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 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9-30
  • 随着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持续推进,9月29日,杭州市余杭区水务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杭州水务一体化改革又往前迈出扎实一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恰逢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余杭水务集团的成立是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余杭区政府和市城投集团、市水务集团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持续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水务“一体化、一张网”战略部署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关于推进杭州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20〕13号)和《关于杭州市区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的批复》(杭政函〔2020〕14号)两个文件下发后,为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市建委牵头余杭区政府与市水务集团主动对接协商、多次专题研究,合资组建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进了余杭水务体制改革创新。

相关报告
  • 《幸福甘泉润民生 安全饮水惠万家——江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江西水资源丰富,境内年均降雨1600毫米以上,湖泊密布,水系发达。但是,昔日不少丰水的江西农村又缺水。那是因为“有水用不上”。这里的农村没有城市里的供水系统,常年只能打水井、接山泉,饮用水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江西城乡一体化供水取得长足进展。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水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送水到村,昔日饱受干旱之渴的贫困地区尝到“小康水”的滋润。不用去远处挑水,不用等“老天爷”降水,一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就流进了自家的水缸,农村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江西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运营管理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和谐宜居农村居住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乐平模式”成典范 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 “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模式打破单纯由政府或者单纯由市场来承担投资、建设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市场的“两条腿”走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供水)均等化的目标,成为“全国率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典范。江西城乡供水一体化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有46个县(市、区)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乐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5月,乐平市政府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五年时间里,企业与政府累计投入9.6亿元改造城乡供水系统,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至16.5万吨。 目前,乐平90多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水不仅做到了“面的覆盖”,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该模式被誉为“乐平模式”,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典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的目标,在于保质、保量、方便、经济、长效。‘乐平模式’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值得借鉴和推广。”水利部原副部长李国英在乐平调研后高度肯定这一模式。 开启“盈利”模式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盈利”一:江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中,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的供水局面,将政府工程性补贴资本化,由产业资本通过长短期利益均衡,贫富区利益均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产品资源配置,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别,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 “盈利”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流域化管理、区域连片的运营模式,成为未来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形式。各水厂在规划和运营时实行自来水厂互联互通,互备互用,盈亏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解决全市近90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全市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同质。 “盈利”三: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农村民生工程单纯由政府和居民投资、建设、管理的模式,政府、企业、居民三力合一。责任主体在政府、建管主体在企业、筹资渠道在市场,实现“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模式。打破企业以追逐利益为先,坚持以民生利益为先,以战略利益为重。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更加有保障。水质检测组织管理体系更完善。 “乐平模式”下,政府较好地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群众便利地喝上了优质水,而企业则拓宽发展空间。 民生工程助推脱贫 治水方能治穷,解决饮水问题助脱贫。贫困地区饮水条件较差,大多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能力较低。要脱贫就要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江西省水利厅高度重视贫困地区饮水工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初,组织开展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需求情况的调查摸底,确保“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贫困人口全覆盖。各级水利部门主动对接扶贫部门,对国贫办核定江西省的“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分解到县到乡到村,以户为单元建档立卡,解决一户,销号一户。倾斜支持,根据脱贫进程,投资计划安排重点向贫困县倾斜,涉及到贫困人口的规划建设任务在2018年前下达。2016年和2017年,全省24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安排投资11.79亿元,安排苏区县投资13.54亿元。 加大补助力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中央补助资金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加大省级补助力度,拟安排省级补助14.3亿元,较“十二五”增加约5.5亿元,是中央对江西补助控制规模9.11亿元的1.5倍多。倾斜支持贫困县脱贫攻坚,省级以上资金按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总投资,贫困县补助50%,原中央苏区县(非贫困县)补助40%,其他非政策县补助30%。自2016年以来,省级以上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县级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各县出台帮扶政策,如整合扶贫资金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免费接水入户等,确保不因通水问题影响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按照江西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计划总投资59.30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56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2%,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农村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3%以上。全省将有贫困人口135.03万人受益。 饮水有保障 饮水更健康 全面奔小康,饮水要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的供水水质,根据《江西省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的水质检测体系规划,作为省水投集团下属单位的江西省水务集团已超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其中以景德镇、乐平为中心的江西省水务集团赣东北区域中心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甚至比许多城市供水的检测标准还要高。该检测中心通过严格的水质管理制度、完善的检测指标、科学的检测频次,严格把好全省城乡供水的质量关,确保老百姓饮用安全、放心、优质的自来水。 幸福甘泉润民生,安全饮水惠万家。目前,江西已有40余个县(市、区)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11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20亿元,供水区域超过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日供水规模达350多万吨,覆盖人口超过1500万,达到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家家现代化自来水厂如雨后春笋破土成长,一户户群众喝上了自来水。涓涓清流欢快流淌在自来水管中,“哗啦哗啦”成江西城乡最动人、最和谐、最幸福的音符,映在百姓笑脸中。.
  • 《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杭州》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9
    •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家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按照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工作新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理念,切实提高全民共同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杭州市坚持土地保护利用和美丽杭州建设有机结合,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持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益,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杭州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但同时也存在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占比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效率偏低的现象,可利用土地资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美丽杭州建设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凸显。对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珍惜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深入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美丽杭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要强化源头管控,守牢红线底线。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建立健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年度调节机制和规划动态监管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少占地、或不占地。特别要坚定不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留给子孙后代。   要强化过程管控,提高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强化“亩均论英雄”导向,建立健全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要素差别化配置为重点的激励机制,科学高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真正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行动中。深入推进土地精准供给,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产业发展、重大功能性项目等用地,最大限度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效率。深入推进存量土地盘活,持续做好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三块地”文章,加大对“低产田”改造力度,重视做好“城中村”改造和“三改一拆”后的土地利用。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有机结合,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要强化责任管控,完善长效机制。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其中,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资源保护利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对土地利用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各用地单位依法、依规、依约使用土地。完善监管执法机制,改变执法监察替代执法监管的惯性思维,把监管责任落实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过程,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   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建设美丽杭州的题中之意和关键之举。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珍惜好、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节约集约用地新路子,为建设美丽杭州、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