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分布式/绿电直连等风光 上网电量不纳入机制电价执行范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8-05
  • 7月28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山东省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对比之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关阅读),新增竞价主体例外情况,一般工商业、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以及增量配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等项目的风电、光伏发电,除自发自用电量以外的上网电量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不纳入机制电价执行范围。

    这意味能参与机制电价竞价的仅有集中式光伏、户用光伏以及风电,而全额上网的工商业光伏以及上述提到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中的上网电量部分均无法参与机制电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交易。

    文件提到,本实施细则新能源项目是指2025年6月1日及以后投产(即全容量并网,下同)的风电、光伏项目。任何单位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6月1日及以后投产风电、光伏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

    此次新增分布式项目并网条件,分布式项目全容量并网时应满足“四可”(可观、可测、可调、可控)条件,具备在线参与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投产时未满足“四可”条件的分布式项目,在满足“四可”条件当月月底前覆盖的机制电量自动失效,机制电价执行起始日期不变。

    关于竞价组织时间,竞价工作原则上于每年10月份组织,首次竞价于2025年8月份组织。

    关于竞价申报主体,竞价申报主体为已投产和计划次年12月31日前投产(首次竞价为2025年6月1日-12月31日内投产),且未纳入过机制电价执行范围的新能源项目。

    关于机制电价起始时间,机制电价按项目申报投产时间的次月1日开始执行。入选时已投产的项目自入选次年1月1日开始执行(2025年6月1日至2025年竞价申报前投产的项目,自公布竞价结果次月执行)。

    关于竞价上下限,根据新能源项目合理成本收益、绿色价值、电力市场供需形势、用户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现阶段竞价下限,原则上参考先进电站造价水平(仅包含固定成本)折算度电成本(不含收益)合理确定。后期适时取消竞价下限。

