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L 2015-2016年出版发行统计》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8-10-22
  • 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RL)出版了《ARL2015-2016年统计》、《ARL2015-2016年高校法律图书馆统计》和《ARL2015-2016年高校健康科学图书馆统计》。这三本出版物提供揭示了协会的124个成员图书馆2015-2016财政年度的馆藏、人员配置、支出和服务活动的信息。在这124个成员中,114个是高校图书馆(加拿大15个,美国99个);其余10个是公共、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研究图书馆(加拿大1个,美国9个)。法律和健康科学出版物集中于完成法律和健康科学调查的协会成员中的72个法律图书馆和58个医学图书馆。

相关报告
  • 《《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及其ENSO模拟和预测》专著出版发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29
    • 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带头人张荣华研究员领衔撰写的《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及其ENSO模拟和预测》专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可通过大气遥相关等过程引发全球天气、气候变化异常,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实现对ENSO的准确模拟和预测至关重要。当前的ENSO预测是继数值天气预报之后,地球科学预测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由于春季预报障碍等现象的存在,导致ENSO预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改进ENSO实时预测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和前沿科学研究重点。基于地球流体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模式是研究海洋和大气环流及ENSO模拟和预测等的主要工具。由于ENSO模拟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模式的动力框架构建、参数化方案和分辨率等因素,过去几十年来学界已研发了不同类型的海气耦合模式来表征与ENSO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并成功地进行了ENSO数值模拟试验。其中,海气耦合模式按其复杂程度可分为中间型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s,简称ICMs)、混合型耦合模式和环流型耦合模式等。 《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及其ENSO模拟和预测》由张荣华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集多年海气耦合模式、ENSO模拟和预测等系统性应用研究成果于一体编著,主要介绍了本团队自主研发和改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间型海洋-大气耦合模式(英文全称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简称IOCAS ICM)。该模式自2015年起以IOCAS ICM命名,是国际上首个以我国国内单位冠名的海气耦合模式,为国际学术界提供ENSO实时预测结果(详情请参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网站:https://iri.columbia.edu/our-expertise/climate/forecasts/enso/current),充分彰显了我国在ENSO数值模拟和预测方面的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IOCAS ICM对2015-16年超级厄尔尼诺事件的模拟和预测研究入选2016年度National Science Review(国家科学评论)地球科学领域的亮点成果,也得到《科学通报》的亮点成果点评,并于2015和2016年两次入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年度亮点成果系列。 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研究团队利用IOCAS ICM对ENSO模拟和预测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对ENSO演变及相关的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过程的数值模拟、机理分析、历史回报、实时预测,为进一步改进ENSO模拟和实时预测所成功发展的一个基于IOCAS ICM的四维变分资料同化预测系统、以及基于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方法的可预报性研究等。本书中原创性的海气耦合技术很多,对更深入地研究热带太平洋海洋-大气年际异常时空演变和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等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为开展相关数值模拟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平台,可供海洋、大气、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该书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出版得到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的资助。
  • 《《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出版发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6
    • 2018-01-24 来源:科研处 王豫兰 大 中 小 .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首席研究员江明喜博士主编的湖北省第二次重点植物资源调查系列丛书——《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于 2017年 12月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湖北省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植物区系具有东西渗透、南北交汇的过渡区域特点,拥有十分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包含有许多古老孓遗植物,是中国植物资源和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也是中国具有东亚特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国家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全国高等植物有 4000多种正面临严重威胁,甚至处于濒危状态,如模式标本采自湖北的七子花,已经有 100多年未在湖北发现野生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李晓东、吴金清等一批长期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为帮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湖北省野生植物资源,进一步推动野生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编撰了《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该书所列物种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 2011-2015)》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批)》中的湖北有分布的种类,以及湖北省分布极其稀少的种类,共 49科 80属 98种(含变种、亚种)。在对每一个物种进行文字介绍的同时,还配有彩色图片,标注了识别特征和保护级别,绘制了县一级的分布图。该书编写体例完整,图文并茂,有助于湖北省野生珍稀植物的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郑重研究员特为该书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