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造,让生产更加智能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28
  • 新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中国大地掀起创新热潮

      数字技术不仅能连接生产与消费,更能从内部改变生产自身的运行方式,在只动数据、不碰生产线的情况下优化生产效率

        

      日前,第二十届大连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聚焦“智能制造”、关注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本届盛会的一大亮点。智能化设备、3D打印技术、工业机器人、现代生物医药……4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集中展示着智能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潮流。如今,数字化进程正在重塑传统生产链,汇聚成中国新制造的强劲势能。

      数字技术正在重新定义生产链条,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呼之欲出。在数字化车间,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的交互、协作、感染与赋能,提高生产效率;在智能化生产线上,身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人与机器人并肩工作,形成了人机协同的共生生态;而通过3D打印这一颠覆性技术,零部件可以按个性化定制的形状打印出来……一家国际媒体曾这样设想第三次工业革命:软件更加智能,机器人更加灵巧,网络服务更加便捷。这样的趋势,正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中展现出来。

      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力,呼应着宏观层面的统计数据。超过2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初步建成,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14万台,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增至68%,有分析报告预计今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9万亿元……这些数字说明,新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中国大地掀起创新热潮。

      新制造,能够借助大数据与算法成功实现供给与消费的精准对接,从而实现定制化制造与柔性生产。比如,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通过消费端数据分析,制造出更适合年轻人偏好的生活化铜雕制品,让传承了5代人的老品牌获得新生;再比如,申洲国际作为一家服装代工企业,得益于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赋能,能够对小批量、多批次的市场需求实时响应,实现了高利润、高增长和高市值。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分析,可以把线上消费端数据和线下生产端数据打通,运用消费端的大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产品制造,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

      事实上,数字技术不仅能从外部打通生产与消费,更能从内部改变生产自身的运行方式。比如说,阿里云的工业大脑借助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建模,并传授给机器,让机器来帮助解决日常生产环境当中的问题。有这样一个直观的案例:一家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把上千个参数传入“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调控变量,最终将最优参数在大规模生产中精准落地,大幅提升了生产的良品率。在光伏、橡胶、能源、通信、钢铁、石化、水泥等传统行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在只动数据、不碰生产线的情况下优化生产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5G迈向商用,万物互联将会从愿景变为现实。而当生产过程中的人、设备、产品、物料等产生的即时海量数据能够连接起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逐步搭建起来。在这样的平台,生产车间将变成各个环节合作共生的“有机生命体”,生产线将会像人一样思考。而随着人、机、物以及服务间的边界被打破,随着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和模型化,生产效率将得到质的飞跃。这正是工业互联网展现的新制造愿景,也是中国“互联网+制造”正在努力的方向。

