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东台湾蛇绿岩起源与南海俯冲起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5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针对东台湾蛇绿岩进行研究,在东台湾蛇绿岩起源与南海俯冲起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发表。

    台湾岛地处欧亚板块-南海海洋岩石圈与菲律宾海板块聚合交界,是当今活跃的斜向弧陆碰撞造山带。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为北吕宋海槽弧前盆地与北吕宋火山岛弧向西碰撞加附至中央山脉增生楔的地质单元。其中,海岸山脉中段至南段弧前层序西侧出露含有大量外来岩块的利吉混杂岩。这些外来岩块内有一部分为蛇绿岩质岩块,被称为“东台湾蛇绿岩”(East Taiwan Ophiolite, ETO),包含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岩、异剥钙榴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玻璃质枕状玄武岩及红色页岩等。这些岩块一直被认为是来自某个海洋岩石圈。

    虽然东台湾蛇绿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1] 起即有野外地质调查、矿物学、岩石学及初步的地球化学研究,但由于年龄、岩浆成因及来源未有定论,加上学界一直以来在利吉混杂岩的成因解释上充斥着各种构造模型,并惯于使用利吉混杂岩的模型来推测东台湾蛇绿岩的成因与来源,导致四十年来对东台湾蛇绿岩争议不断。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孙卫东课题组林秋婷博士针对这东台湾蛇绿岩进行研究,并与周边海洋岩石圈的年龄及属性进行海陆对比。该研究有以下几项重要发现:

    (1) 东台湾蛇绿岩定年结果为15-16 Ma之间,接近南海扩张后期,并与台湾东侧的花东海盆(125 Ma)及西菲律宾海(45-50 Ma)及北吕宋火山岛弧已知最老铀-铅及氩-氩年龄(< 9.2 Ma)有着明显的差异。

    (2) 东台湾蛇绿岩中的玻璃质玄武岩虽相对典型洋中脊玄武岩(MORB),为更亏损但亏损程度又不及弧前玄武岩,因此被认为更接近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的特征;此外,同位素特征与南海海洋地壳具有强烈的亲缘性。

    (3) 东台湾蛇绿岩玻璃质玄武岩的就位可能与南海俯冲起始事件有关,作者认为只有在转型断层直接转化为海沟的时期,才可能将未历经变质的下板块玻璃质玄武岩保留在接近弧前的位置。

    (4)东台湾蛇绿岩是包含来自上、下板块物质的复合型蛇绿岩,并非来自单一海洋岩石圈的物质。在未来的研究中尤其在讨论各类岩类的就位时须特别注意此点。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上。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为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林秋婷博士。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05
    • 2019年6月15日,国际著名地学学术期刊《地球科学论评》(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了题为“Eastward tectonic migration and transition of the Jurassic-Cretaceous Andean-type continental margin along Southeast China”(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华南安第斯型陆缘向东的构造迁移和转换)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索艳慧副教授和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周洁博士等合作完成。 侏罗纪、白垩纪期间西太平洋安第斯型陆缘的陆缘结构和构造迁移过程 西太平洋陆缘中生代期间为安第斯型活动陆缘已成为学术共识,并存在大量的岛弧岩浆岩、弧后前陆盆地等证据。因海域资料的匮乏,就该安第斯型活动陆缘的发育位置、完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缺乏统一的研究。文章通过对南海、东海海域的地震剖面和岩浆岩的地化分析工作,海陆结合,并借助Bandlands (Basin and Landscape Dynamics,盆地地貌动力学)软件的古地貌重建工作,厘定了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华南安第斯型陆缘弧后前陆盆地-陆缘岩浆弧-弧前盆地的完整结构、揭示了其向东的构造迁移和转换特征。结论如下: (1)古太平洋板块于早侏罗世早期(~ 200 Ma)俯冲启动,华南陆缘由被动陆缘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的安第斯型活动陆缘。在东海海域形成一条北东东向(NEE)、西至政和-大埔断裂、东至东海雁荡低凸起的陆缘岩浆弧,在古地貌重建方案上显示为一条高达4000米的海岸山脉;江山-绍兴断裂以西的浙西北地区发育向西的褶皱-冲断带和磨拉石建造、为该时期的弧后前陆盆地;雁荡低凸起以东的东海区域发育一些列向海的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海相沉积,为该时期的弧前盆地。而南海北部区域位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部位,其弧后-岩浆弧-弧前系统转为北东东向(NEE)展布,白云凹陷和潮汕坳陷为该时期的弧前盆地。 (2)古太平洋板块于早白垩世早期(~ 135 Ma)发生俯冲后撤,华南安第斯型陆缘由挤压转换为弧后伸展构造背景。古地貌重建方案上显示为白垩纪期间海岸山脉的垮塌、构造上表现为浙西北和东海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反转为拆离断层,陆缘岩浆弧向东迁移至台湾-琉球地区。而南海北部地区由于受到来自南部的微陆块的碰撞作用,其陆缘岩浆弧位置未发生迁移。135~100 Ma期间,该微陆块碰撞作用迁移至华南陆内,华南陆缘以左旋压扭应力场为主。 (3)100~72 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继续俯冲后撤,古南海弧后扩张,华南安第斯型活动陆缘逐渐转换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华南陆缘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围限南海北部陆缘岩浆弧的逆冲断层也反转为拆离断层、南海北部陆坡表现为一个北东东向(NEE)展布的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72~66 Ma),太平洋板块开始代替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受太平洋板块-古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作用的影响,华南陆缘转换为挤压构造背景。 《地球科学论评》(Earth-Science Reviews)创刊于1966年,主要出版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领域新进展的综合论述、书评以及国际学术动态报道,属于地学SCI一区TOP刊物,在地学领域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2-08
    • 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是指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的东(负异常)西(正异常)向偶极子模态;通常从北半球夏季开始发展,并在秋季到达成熟期。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大气遥相关可以影响东亚夏季季风系统,进而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降水。当正位相事件发生时,罗斯贝大气波列将印度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输到南中国海,产生的异常反气旋将更多的水汽输送到中国大陆南部,进而产生了强降雨。由于在该事件发生期间印度洋热带对流区向西移动,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并形成干旱,高温热浪和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譬如2019年秋冬季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的森林大火持续燃烧八个月,造成至少30人死亡,170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烧,3000多个建筑被损坏。而在东非地区则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因此,全球变暖对该类事件的潜在影响一直都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然而,基于气候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式中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缺乏一致性。 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领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教授团队、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变暖对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影响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次发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在全球变暖下表现为发生频率增加。 该研究发现印度洋偶极子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系统,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强事件和弱事件的发生基于不同的物理机制。为了能够更好地描述两类事件,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代表强事件和弱事件的不同指数,并发现基于新指数的强事件和弱事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截然不同。全球变暖下,强事件发生概率增加,这是因为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升温强于东部,导致对流区向西部移动,有利于赤道东风异常向西扩张,并激发对强事件有重要贡献的非线性过程;相反,弱事件发生频率会减少,这是因为未来印度洋低层大气升温速度高于表层,导致大气更加稳定,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变率减弱,消减了驱动弱事件的罗斯贝波。 上述研究成果为合理描述不同强度的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提供了符合动力学机制的全新指数,为理解印度洋偶极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与制定响应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2020年11月30日对上述创新成果进行了线上报道。研究进展的取得,也进一步彰显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国际影响力。 论文信息:Cai, W. et al. (2020) Opposite response of strong and moderate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to global warm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doi:10.1038/s41558-020-00943-1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0-00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