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被完全理解,尤其是在触发其起始的机制和条件方面。缺乏来自新生俯冲带的可获取地质记录,一直是这一研究的主要障碍。俯冲起始 (Subduction initiation, SI) 是一种地球动力学过程,在该过程中,一块洋壳板块下沉直至俯冲作用自我维持,从而形成俯冲带。变质基底(Metamorphic soles, MSs)与超俯冲带Suprasubduction Zone, SSZ)上方蛇绿岩分别作为下板块与上板块的记录,对研究 SI 提供了宝贵的见解。MSs通常位于 SSZ 蛇绿岩之下的构造位置,可以表现为断层限定单元,或作为蛇绿岩混杂岩中的离散岩块。在 SI 过程中,下板块发生俯冲并经历变质作用,从而形成 MSs。尽管早期年代学研究认为 MSs 与 SSZ 蛇绿岩近乎同时形成,但年代学的最新进展对这一同步性提出了质疑。利用榍石、锆石和石榴石测年的研究表明,一些 MSs 的形成早于其上覆的 SSZ 蛇绿岩,提示二者的形成可能存在解耦。
雅鲁藏布缝合带是青藏高原最年轻、最南缘的缝合带,标志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界。该缝合带包括一系列地质单元,如冈底斯弧、日喀则前弧盆地、雅鲁藏布蛇绿岩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s, YZO) 和构造混杂岩。YZO 代表了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残片。其中的 MSs对理解新特提斯 SI 的动力学和演化具有关键意义。此前的研究提出,MSs可能形成于衰退的洋中脊,或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其时间与 YZO 的同期或略早。然而,MSs的构造环境与形成持续时间仍存在争议。此外,MSs原岩的形成时代 —— 这是揭示俯冲系统演化历史的关键因素—— 在YZO中尚未得到确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沈洁博士生、戴紧根教授采用锆石、磷灰石和榍石年代学,并结合稀土元素 (REE) 分布特征,对中段 YZO 的萨嘎、拉孜和白朗地区的 MSs 样品进行研究,旨在阐明其演化过程,并限定 MSs 在新特提斯俯冲系统中的构造与时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