    此次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7月28日至2025年8月5日。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39672.shtml
相关报告
  • 《吉林:分布式光伏余电上网超20%电量,不予接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07
    • 4月3日,吉林省能源局下发了《关于转发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明确,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电网企业,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与电力供需形势、系统消纳条件、配电网承载力、新能源利用率等要素的衔接研究,按照《管理办法》科学统筹开展项目开发管理,不得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控制屋顶开发资源,不得限制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项目开发建设。 各类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电力市场,新建项目应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以提升电网承载力和调控能力。省能源局会同电网企业对项目余电上网比例逐年动态调整,2025年一般工商业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类项目年度上网电量不超过全部发电量的20%。各地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电网企业根据负荷特性、接入条件及消纳情况等对项目用电比例做好监测评估,对超比例电量不予接入。 此外,文件同时公布了吉林省2025年1、2季度分布式光伏可接入容量,舒兰为红区,其他均为绿区。全省总计可计入容量为1794.921MW。其中,国网吉林电力有限公司辖区可开放容量为1716.1MW,吉林省地方电力有限公司辖区可开放容量为78.821MW。 全文如下: 关于转发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发改委(能源局),长白山管委会经济发展局,梅河口市发改局,各县(市、区)发改局(能源局、办),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吉林省地方电力有限公司,各有关企业: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国能发新能规〔2025〕7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为贯彻落实《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我省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更好的推进我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现将《管理办法》转发你们,并提出具体落实工作要求,现通知如下。 一、做好政策衔接落地。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解读和宣传《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和管理,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各级电网企业要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合理安排《管理办法》发布日之前已完成备案项目的并网接入工作,避免并网延误。 二、做好规划和工作统筹。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电网企业,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与电力供需形势、系统消纳条件、配电网承载力、新能源利用率等要素的衔接研究,按照《管理办法》科学统筹开展项目开发管理,不得以特许经营权方式控制屋顶开发资源,不得限制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项目开发建设。各市(州)能源主管部门要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纳入本级“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省能源局将结合各地规划,将分布式光伏发展统筹列入省级能源规划。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分布式光伏与建筑设施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农村分布式光伏建设科学布局、有序开发。 三、定期公布接入电网可开放容量。电网企业要按年度编制《配电网承载力和提升措施评估报告》报省能源局,并同时上传至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省能源局依据电网企业报送的《配电网承载能力和提升措施评估报告》,按季度动态公布各市(州)本级及县(市、区)接入电网可开放容量(每季尾月末在吉林省能源局官网发布)和预警等级(红、黄、绿,红色地区暂停接网项目备案)。各级电网企业要制定配电网改造升级计划,及时完成可开放容量不足区域的扩容改造工作。各市(州)能源主管部门应会同电网企业,认真统计本地各县(市、区)所有新增项目备案及并网情况,于每月25日前报送省能源局。 四、强化管理服务。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具体备案层级和工作要求,以省发改委的具体要求为准。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依据可开放容量科学、严谨、有序为投资主体提供备案管理服务,备案时不需要投资主体提供项目指标文件。依据“谁备案、谁负责”原则,各地如发生超接网容量备案、违规备案等并导致出现不良结果的问题,由备案机关承担有关责任。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周期要求建立退出机制,会同电网企业加强建设期内核查工作,合理整改或清退劣质项目,避免出现“批而不建、批少建多、建而不成”等问题。省级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制定科学工作制度、并网要求和设计方案,并及时向全社会公布,对下属区域公司做好监督指导,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如需调整为集中式模式,要及时向省能源局提出申请,由省能源局会同电网企业办理。 五、科学动态调整余电上网比例。各类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与电力市场,新建项目应实现“可观、可测、可调、可控”,以提升电网承载力和调控能力。省能源局会同电网企业对项目余电上网比例逐年动态调整,2025年一般工商业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类项目年度上网电量不超过全部发电量的20%。各地能源主管部门要会同电网企业根据负荷特性、接入条件及消纳情况等对项目用电比例做好监测评估,对超比例电量不予接入。 六、强化建设运行管理。项目投资主体企业在使用光伏组件时,应参照有关标准,充分考虑材料抗低温、抗雪压、反射率等指标,合理预留运维空间,开展专业运维管理,保障项目发电高效可靠利用。各级电网企业应开展科学调度,支持投资主体采取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等形式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要高度重视项目建档立卡工作,电网企业统一负责自然人户用类项目建档立卡填报并提交信息,其余各类项目由各投资主体负责填报,电网企业负责提交信息。投资主体和电网企业要在项目建成并网1个月内完成建档立卡填报工作。 七、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各地能源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属地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按照“谁备案、谁负责”原则,认真制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全管理细则(全过程),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做到项目全覆盖。项目投资主体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及时开展屋顶载荷能力、环境安全等评估工作,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维护,做好项目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吉林省能源局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建设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通知》(吉能新能〔2022〕89号)废止。 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doc 吉林省能源局 2025年4月3日
  • 《智算中心被纳入“新基建”范围:计算产业迎来新风口》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4-26
