journal of Ecology (2018) 、Functional Ecology (2019)、New Phytologist (2022)等国际重要期刊。

    论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ele.14221

  • 原文来源:https://bio.henu.edu.cn/info/1035/6515.htm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入侵植物对植食性昆虫防御策略演化及生态效应》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外来植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互作关系演化,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外来植物进入新生境后,由于逃离了原产地专食性昆虫的取食(天敌逃逸假说),进而增强了对入侵地广食性昆虫的防御(防御转移假说)。植物抵御昆虫的化学防御是有成本的,“昂贵”的组成型防御和“廉价”的诱导型防御存在权衡,并受昆虫取食压力的影响。然而,昆虫取食压力如何驱动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防御策略的演化及其生态效应仍不明确。   2023年6月30日,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团队合作在国际生态学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题为“Trade- offs in non- native plant herbivore defences enhance performan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昆虫取食压力重塑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进而促进外来植物入侵。   研究团队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12对入侵植物及其近缘本土种的同质园实验、昆虫生测实验、代谢分析和控制实验,探究了入侵植物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演化及其生态效应。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实验表明,入侵植物的昆虫取食率低于本土植物,且不同入侵植物之间和不同本土植物之间的昆虫取食率存在差异。昆虫生测实验显示,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低于本土植物,而入侵植物的诱导防御高于本土植物;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正相关,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呈负相关;本土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与昆虫取食压力没有相关性。代谢分析发现,总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调节入侵植物的组成防御和诱导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控制实验进一步证明,昆虫取食压力降低后,入侵植物通过改变对广食性昆虫的防御策略,将更多的防御资源用于生长。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植物增强竞争能力的新的进化机制,并对丰富入侵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关系的演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丁建清团队的孙晓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伟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河南大学丁建清、孙玉梅、曹雪瑶、翟新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万金龙,以及美国蒙大拿大学Ray Callaway和美国佛罗里达大学S. Luke Flory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 《叶健研究团队研究揭示近红外光(NIR)提高植物抗病毒能力作用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7-10
    • 2023年6月30日,微生物所叶健研究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 Near infrared light and PIF4 promote plant antiviral defense by enhancing RNA interference的论文。研究显示,使用近红外光NIR(810 nm)处理植物(光疗法),通过促进光信号途径关键转录因子PIF4的积累,可激活植物的RNAi免疫反应,最终提高植物抗病毒防御反应。   已发现的双生病毒超过460种,严重危害了全球重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研究人员利用不同光波的LED灯处理双生病毒侵染的植物,发现与其他光处理相比,NIR光处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植物对双生病毒的抗性。随后鉴定到NIR处理后的光信号关键转录因子PIF4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加,证明PIF4可能在近红外光增强植物抗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编辑植物体内的PIF4基因,发现PIF4敲除后,编辑植物对双生病毒(DNA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RNA病毒)均更加感病,表明PIF4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最后通过转录组分析和分子生化实验验证PIF4可以结合RDR6/AGO1的启动子并促进二者的转录表达,从而激活下游的RNA沉默途径,提高植物的抗病毒防御反应。研究同时发现,双生病毒可通过编码βC1蛋白靶向PIF4抑制其转录活性,进而拮抗PIF4介导的RNAi抗病毒作用。   由于大多数农业重要病毒均由虫媒传播,该团队发现的如上光疗法大大拓宽了植物病毒防控的物理学工具箱,为绿色防控病毒病害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璇和在读博士生王端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叶健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方荣祥院士参与指导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项目(32125032)、重点项目(31830073)和青年基金项目(31901853)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plc.2023.1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