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全市水务一体化改革 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 wangyang
  • 发布时间:2020-09-30
  • 随着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持续推进,9月29日,杭州市余杭区水务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杭州水务一体化改革又往前迈出扎实一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恰逢千岛湖配供水工程通水一周年,余杭水务集团的成立是市级各有关部门(单位)、余杭区政府和市城投集团、市水务集团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持续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水务“一体化、一张网”战略部署的成果。

    记者了解到,《关于推进杭州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杭政函〔2020〕13号)和《关于杭州市区水务一体化改革方案的批复》(杭政函〔2020〕14号)两个文件下发后,为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市建委牵头余杭区政府与市水务集团主动对接协商、多次专题研究,合资组建杭州余杭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推进了余杭水务体制改革创新。

相关报告
  • 《幸福甘泉润民生 安全饮水惠万家——江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江西水资源丰富,境内年均降雨1600毫米以上,湖泊密布,水系发达。但是,昔日不少丰水的江西农村又缺水。那是因为“有水用不上”。这里的农村没有城市里的供水系统,常年只能打水井、接山泉,饮用水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江西城乡一体化供水取得长足进展。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水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送水到村,昔日饱受干旱之渴的贫困地区尝到“小康水”的滋润。不用去远处挑水,不用等“老天爷”降水,一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就流进了自家的水缸,农村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江西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运营管理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和谐宜居农村居住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乐平模式”成典范 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 “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模式打破单纯由政府或者单纯由市场来承担投资、建设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市场的“两条腿”走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供水)均等化的目标,成为“全国率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典范。江西城乡供水一体化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有46个县(市、区)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乐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5月,乐平市政府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五年时间里,企业与政府累计投入9.6亿元改造城乡供水系统,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至16.5万吨。 目前,乐平90多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水不仅做到了“面的覆盖”,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该模式被誉为“乐平模式”,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典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的目标,在于保质、保量、方便、经济、长效。‘乐平模式’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值得借鉴和推广。”水利部原副部长李国英在乐平调研后高度肯定这一模式。 开启“盈利”模式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盈利”一:江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中,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的供水局面,将政府工程性补贴资本化,由产业资本通过长短期利益均衡,贫富区利益均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产品资源配置,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别,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 “盈利”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流域化管理、区域连片的运营模式,成为未来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形式。各水厂在规划和运营时实行自来水厂互联互通,互备互用,盈亏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解决全市近90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全市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同质。 “盈利”三: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农村民生工程单纯由政府和居民投资、建设、管理的模式,政府、企业、居民三力合一。责任主体在政府、建管主体在企业、筹资渠道在市场,实现“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模式。打破企业以追逐利益为先,坚持以民生利益为先,以战略利益为重。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更加有保障。水质检测组织管理体系更完善。 “乐平模式”下,政府较好地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群众便利地喝上了优质水,而企业则拓宽发展空间。 民生工程助推脱贫 治水方能治穷,解决饮水问题助脱贫。贫困地区饮水条件较差,大多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能力较低。要脱贫就要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江西省水利厅高度重视贫困地区饮水工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初,组织开展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需求情况的调查摸底,确保“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贫困人口全覆盖。各级水利部门主动对接扶贫部门,对国贫办核定江西省的“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分解到县到乡到村,以户为单元建档立卡,解决一户,销号一户。倾斜支持,根据脱贫进程,投资计划安排重点向贫困县倾斜,涉及到贫困人口的规划建设任务在2018年前下达。2016年和2017年,全省24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安排投资11.79亿元,安排苏区县投资13.54亿元。 加大补助力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中央补助资金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加大省级补助力度,拟安排省级补助14.3亿元,较“十二五”增加约5.5亿元,是中央对江西补助控制规模9.11亿元的1.5倍多。倾斜支持贫困县脱贫攻坚,省级以上资金按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总投资,贫困县补助50%,原中央苏区县(非贫困县)补助40%,其他非政策县补助30%。自2016年以来,省级以上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县级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各县出台帮扶政策,如整合扶贫资金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免费接水入户等,确保不因通水问题影响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按照江西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计划总投资59.30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56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2%,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农村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3%以上。全省将有贫困人口135.03万人受益。 饮水有保障 饮水更健康 全面奔小康,饮水要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的供水水质,根据《江西省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的水质检测体系规划,作为省水投集团下属单位的江西省水务集团已超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其中以景德镇、乐平为中心的江西省水务集团赣东北区域中心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甚至比许多城市供水的检测标准还要高。该检测中心通过严格的水质管理制度、完善的检测指标、科学的检测频次,严格把好全省城乡供水的质量关,确保老百姓饮用安全、放心、优质的自来水。 幸福甘泉润民生,安全饮水惠万家。目前,江西已有40余个县(市、区)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11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20亿元,供水区域超过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日供水规模达350多万吨,覆盖人口超过1500万,达到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家家现代化自来水厂如雨后春笋破土成长,一户户群众喝上了自来水。涓涓清流欢快流淌在自来水管中,“哗啦哗啦”成江西城乡最动人、最和谐、最幸福的音符,映在百姓笑脸中。.
  • 《2019年杭州超800个生活小区实现“污水零直排”》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位于拱墅区湖墅街道的信义坊,是拱墅区主要商业街区,界区内贯穿余杭塘河,一直以来以餐饮、汽车服务店、美容美发等“六小行业”为主,不仅污水多,且混杂着垃圾一起排入管网,常常造成堵塞满溢,给商业街区带来影响,群众反映强烈。 拱墅区以污水零直排创建为契机,在2019年进行了全面整治,完善了区域雨、污网络,建立了智慧化长效管理平台,如今的信义坊商街,已变了一副模样:路面干干净净,排水管道畅通无阻,河道环境优美,得到周边百姓的一片好评。 这都得益于,今年这里实施并完成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让各店家将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分离,根据行业特点设置预处理设施,对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后达标排放。 不仅仅是信义坊商街,从2018年开始,市城管局就开始牵头启动全市范围的污水零直排建设,通过雨污分流切断污染源,让城市“毛细血管”彻底畅通起来。 记者刚刚从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发展中心获悉,2019年,杭州市全面启动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年底前,800余个生活小区将完成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而2020年是“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攻坚之年,任务更加艰巨,全市将再创建500余个“污水零直排区”生活小区。 今年杭州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污水零直排”建设是指以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为基础,以雨污彻底分流和污水规范纳管为核心,基本实现雨污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用户全管理,最终达到无污水直排入河,改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早在2012年年底,拱墅区率先提出了污水“零直排”理念,之后,该区探索运用外挂式截污渠、临时中转、倒虹管、自控截流装置等多种方法,实现污水“零直排”。 据了解,2018年,在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启动之初,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发展中心就牵头制定了《杭州市“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排水信息调查要求》,指导城区开展全覆盖精细化的排水信息调查工作。至2018年底,主城区共完成97个单元区块调查工作,追溯污染源头,整理雨污混接问题8000余个,并形成“四表一图”调查成果,建立基础数据库,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也在2018年,我市开展了“污水零直排小区”建设的试点工作,完成了20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的创建工作。 有了去年的基础,今年,杭州开始全面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发展中心排水科科长吴峥介绍说:目前,全市已早早完成省下达的244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的创建工作,他们在此基础上各区自加压力,预计年底可完成800余个小区的创建工作,涉及建筑9000余幢,排查管网5000余公里,新增立管近16000根,改造管网26.3公里。同时,根据市水务集团对污水主干管的混接排查成果,积极组织城区推进1734处疑似雨污混接点的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