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向投资人路演展示双创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28
  • 27日上午,在深圳市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展示交易中心,宁波富理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品质管理总监高涛走上讲台,向来宾们介绍公司研发的锂电池材料——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这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团队的研究成果。它在新一代动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研发上有重大突破。两年前,刘兆平率领一部分人走上了创业的征程。“公司去年已建成年产百吨级中试生产线,今年拟融资建设全球首条年产千吨级示范生产线,力争2020年达到万吨级生产规模。”高涛说,公司目前拥有宁波材料所出资入股的发明专利15项,获普通许可发明专利5项,自行申请发明专利14项。

    在高涛介绍了公司所需资金和项目计划之后,在场的嘉宾就项目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与高涛现场交流。

    这是中国科学院举行的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双创项目路演活动。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邓麦村说,以前,对科技成果常常是找几个专家验收,结论常常是冠以国际先进水平、世界一流等评价。现在我们从社会上找了一些投资人、企业家来看看我们的成果,让他们来评判,看看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加路演活动的许多嘉宾都是投资人或企业家,像华润资本首席投资官、国投创业董事总经理、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正轩投资总经理、德稻集团副总裁等,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路演活动,并且对展示的中国科学院的成果“评头品足,挑肥拣瘦”。

    老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农耕时代的真理。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无孔不入的背景下,再好的酒也得推到巷子口甚至是集市上吆喝着卖了。27日的路演活动表明,中国科学院已将自己的优秀成果推到了深圳这个“集市”上,并且还是可劲的叫卖。

    作为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每年产生大量的技术专利。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主任隋雪青说,中国科学院一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6万件,现存专利量已有47349件。“我们现在是极力地向社会推介自己的成果。截至今年4月,我们已在国内16个城市举行了20场现场对接会,信息覆盖上万家企业。江苏省、山东省对购买中国科学院专利分别出台了财政资金扶植政策,浙江省最高补助200万元,山东省后补助最高为500万元。”

    这次参与STS双创项目路演活动的共有14个项目,涵盖了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信息化、医疗大健康等多个领域,包括心脑智能监护可穿戴装备产业化开发、心脑血管疾病磁导航设备研制、肿瘤临床精准用药技术、远距离步态识别、神探视频搜索、高比能量锂硫电池、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等。可以说,这些项目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制造、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发能力提供了窗口。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是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三大任务之一。据中国科学院科发局局长严庆透露,2017年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269亿元,新增利税514亿元;中国科学院院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30亿元、净利润10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8万个。

