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体内惊现第六种埃博拉病毒》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8-31
  • 来源:科技日报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7日报道,科学家在塞拉利昂邦巴利(Bombali)区发现了一种新的埃博拉病毒,并命名为邦巴利病毒,至少有两种蝙蝠携带这一病毒。这是在人类身上检测到之前,在动物身上发现的第一种埃博拉病毒。该病毒可能感染人类,但尚不清楚它是否会引起疾病。

    目前,人类已发现5种埃博拉病毒:扎伊尔、莱斯顿、本迪布焦、苏丹和塔伊森林病毒。除莱斯顿外,其他4种都会在人身上引发严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而最近最具破坏性的埃博拉疫情都由扎伊尔病毒引起。

    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被发现,其来自何处仍是未解之谜。以前的研究表明蝙蝠是主要的宿主,但科学家至今仍无法从蝙蝠体内分离并获得完整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

    为了在病毒传播给人类之前在其宿主物种中识别出病毒,美国国际开发署“预言”(PREDICT)项目埃博拉病毒宿主课题组的科学家,从塞拉利昂的535只动物(244只蝙蝠、46只啮齿动物、240只狗和5只猫)身上采集了生物样本,并测试它们体内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

    结果发现,4只蝙蝠(3只小型无尾蝙蝠、1只安哥拉无尾蝙蝠)的埃博拉病毒测试呈阳性,其它动物的测试为阴性。对寄居在蝙蝠身上的埃博拉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时,科学家发现,该病毒与以前确定的埃博拉病毒非常不同,代表了一个新类型,他们以发现之地将其命名为邦巴利病毒。

    尽管科学家仅在蝙蝠体内检测到邦巴利病毒,但他们确定了一种可促进病毒转移到人体细胞中的结合蛋白,这表明人类有可能感染这一病毒,但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引起任何症状。目前尚不清楚邦巴利病毒的表现更像莱斯顿病毒,还是更像扎伊尔病毒。

    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微生物学》杂志。作者指出,这项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引发对蝙蝠的恐慌。以前的研究表明,扑杀蝙蝠不会减少疾病的传播,反而会增加易感蝙蝠的数量,增强疾病传播。

相关报告
  • 《中国云南蝙蝠体内发现与埃博拉相似的新型病毒,存在跨物种传播风险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江洪波
    • 发布时间:2019-05-08
    • 1月8日,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在中国云南省梅格拉县的蝙蝠体内发现一种与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相似的新型丝状病毒,并将其命名为勐腊病毒。该病毒与埃博拉病毒具有相同的分子受体NPC1,可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引发感染。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不同动物物种测试发现,该病毒具有跨物种传播能力,或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期刊。
  • 《武汉病毒所等发现并鉴定新型蝙蝠丝状病毒》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4-08
    • 丝状病毒,尤其是埃博拉病毒(EBOV)和马尔堡病毒(MARV),其致病性强和致死率高,被归为生物安全四级病毒。先前研究结果证实蝙蝠是MARV的自然宿主;而Lloviu病毒(LLOV)和邦巴利病毒(BOMV)的发现表明蝙蝠可能携带有更多新型丝状病毒。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团队联合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王林发团队对新发现的一株蝙蝠丝状病毒(命名为:勐腊病毒,MLAV)进行了特征鉴定,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 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石正丽团队和王林发团队选取一株丝状病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传统PCR扩增了该病毒的基因组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8,330bp,同其他丝状病毒一样,该基因组顺序编码NP, VP35, VP40, GP, VP30, VP24和L基因。在基因组水平,该病毒同已知丝状病毒相似度为32%-54%,基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分类标准,该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新属、新种,命名为滇丝病毒属(Dianlovirus)勐腊病毒种(MLAV)。在遗传进化关系上,MLAV更接近于MARV,因为其GP基因不存在翻译移码。通过CRISPR-Cas9技术证实了MLAV同其他丝状病毒一样利用尼曼匹克C1(NPC1)为受体。基于最小基因组技术,证实了MLAV的复制酶系统可以同EBOV和MARV互换。同时MLAV的假病毒可以入侵多种宿主来源的细胞,表明MLAV存在跨种感染的风险。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蝙蝠是多种病原的自然宿主,为了降低跨种感染的风险,要减少对野生蝙蝠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