      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实体经济,中国的强大还要靠实体经济。在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与世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中国,将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会,用新制造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528/c1003-31105577.html
相关报告
  • 《工业互联网平台七大软肋制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8-21
    •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工业互联网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工业互联网的顶层架构、组织体系、推进机制已基本形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上,安筱鹏博士表示,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主要矛盾是需求迫切但供给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设备连接能力、工业机理模型、云化软件等七大方面,难以满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要。   主要矛盾是需求迫切但供给能力不足   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不同程度反映了各种难点痛点。安筱鹏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载体。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本质是基于云平台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中国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基于云平台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市场也将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最复杂的市场。   一是市场规模最大。我国工业体量全球最大,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需求更迫切。我国有1000座钢铁高炉、47万个燃煤锅炉、200万台数控机床、30万台的大中型空气压缩机、5万台的内燃机,这么多的设备、产品、装备的优化需要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市场需求巨大。   二是市场增长最快。随着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战略组织实施,国内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加充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效果也日益显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市场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三是市场最复杂。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有些处于2.0要补课,有些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差异化的改造需求、碎片化的市场订单,构成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最复杂的市场。   七大软肋制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作为全球市场最大、增长最快、最复杂的市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就摆在我们面前。当前工业互联网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我们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设备连接能力不足。面对多种协议并存的异构设备,面对国内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本身较低的现实,如何把异构设备连接起来、把数据汇集起来,实现在边缘或云端计算,无论是平台企业还是一些细分领域的小企业,这方面的能力均不足,缺乏完整、高效、低成本的设备连接和数据采集方案。   二是工业机理模型不足。平台功能丰富性取决于积累沉积的各类工业知识完整性,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模型化、标准化、软件化、复用化,以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资源配置效率。工业机理、工艺流程、模型方法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是当前我国制约平台功能完善的主要矛盾。   三是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构建基于海量工业大数据分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区别于传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最重要的特征,当前工业研发、生产、采购、配送、设备管理等都需要高水平的数据模型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目前国内许多平台类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供给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四是云化工业软件不足。工业互联网的功能是通过构建面对特定的工业场景工业App,推动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的模型化、软件化与再封装。传统各类工业软件(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资产优化)通过体系重构、代码重写的方式部署到了云端,成为“云化”软件。由于传统工业软件基本缺失,“云化”软件也将成为“无米之炊”,缺乏工业软件、体系架构,也无所谓体系重构、代码重写。   五是解决方案能力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的平台,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问题,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内平台企业战略规划、业务咨询、平台建设、工业App开发、工具软件的集成等能力远远不足,整合控制系统、通信协议、生产装备、管理工具、专业软件等各类资源的能力不足,集业务流程咨询、软件部署实施、平台二次开发、系统运行维护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欠缺。   六是生态构建能力不足。生态竞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制高点,生态建设能力的关键是一方面在于如何吸引海量开发者在平台上开发各种微服务组件和工业App,另一方面在于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使用平台上的各种应用和服务,最终形成一种双向迭代的机制。但目前许多平台企业打造生态意识薄弱、缺乏经验、投入不够,可能会错失发展良机。   七是安全保障能力不足。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从原有的工控安全演进到设备、网络、数据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领域的技术、管理、标准、政策法规体系方面的供给能力都不足。   五举措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能力   当前制约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需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供给能力不足。安筱鹏指出,下一步,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来说,将重点开展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造两类工业互联网平台。一类是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另一类是量大面广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培育三类工业App。包括基础共性、行业通用和企业专用工业App。三是推动九大工业设备上云。以工业设备上云为切入点,通过杀手级的应用牵引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和商业模式的迭代升级,带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功能演进和规模商用。四是开展四类试验测试。通过开展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床建设,促进技术的快速迭代。五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标准、监测、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能力,尽快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 《真金白银!吉林拟支持这52个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近日,吉林省工信厅公示了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52个项目拟获得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支持。公示期2023年11月23日至2023年11月27日(sgxtzjgl@163.com) 。 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1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光学元件制造生产线 2 长春顺风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型环保绿色建材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 3 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 中之杰烘焙云及 SAP 数字化转型项目 4 长春市轩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 2000 万台 / 套车用新性能薄板件智能制造项目 5 长春恒拓模具有限公司 智能化车间建设项目 6 长春圣威雅特服装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80 万件(套)职业装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7 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 颗粒剂生产线扩能及升级改造项目 8 长春马瑞利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华晨宝马 G18 汽车前大灯及 G68 汽车前大灯及汽车尾灯项目 9 长春泰盟制动技术有限公司 年产 2000 万件制动系统与传动系统零部件二期项目 10 长春三友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 12 万辆奥迪后侧围总成智能焊接生产线改扩建项目 11 长春鑫利密封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 500 万套气缸垫数字化车间改造项目 12 长春市美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设备自动化改造项目 13 吉林玲珑轮胎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数字智能化一期升级项目 14 长春霍富汽车锁有限公司 门把手 SPINDLE 自动涂装生产线 15 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高新东卓数字化转型升级管理改造项目 16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场景下双向电源逆变系统建设项目 17 吉林省德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年增产 10万件汽车冲压件项目 18 吉林省博镪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三万套汽车平衡管梁总成项目 19 长春伊利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伊利 2022 年技术改造项目 20 吉林省天泽管业有限公司 15000 吨塑料管材管件建设项目 21 吉林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绿色巨农年产 12 万吨微生态功能性反刍料生物智能制造项目 22 吉林省华裕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高性能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制品 23 吉林恒星科技制药有限公司 年产 10 亿粒心脑清软胶囊智能化改造项目 24 长春百思特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 百思特聚氨酯产品智造全流程数智化项目 25 长春市科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化卡车桥壳焊接总成生产线项目 26 大正金属(长春)有限公司 铝液直供项目 27 长春天海电子有限公司 年产 40 万套汽车电线束项目 28 长春中誉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20 万套卡车关键零部件数字化改造项目 29 长春市华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冲压机床技术更新改造项目 30 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BM 刀具生产线高端智能化升级 31 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 小城季德钼矿日处理 25000 吨矿石项目 32 磐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新建智造中心工程项目 33 吉林农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00 台 / 套收获机智能自动化改造项目 34 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钢铁全流程数字生态体系项目 35 吉林华昊华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 15 万吨工业添加剂系列产品项目 36 四平维克斯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民用核电级板式热交换设备技术改造项目 37 四平市天圆兴彩盒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医药包装制品项目  38 四平市兴大纺织有限公司 对原有 5 万锭纺纱装备进行购置技术改造投资 39 吉林省华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高性能电子软磁粉体材料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 40 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 41 通化鑫隆医药包装彩印有限公司 生产线产能提升智能化改造项目 42 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松原市正泰新能 2GW 高效组件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43 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 史丹利智能化改造协同工业数字化升级增效项目 44 扶余市盛宝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高品位玻璃制品节能和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 45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46 吉林省昊安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 15 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及配套项目一期年产 5 万吨锂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 47 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扩建升级项目二期工程 48 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扩产升级异地搬迁建设项目 49 延边长白山印务有限公司 新增 7.5 万大箱烟标印刷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项目 50 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 500 吨黑木耳精深加工项目 51 吉林龙鑫药业有限公司 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52 吉林敖东集团金海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中药智能化生产线项目   支持范围包括:1.有贷款的项目。获得银行项目贷款或融资担保贷款的“智改数转”项目,且2023年5月4日以来发生利息或担保费用支出;2.无贷款的项目。通过自有资金建设的“智改数转”项目,2023年5月4日以来已竣工投产或大部分投产。根据前期下达的通知, 支持方式有以下三种:   1.贷款贴息。   (1)贴息时限: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10月31日。   (2)贴息标准:对使用1年期及以上贷款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贷款中用于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实际贷款利率(若实际贷款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以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执行贴息),给予100%贴息。单个企业每年贴息规模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2023年5月4日至2024年5月3日),贴息期不超过两年。贴息采用“先付后贴”。同一独立法人每年享受“智改数转”政策项目限定为1个。   2.融资担保补助。   (1)补助时限: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10月31日。   (2)补助标准:对使用1年期及以上担保贷款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担保贷款中用于智能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实际担保费率(若实际担保费率高于1%,以1%费率标准执行补助),给予100%担保费补助。单个企业担保费补助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最长补助期限为1年。   3.事后奖补。   (1)奖补时限:一次性奖补。   (2)奖补标准:对使用自有资金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当年1年期贷款平均基准利率上浮1个百分点的标准,给予事后奖补。单个项目最高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最多支持一个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