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揭示海马对近岸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以海马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海洋近岸环境污染物对海马性腺与育儿袋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阐明了海洋环境变化对海洋生物行为、生理与基因层面的综合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Effects of tributyltin on gonad and brood pouch development of male pregnant lined seahorse (Hippocampus erectus) at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于2020年12月1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物质杂志》)(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IF=9.038)。

    海马是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指示和旗舰物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海马资源普遍严重衰退,所有海马种类都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和CITES公约附录,海马种群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值得注意的是,海马主要栖息于近岸浅水,特别容易受到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海马种群的潜在影响,对于开展海马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三丁基氯化锡(TBT)是近海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对海洋生物具有显著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团队研究人员发现,环境浓度TBT可诱导雌性海马卵巢发生明显闭锁现象,转录组结果显示TBT主要通过调控溶酶体和自噬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卵巢闭锁;同时,TBT可能通过抑制cAMP和雄激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进而抑制精子的发生,导致海马精巢明显退化,形成很多空泡结构,这完全影响了海马性腺发育过程。据此提出近海环境中的TBT能显著影响海马的潜在繁殖效率,从而影响海马的资源效应。

    海马是海龙科鱼类中进化速率最快的类群,产生了结构复杂、功能完善的育儿袋器官,其在怀孕过程中起到保护、渗透压调节、免疫、营养等多方面作用,与哺乳动物的母体子宫胎生方式有显著的趋同进化特性。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TBT对海马育儿袋发育产生有多重毒理效应,如会导致海马育儿袋胶原纤维紊乱,诱发育儿袋的免疫响应,并可能影响血管生成功能,该发现暗示了海洋TBT影响了海马育儿袋为胚胎发育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对海马怀孕过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此外,研究团队同步发现海马对近海多种环境激素污染物(EE2、P4和BPA等)产生显著的响应特征,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杂志》)(Qin et al., 2020; Liu et al., 2020)。据此,在制定和实施海马资源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近岸海洋环境污染等关键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和张艳红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汤璐博士研究生。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团队项目等资助。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4854.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6840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41805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12/t20201218_5825026.html
相关报告
  • 《《The Innovation》揭示海洋鱼类的恒温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刊发于Cell集团旗下国际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创新》)上。 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恒温物种的出现是一个重大进化转变。传统认为,哺乳类和鸟类是典型的恒温动物,而实际上恒温已在其它脊椎动物分支中独立进化多次。月亮鱼(Lampris spp.)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一类“全身恒温”的鱼类,颠覆了鱼类都是变温动物的传统认知。月亮鱼是研究恒温早期起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同时也是展现不同恒温物种趋同演化的绝佳案例。 月亮鱼因其体型侧扁、形似圆月而得名,最大体长可达2米,重量可达140千克,视觉敏锐,是全球性分布的大型鱼类。月亮鱼肉色通红,享有海中“牛排”的美誉,被饕客们奉为珍馐。它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通过不断拍打胸鳍利用肌肉收缩大量产热,并且在其鳃部存在一个逆流热交换的血管网络以减缓血液流经鳃部时的热量散失,这种极强的产热和保温能力使得月亮鱼成为名副其实的恒温鱼类。研究团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月亮鱼基因组,发现其基因组中的转座元件含量较高,其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含量在目前已报道的鱼类中是最高的,研究团队在LTR的周围找到了多个能量转化、视觉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富集到如氧转运、ATP结合等关键能量代谢通路。这些功能基因周围转座元件的频繁跳跃可能为基因的适应进化及表达调控提供素材。 本研究选择具有恒温特征的脊椎动物进行趋同进化分析,筛选到如线粒体钠钙交换蛋白(slc8b1), 谷氧还蛋白-3(glrx3)等基因在多个恒温物种谱系中具有显著的趋同信号,这些基因在线粒体钠/钙离子交换与血红蛋白成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血红素合成、电子传递链活性等相关基因在恒温物种中具有更快的进化速率。研究结果揭示不同谱系的恒温脊椎动物在进化上存在明显分子趋同特征。 研究还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与肌肉发育、收缩过程以及逆流热交换血管系统形成相关的基因(如肌钙蛋白troponin,血管内皮调节蛋白robo4等)受到显著的选择或者发生特异性扩张。此外,与氧化磷酸化、糖代谢等过程相关的多个基因也发生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发生与维持。 月亮鱼是红肌体重占比最高的鱼类之一,其胸鳍基部发达的红肌是主要产热组织。鱼体多个部位肌肉组织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氧化磷酸化和产热相关基因、蛋白在胸鳍红肌中高表达,同样作为产热组织,胸鳍红肌与背部红肌的基因表达模式也更相近。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恒温为月亮鱼带来的诸多生存优势,如以MHC为代表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特化;视觉发育相关基因(如晶状体蛋白等)显著扩张;嗅觉相关基因明显收缩,其嗅觉受体(OR)数量比嗅觉退化的海马还要低。 