    • 给数据以升华、给算力以支撑,在国家高层围绕“新基建”的密集部署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下,计算产业新风口已来。 以5G、AI为代表的“新基建”加快推进,是近来全国上下众所瞩目的一桩盛事。“新基建”不仅是后疫情时代社会经济的“维稳器”,从长期来看更是推动供给侧改革、传统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引擎。而与千行百业“+智能”息息相关的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轮“新基建”浪潮中无疑将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总体部署,明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这是中央出台的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文件,数据首次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范围。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官方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它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而智能计算中心也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中的算力基础设施,被纳入其中。 “新基建”加持计算产业发展 在人类社会加速驶向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在传统产业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中,数据和算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如果说以往将数据与石油划上等号只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随着《意见》的公布这已成为了现实,对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不过数据量的指数式增长以及数据利用率的相对较低,正带来前所未有的计算挑战。 IDC《世界的数字化——从边缘到核心》调研报告指出,到2025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增至175ZB,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1%,如此海量的数据将超出计算和存储的承载上限。同时有数据显示,企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数据只有不到2%被保存下来,其中得到分析利用的更是不足10%,数据中蕴含的巨大价值无法被真正释放。 要跟上数据的增长速度并将之充分利用起来,算力是关键,然而目前算力供应上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平衡。OpenAI发布的研究显示,仅2012-2018年,人们对于算力的需求增长六年就超过30万倍,平均每年增长10倍。另一方面,通用CPU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遇到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其单核性能平均每年提升不足10%,摩尔定律放缓已经成为事实,计算架构、计算平台亟需演进革新。 随着智能计算中心被纳入“新基建”范围中、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智能计算相关领域的前景更为明朗、资源更为充足、机制更为健全,整体发展进程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快。 华为以全栈全场景AI占得先机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业界率先发布并完成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构建的华为显然已经占得先机。根据最新发布的年报,这家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架构和工程的持续创新,“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 所谓“全栈全场景”,全栈从技术功能视角出发,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全场景则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部署环境。 自2018年10月发布AI战略及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以来,华为迅速推进战略执行、产品研发及商用实践。在硬件层面,推出了面向推理的AI芯片N腾310、面向训练的AI芯片N腾910以及Atlas全系列AI计算产品;在软件层面,推出了高效编程与执行框架CANN、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 一站式AI开发与管理平台ModelArts以及基于N腾的AI云服务。 其中,2019年8月下旬问世的N腾910号称“算力最强”。这款处理器基于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半精度(FP16)算力达到256 TFLOPS、整数精度(INT8)算力达到512 TOPS,达到规格算力所需功耗仅310W。在典型的ResNet50网络的训练中,N腾910配合MindSpore,相比主流训练单卡配合TensorFlow显示出接近2倍的性能提升。 Atlas全系列AI计算产品包括Atlas 200 AI加速模块、Atlas 300 AI加速卡、Atlas 500 智能小站、Atlas 800 AI服务器和Atlas 900 AI集群,覆盖“端-边-云”全场景,面向训练和推理提供强劲算力。通过Atlas全系列产品,华为联合全球100多家ISV/IHV合作伙伴实现AI使能千行百业,目前已在智慧交通、智慧电力、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数十个行业落地。 此外,华为在通用计算方面亦持续加大投入,TaiShan服务器是其在计算技术和整机工程领域长期积累的产品成果,目前已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数据库、Web应用、云手机和高性能计算等应用场景形成了规模商用部署。2019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这家公司还发布了鲲鹏主板、鲲鹏开发套件和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等开放开源的产品。 加好又叫座的Atlas系列 得益于先发优势和长期以来的厚积薄发,在智能计算方面华为不仅很快实现了商用落地,还赢得了各界的认可,可谓“叫好又叫座”。 以Atlas 900 AI集群为例,作为目前全球最快的AI训练集群,它由数千颗N腾 910 AI处理器构成,其总算力可达256-1024 PFLOPS@FP16,相当于50万台PC的计算能力。在ResNet-50的模型训练基准测试中,Atlas 900以59.8秒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是业界唯一能在一分钟内完成训练的产品。它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商业创新,让研究人员更快的进行图像、视频等AI模型训练,让人类更高效的探索宇宙奥秘、预测天气、勘探石油,加速自动驾驶等商用进程。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中,使用Atlas 900从20万颗星星中检索相应特征的星体,检索时间从原来的169天缩短至10秒。 今年2月末,Atlas 900获颁ICT业界久负盛名的全球移动大奖 (GLOMO奖项)未来技术大奖。未来技术大奖旨在表彰超越时代、重塑世界的技术,Atlas 900凭借其全球领先的AI算力、极致的散热系统、最佳的集群网络等特性最终斩获该奖项,这也标志着业界对其在智能计算领域技术创新的高度肯定。 就在最近,Atlas 900从上万件评选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素有“工业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红点设计大奖,成为Atlas AI计算平台继Atlas 300、Atlas 500之后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产品。红点奖对产品创新、可用性、用户体验等多个维度均有很高要求,而Atlas 900 AI集群通过最佳集群网络、模块化部署、极致散热系统、整体式形象、性能感特征、延展性设计、人性化细节等7个方面的设计,获得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 从古代的物件与机械计数到近代希尔伯特提出用计算代替推理的宏伟猜想、到可计算性理论与构造理论、再到通过超级计算机来完成复杂事物的证明,围绕着“计算”的争论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和科学史上许多的争论一样,重要的不是争论本身,而是这一过程带来了科学的巨大发展。 如今,计算循着时代浪潮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千行百业“+智能”的核心支撑。在“新基建”的指引和扶持下,相信华为等投身于智能计算相关领域的弄潮儿将绽放出更强大的活力、产出更领先的成果,进而帮助我国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