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出版发行》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26
  • 2018-01-24 来源:科研处 王豫兰 大 中 小 .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首席研究员江明喜博士主编的湖北省第二次重点植物资源调查系列丛书——《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于 2017年 12月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湖北省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植物区系具有东西渗透、南北交汇的过渡区域特点,拥有十分丰富、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包含有许多古老孓遗植物,是中国植物资源和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也是中国具有东亚特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国家战略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全国高等植物有 4000多种正面临严重威胁,甚至处于濒危状态,如模式标本采自湖北的七子花,已经有 100多年未在湖北发现野生资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李晓东、吴金清等一批长期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研究的科研人员,为帮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湖北省野生植物资源,进一步推动野生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经过不懈努力,编撰了《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该书所列物种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 2011-2015)》和《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批)》中的湖北有分布的种类,以及湖北省分布极其稀少的种类,共 49科 80属 98种(含变种、亚种)。在对每一个物种进行文字介绍的同时,还配有彩色图片,标注了识别特征和保护级别,绘制了县一级的分布图。该书编写体例完整,图文并茂,有助于湖北省野生珍稀植物的科学保护与有效管理。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所长郑重研究员特为该书作序。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发现湖北特有珍稀植物-湖北豹药藤》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同研究命名的湖北特有珍稀植物—湖北豹药藤Cynanchum hubeiense Wen B. Xu, B. S. Xia & J. Y. Shen,在国际知名植物学期刊Taiwania上发表。目前已知该珍稀植物仅产于湖北省罗田县薄刀峰,数量不足10株,根据IUCN标准,保护级别暂定为极危(CR)等级。   根据APGⅣ分类系统,湖北豹药藤隶属于夹竹桃科(Apocynaceae)鹅绒藤属Cynanchum L.。鹅绒藤属是一个约含250种植物的世界性大属,系统分类较为复杂,近年有学者根据分子和形态学数据研究,认为应当将夹竹桃科的另外11个属归并到鹅绒藤属;同时另一些学者认为,鹅绒藤属内的众多种类应当被移出该属。《Flora of China》记录中国现有鹅绒藤属植物57种,但根据近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建议其中的21种应当移出至白前属Vincetoxicum;另一方面,国产的夹竹桃科部分属种应当被纳入鹅绒藤属,加之2019年新发表的短梗豹药藤C. brevipedunculatum和新发现的湖北豹药藤,目前中国鹅绒藤属的实际种类应为46种。   与湖北豹药藤接近的鹅绒藤属植物有美翼杯冠藤C. callialatum、豹药藤C. decipiens、短梗豹药藤C. brevipedunculatum以及短柱豹药藤C. longipedunculatum,但湖北豹药藤果实略有棱,花序梗较短,花冠裂片平展、卵形、白色至淡红色,茎无叶片状托叶而易与它们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豹药藤一类植物很多有极强毒性,如中国植物志就记载豹药藤C. decipiens的根挖出捣碎后可毒死虎豹,但也有人民群众用豹药藤做中药治疗疾病的记载。新种湖北豹药藤的毒性及价值目前尚未可知,有待进一步研究。   论文链接地址:https://taiwania.ntu.edu.tw/pdf/tai.2021.66.53.pdf
  • 《两部门发文: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26
    • 10月21日,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指导、加速审评审批等具体措施,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注册申请给予优先审评审批和附条件批准的支持性政策。 解决珍稀濒危中药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替代品研制被不少行业人士视为“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据悉,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展珍稀濒危中药材野生抚育、人工繁育和替代品研制,是现阶段突破资源瓶颈的重要方式,然而,野生抚育或人工繁育技术短期内仍难以解决产业发展带来的供需矛盾,替代品开发因此受到高度重视。 多年来,药监部门持续加强相关研制和注册管理工作。随着人工麝香、体外培育牛黄等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制、应用,相关药品的原料供应问题有所缓解,此类产品的注册管理和上市后监管也积累了经验。国家药监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监管政策和技术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制在探索中前进。《公告》在推出支持措施的同时,明确要求加强上市后研究评价。各省级药监部门应加强对辖区内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生产质量的严格监管,加强对相关品种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当履行主体责任,深入开展上市后研究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替代品的应用和管理积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