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现代全球海洋热积累的加速模式和中间水域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06
  • 全球90%以上的人为热量被海洋吸收,减缓了气候变暖趋势。当前,全球海洋热量在各大洋盆和水团中的吸收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分析了历史和实时观测数据,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洋热吸收急剧加速,与1990-2000年相比,2010-2020年期间海洋热吸收几乎翻了一番。在2005-2020年Argo时期的海洋热吸收总量中,约89%可以在跨越了两个半球以及亚热带和亚极地模态水域中发现。由于人为变暖的影响,这些水团层的体积在气温变暖和海水变淡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剔除体积变化后,这些水层的综合变暖占全球海洋变暖的76%。这项研究表明,区域模态和中间水域对总热的吸收与其体积相比不成比例,这对理解海洋持续变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王琳 编译;熊萍 校稿)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468-z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海洋所热量存储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1-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对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阐明了风生经向热量再分配过程在热存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热存储模拟的差异成因,为提升北太平洋及边缘海的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但海洋热量存储在地理上并不均匀,对区域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的热量存储显著增加,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储热变化最弱(图1a)。然而,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更加复杂,与CMIP6集合平均呈现明显差异(图1),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具有最强变暖,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变暖有限甚至变冷。由于CMIP6集合平均主要表示外强迫变化,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模拟-观测差异可能源于模式对外强迫驱动的热存储存在系统模拟偏差,或者源于自然变率主导观测的热存储格局。 基于观测数据集、HYCOM海洋模式试验和CMIP6多模式模拟,该研究揭示了自然变率PDO对20世纪中期以来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并证实了热存储的模拟-观测差异很大程度上由PDO解释。近几十年的PDO位相转换改变了北太平洋风场的长期变化,进而通过海洋罗斯贝波和调整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化驱动了海盆尺度的热量再分配,有效消除了中纬度北太平洋的变暖,并助长了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量积累(图2)。这些过程造成的区域变暖/变冷结构掩盖了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存储格局,导致观测中的热存储格局比气候模式更为复杂。进一步,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的人为储热信号的出现时间(Time of Emergence,ToE),北太平洋热存储预计将持续受自然变率影响直到21世纪后期,尽管边缘海域(如北美西海岸、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人为加剧变暖信号已经出现。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北太平洋的热存储格局将在PDO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可能仍与气候模式预测的不同,凸显了对PDO进行准确初始化预测的迫切需求。 上述研究强调了自然变率对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调和了气候模式与观测资料之间在热量存储格局上的显著差异,为提高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吕宜龙助理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荆钊教授。该研究获得了崂山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 Duan,J.,Li,Y. *,Lyu,Y.,Jing,Z. & Wang,F.,2025: 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00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005-7
  • 《海洋塑料正在改变海洋生物栖居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17
    • 沿海植物和动物开启一种依赖塑料污染在开放海洋中生存的新方法。12月2日发表在《科学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了在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数百英里外的垃圾带生长的沿海物种。 表面洋流将塑料污染从海岸带入到旋转的洋流捕获漂浮物的区域,这些漂浮物随时间积累形成了海洋塑料环流。世界上至少有五个被塑料污染的环流,或称“垃圾带”。位于加州和夏威夷之间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拥有最多的漂浮塑料,在超过61万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覆盖着估计有7.9万公吨塑料漂浮。虽然“垃圾带”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大部分污染都是微塑料,小到肉眼无法看到,但像网、浮标和瓶子这样的漂浮物也会被卷入环流,携带着附着上面的沿海生物。 研究人员称这些区域为“Neopelagic”。2011年日本海啸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几年里,有近300个物种残骸随着海啸漂流过太平洋,之后研究人员开始怀疑沿海物种可以利用塑料在开放的海洋中存活很长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在公海上发现塑料上沿海物种的证据还很少。研究人员创建了模型,预测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中最有可能堆积塑料的地方。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研究人员设法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中收集了103吨塑料和其他碎片,并进行了物种分析。结果发现许多沿海物种,包括海葵、水螅和虾状片脚类动物,不仅依靠海洋塑料生存,而且是茁壮生长。 对海洋研究人员来说,这种“新开放”群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范式转变。研究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公海还不适合沿海生物居住,部分是因为栖息地的限制,另一部分因为那里是食物荒地。但新发现表明这两种观点并不总是成立的。现在塑料提供了栖息地。研究人员仍在猜测,究竟是因为塑料本身像一个礁石,吸引了更多的食物来源,还是因为塑料本身进入了环流中现有的生产力热点。 公海上原本存在的很多本土物种,也以漂浮的碎片为栖息地。新物种的到来可能会破坏公海几千年来稳定的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争夺空间,也在争夺资源,甚至形成物种入侵威胁,而人们对这些知之甚少。研究人员估计,到2050年,全球累积塑料垃圾将超过250亿公吨。由于气候变化,地平线上的风暴更猛烈、更频繁,预计更多的塑料将被推向大海。长期被忽视的塑料污染副作用可能很快就会改变陆地和海洋的生态系统。(张灿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