    创新、增收、增税、增就业岗位。中国科学院人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着创新驱动对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6/28/content_685311.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新机制力促成果转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9
    • 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吃进”秸秆尾菜,“吐出”天然气,并非天方夜谭,这是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与青岛华通集团合作建设的秸秆基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工程(800万立方米/年)的真实场景。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平度市南村镇,探访这个我国北方最大的利用自主技术建设的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 青岛能源所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秸秆基生物天然气技术既为秸秆开辟了一条清洁的利用途径,也为城镇等区域天然气供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每年可处理农业废弃物11万吨,年可产天然气666万立方米、固态有机肥2.4万吨、沼液肥2.2万吨,年减排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 负责项目技术研发的郭荣波留学回国后借鉴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在生物质能源方面的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生物天然气这一重点研发方向,组建了由生物、化工、装备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在郭荣波的带领下,该技术在建成两套中试装置,2015年以技术入股方式与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化公司,2017年8月产业化示范工程投产。 回顾十年的研发过程,郭荣波感触颇深。中试放大的技术难题、国产化装备瓶颈、与企业合作的磨合、示范工程建设的困境等历历在目。郭荣波说,比如针对生物天然气国产化关键装备不符合工艺要求的问题,他们科研团队面临两难的境地,企业因担心技术成熟度不愿意前期投入进行装备开发,科研团队在研究所的事业单位体制下又很难开发市场化的装备。 令人振奋的是在国家下放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政策的鼓励下,青岛能源所支持科研团队以授权许可方式成立公司,充分发挥事业和企业单位双重体制优势,以市场化的机制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解决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装备瓶颈,为秸秆生物天然气项目的落地转化与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岛能源所负责人介绍,在国家赋予科研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后,青岛能源所全面梳理了研究所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近三年共修订制度90余项、废止制度30余项。尤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青岛能源所近两年修订并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与《横向合作管理办法》,新增制订《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相关工作为成果转化工作保驾护航。 为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及科技成果转化,青岛能源所建立了全口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横向项目、产业化等工作量化,纳入科研团队与个人的考核,与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关联,在权重设置上充分考虑与基础研究的平衡关系,营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互欣赏的文化氛围。对科研人员承担企业横向项目进行政策引导,在完成企业委托的任务基础上,横向项目执行节余经费的80%可用作绩效发放,激励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激励,成果转化收益的80%以上奖励科研人员,采用技术入股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工作时,该技术经评估作价入股的50%部分股权直接分配给科研人员个人。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青岛能源所像生物天然气这样的成果枚不胜举。高产Monacolin J(注:一种降血脂药物前体)土曲霉菌株构建技术、生物发酵法生产神经酸项目、模压石墨燃料电池双极板项目等成果层出不穷。最新统计显示:青岛能源所近五年采用技术许可、技术转让、合作成立产业化公司等多种形式落地转化了13项重大技术,联合华通集团、城投集团及其他10余家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化公司13家。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投票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活动。 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候选条目介绍: 1.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近期在动物模型构建、疫苗和抗体研发以及应急药物筛选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动物模型构建方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工具。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疫苗和抗体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构建了MERS冠状病毒 RBD单链二聚体(RBD-sc-dimer)抗原,能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提高了约10-100倍,以保护小鼠抵御MERS冠状病毒的感染,缓解肺病理损伤。团队进一步设计了针对COVID-19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疫苗。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基于这一设计策略开发的COVID-19重组蛋白疫苗已于2020年6月19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COVID-19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获得临床批件的重组蛋白疫苗。 应急药物筛选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通力合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拟肽类化合物11a(DC402234)和11b,均具有优异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化合物DC402234还具有良好安全性,有望成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实现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已提交中国和美国的临床申请注册申报(IND)。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上。 2.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古DNA技术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近年来,欧洲以及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则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首次正式发表大规模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分析结果。在中华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国8400年来的南北分化格局、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双向的迁徙扩散模式及人群的主体连续性;在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阐明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这项工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基因组数据,其代表的时间和区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变历史直接呈现出来,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15日发表在《科学》上。 3.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成为量子通信向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自然》杂志发布新闻稿加以推介,审稿人评价这项工作“展示了开创性实验结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乃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4. 中国青藏科考首次获取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率领的“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组科考队,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协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一行10余人,前往喀喇昆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展开了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钻探工作。科考队在Biafo冰川海拔5600米处共钻取总长超过110米的冰芯,收集自海拔5250至5600米区域的多个梯度雪坑剖面样品。同时,顺利完成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和短湖芯钻取工作,在两个湖泊中各获取4根湖芯样品,为高分辨研究该区域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研究介质。 5. 普适性机械解理技术可制备大面积二维材料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 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特别是原子层量级的超薄材料,是开展二维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础。机械解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高质量的二维材料,但因制备效率低和样品尺寸小等问题,限制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手段。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周兴江团队、高鸿钧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威合作,发展了一种金膜辅助的普适性机械解理方法,可用于获得大尺寸超薄二维材料。研究人员在实验上成功实现了对40种二维材料的大面积解理,单层二维材料尺寸在毫米量级以上,制备效率接近100%。研究表明,层状材料的最外层元素和基底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机械解理最关键的因素,针对最外层元素含有VA,VIA,VIIA主族的层状材料,可以采用金膜辅助的解理方法。该研究成果给出了针对不同层状材料的普适性解理规律,对于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新奇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未来大面积晶圆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2020年5月1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6.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获突破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研究中获重要突破。其中,2020年6月11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研究瓶颈,发现了具有转录因子和转录抑制子双重功能的新型抑制蛋白,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领域的突破性进展”;2020年6月17日在《细胞》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实现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 (graph-based genome) 的构建,有望引领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是重要理论创新,而且有助推进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进程。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