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甘泉润民生 安全饮水惠万家——江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现代社会国民的基本权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江西水资源丰富,境内年均降雨1600毫米以上,湖泊密布,水系发达。但是,昔日不少丰水的江西农村又缺水。那是因为“有水用不上”。这里的农村没有城市里的供水系统,常年只能打水井、接山泉,饮用水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江西城乡一体化供水取得长足进展。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水厂拔地而起,一条条管道送水到村,昔日饱受干旱之渴的贫困地区尝到“小康水”的滋润。不用去远处挑水,不用等“老天爷”降水,一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就流进了自家的水缸,农村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江西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运营管理能力,改善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和谐宜居农村居住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同质、同价、同网、同服务”的“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乐平模式”成典范

    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旨在让农民在供水方面享受 “四同”待遇,最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模式打破单纯由政府或者单纯由市场来承担投资、建设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加市场的“两条腿”走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供水)均等化的目标,成为“全国率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典范。江西城乡供水一体化自2009年开始,至今已有46个县(市、区)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乐平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5月,乐平市政府与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五年时间里,企业与政府累计投入9.6亿元改造城乡供水系统,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至16.5万吨。

    目前,乐平90多万城市和农村人口的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水不仅做到了“面的覆盖”,而且实现“质的提升”。 该模式被誉为“乐平模式”,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典范。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的目标,在于保质、保量、方便、经济、长效。‘乐平模式’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值得借鉴和推广。”水利部原副部长李国英在乐平调研后高度肯定这一模式。

    开启“盈利”模式

    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助经济杠杆合理配置稀缺基础资源,提供合格的公共产品?如何在与企业合作中合理规避风险、各扬所长、各取所需?乐平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提供了一个范例。

    “盈利”一:江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中,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的供水局面,将政府工程性补贴资本化,由产业资本通过长短期利益均衡,贫富区利益均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产品资源配置,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别,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

    “盈利”二: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流域化管理、区域连片的运营模式,成为未来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形式。各水厂在规划和运营时实行自来水厂互联互通,互备互用,盈亏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解决全市近90万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全市城乡自来水同网同价同质。

    “盈利”三:城乡供水一体化打破农村民生工程单纯由政府和居民投资、建设、管理的模式,政府、企业、居民三力合一。责任主体在政府、建管主体在企业、筹资渠道在市场,实现“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维护、服务”的一体化、产业化、可持续化发展模式。打破企业以追逐利益为先,坚持以民生利益为先,以战略利益为重。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更加有保障。水质检测组织管理体系更完善。

    “乐平模式”下,政府较好地履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群众便利地喝上了优质水,而企业则拓宽发展空间。

    民生工程助推脱贫

    治水方能治穷,解决饮水问题助脱贫。贫困地区饮水条件较差,大多数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能力较低。要脱贫就要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江西省水利厅高度重视贫困地区饮水工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饮水工程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2016年初,组织开展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需求情况的调查摸底,确保“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贫困人口全覆盖。各级水利部门主动对接扶贫部门,对国贫办核定江西省的“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分解到县到乡到村,以户为单元建档立卡,解决一户,销号一户。倾斜支持,根据脱贫进程,投资计划安排重点向贫困县倾斜,涉及到贫困人口的规划建设任务在2018年前下达。2016年和2017年,全省24个国家级贫困县共安排投资11.79亿元,安排苏区县投资13.54亿元。

    加大补助力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中央补助资金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加大省级补助力度,拟安排省级补助14.3亿元,较“十二五”增加约5.5亿元,是中央对江西补助控制规模9.11亿元的1.5倍多。倾斜支持贫困县脱贫攻坚,省级以上资金按工程实施方案批复总投资,贫困县补助50%,原中央苏区县(非贫困县)补助40%,其他非政策县补助30%。自2016年以来,省级以上资金切块下达到县,县级优先解决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各县出台帮扶政策,如整合扶贫资金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贫困人口免费接水入户等,确保不因通水问题影响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按照江西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计划总投资59.30亿元,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56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2%,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2%,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城镇自来水管网覆盖农村行政村的比例达到33%以上。全省将有贫困人口135.03万人受益。

    饮水有保障 饮水更健康

    全面奔小康,饮水要健康。为进一步提升农村自来水的供水水质,根据《江西省县(市、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中的水质检测体系规划,作为省水投集团下属单位的江西省水务集团已超标准完成建设任务,其中以景德镇、乐平为中心的江西省水务集团赣东北区域中心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甚至比许多城市供水的检测标准还要高。该检测中心通过严格的水质管理制度、完善的检测指标、科学的检测频次,严格把好全省城乡供水的质量关,确保老百姓饮用安全、放心、优质的自来水。

    幸福甘泉润民生,安全饮水惠万家。目前,江西已有40余个县(市、区)开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11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120亿元,供水区域超过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日供水规模达350多万吨,覆盖人口超过1500万,达到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家家现代化自来水厂如雨后春笋破土成长,一户户群众喝上了自来水。涓涓清流欢快流淌在自来水管中,“哗啦哗啦”成江西城乡最动人、最和谐、最幸福的音符,映在百姓笑脸中。.

相关报告
  • 《我国将建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xuxue
    • 发布时间:2017-05-29
    •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记者张辛欣)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17日说,我国将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数据应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维护网络数据安全。 张峰是在17日工信部举行的2017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为“发展大数据,扩大影响力”。 大数据是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对于未来的互联网生态、创新体系、产业形态乃至社会治理结构等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数据这座“宝库”正在被人们发现、认识、挖掘。提升大数据价值、扩大大数据资源、维护大数据安全备受关注。 研究显示,我国的数据总量正在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在全球的占比将达到21%。产业新形态不断出现,催生了个性化定制、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 然而,大数据产业也存在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 张峰说,工信部将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工业大数据发展路线图,推动大数据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同时还将强化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和开放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推动电信和互联网数据管理细则出台。
  • 《2020年实现天地一体化综合生态安全监测》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7-02-27
    • 在环保部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今年起将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两次遥感监测,并将健全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制度,加强监督执法。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与大数据、互联网集成的综合生态安全监管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成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近10%。 此前,环保部向媒体通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5年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情况显示,2015年,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共156061处,总面积28546平方公里,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 遥感监测发现,2013-2015年期间,共有2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包括范围扩大)人类活动3780处,新增面积2339平方公里;其中对生态保护影响较大的有采石场104处、工矿用地318处、能源设施335处、交通设施39处、旅游设施86处、养殖场114处、其他人工设施1433处。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新增活动1466处,其中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及其他人工设施等开发建设活动320处。 据介绍,根据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环保部去年对问题突出的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予以通报。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有采石、工矿、养殖等违法违规问题,有的近两年新增违法违规活动较多,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程立峰透露,上述被通报的自然保护区整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按要求今年5月底前整改结果将报送环保部。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监管不断加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监控体系。”程立峰表示,通过遥感监测、联合监督检查和管理评估等手段,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发现,及时发现和移交问题线索,共同协调督促各地区对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活动“早动手、早发现、早解决”。“对于连续发现问题的自然保护区,将作为环保督察的重点,进行约谈督办、严肃追责。” 目前,环保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组织对300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评估。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加强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和整合,初步构建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