恒温在脊椎动物中的演化历程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动物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月亮鱼作为海洋环境中一个独特的恒温物种,改变我们对于恒温动物的传统认知,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也为我们认识恒温的早期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海海洋所王信助理研究员、曲朦助理研究员、刘雅莉助理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林强、王大志以及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Axel Meyer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等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Wang X#, Qu M#, Liu YL#, Schneider RF, Song Y, Chen ZL, Zhang H, Zhang YH, Yu HY, Zhang SY, Li DX, Qin G, Ma SB, Zhong J, Yin JP, Liu SS, Fan GY, Meyer A*, Wang DZ*, Lin Q*. Genomic basis of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in a warm-blooded fish. The Innovation. 2021. 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85.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110-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引发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环境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6
    • 海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山东荣成是我国重要的海带产区,年均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八成、全国的四成以上。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荣成沿海养殖区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海带溃烂死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使当地海带养殖业遭受毁灭性打击。灾后调查发现,受灾期间当地海域的水体透明度和营养盐状况出现异常是导致海带死亡的直接环境因素,但导致这些环境因素发生突变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是否还会发生类似灾害事件?能否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疑问成为广大养殖户和政府管理部门迫切希望给予解答的重要科学问题。 近日,Nature旗下top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王珍岩团队对引发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环境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 团队利用多学科遥感和现场观测数据,追溯了诱发此次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多种致灾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基于现场水体调查数据,发现202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引发黄河流域产生罕见的秋季大洪水,导致河流中高氮磷比的营养盐通量大幅增加,造成在渤海南部海域出现大范围的赤潮过程和严重的磷限制营养盐条件。遥感反演和水文环境观测结果显示,此次黄河秋季洪水导致在渤海南部海域形成了低盐且呈现异常低浊度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入侵过程,沿岸的浮标观测记录也显示出在2021年秋季发生了异于常年的低盐水入侵。当处于磷限制状态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向东沿岸迁移时,会不断与富含磷营养盐的近岸海水接触,在锋面区形成最优的营养盐条件,进而发生赤潮。发生赤潮的锋面水体随沿岸流向东扩展而呈现出随“锋”迁移特征,不断消耗沿途沿岸海水中的营养盐。上述复合过程导致2021年秋季在山东半岛沿岸海域产生显著的悬浮体浓度(浊度)负异常和叶绿素a浓度正异常现象,即在沿岸流途经海域出现异常的高海水透明度和赤潮高发海况。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可能影响海带生长的环境因子与海带产量进行了延迟相关性分析,得出荣成海域悬浮体浓度(浊度)和叶绿素a浓度两种环境因子在年际尺度上对当地海带产量有显著影响。 上述过程揭示了因2021年秋季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引发在上千公里外的山东荣成沿海养殖区发生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连锁环境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该过程产生异常的低盐度、强光照以及因赤潮引起的营养盐缺乏等环境条件是导致2021-2022年山东荣成海带大规模死亡灾害的直接原因。 已有研究表明,2021年秋季发生于华北内陆的极端降雨事件归因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异常产生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显示,不仅低纬度热带海区的气候异常可以通过遥相关作用引起数千公里外的中纬度内陆地区发生极端降雨事件,内陆发生的极端降雨事件也可能通过河流径流及其引发的连锁环境过程对上千公里外的沿海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灾害性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不断增加,类似的突发灾害事件也会越来越多。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海带养殖业未来预警和类似灾害应对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探究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事件的成因机制提供了科学启发和参考。研究也表明,加强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观测和分析研究能力对于解析突发性极端天气事件引发的海洋环境灾害的形成机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管理和防灾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李文建,通讯作者为王珍岩研究员,黄海军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孙晓乐研究员、崔全超博士研究生为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连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18-3 论文信息:Li, W., Wang, Z.*, Cui, Q., Sun, X.,& Huang, H. (2024). Coastal ecological disasters triggered by an extreme rainfall event thousands of kilometers inland.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5, 238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