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吉林拟支持这52个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近日,吉林省工信厅公示了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52个项目拟获得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支持。公示期2023年11月23日至2023年11月27日(sgxtzjgl@163.com) 。
    2023年度吉林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资金拟支持项目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项目名称
    1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光学元件制造生产线
    2
    长春顺风新材料有限公司
    新型环保绿色建材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
    3
    长春中之杰食品有限公司
    中之杰烘焙云及 SAP 数字化转型项目
    4
    长春市轩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年产 2000 万台 / 套车用新性能薄板件智能制造项目
    5
    长春恒拓模具有限公司
    智能化车间建设项目
    6
    长春圣威雅特服装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80 万件(套)职业装智能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7
    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
    颗粒剂生产线扩能及升级改造项目
    8
    长春马瑞利汽车照明系统有限公司
    华晨宝马 G18 汽车前大灯及 G68 汽车前大灯及汽车尾灯项目
    9
    长春泰盟制动技术有限公司
    年产 2000 万件制动系统与传动系统零部件二期项目
    10
    长春三友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年产 12 万辆奥迪后侧围总成智能焊接生产线改扩建项目
    11
    长春鑫利密封制品有限公司
    年产 500 万套气缸垫数字化车间改造项目
    12
    长春市美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数控设备自动化改造项目
    13
    吉林玲珑轮胎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数字智能化一期升级项目
    14
    长春霍富汽车锁有限公司
    门把手 SPINDLE 自动涂装生产线
    15
    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高新东卓数字化转型升级管理改造项目
    16
    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场景下双向电源逆变系统建设项目
    17
    吉林省德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年增产 10万件汽车冲压件项目
    18
    吉林省博镪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三万套汽车平衡管梁总成项目
    19
    长春伊利冷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伊利 2022 年技术改造项目
    20
    吉林省天泽管业有限公司
    15000 吨塑料管材管件建设项目
    21
    吉林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绿色巨农年产 12 万吨微生态功能性反刍料生物智能制造项目
    22
    吉林省华裕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高性能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制品
    23
    吉林恒星科技制药有限公司
    年产 10 亿粒心脑清软胶囊智能化改造项目
    24
    长春百思特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
    百思特聚氨酯产品智造全流程数智化项目
    25
    长春市科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智能化卡车桥壳焊接总成生产线项目
    26
    大正金属(长春)有限公司
    铝液直供项目
    27
    长春天海电子有限公司
    年产 40 万套汽车电线束项目
    28
    长春中誉集团有限公司
    年产 20 万套卡车关键零部件数字化改造项目
    29
    长春市华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冲压机床技术更新改造项目
    30
    凌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TBM 刀具生产线高端智能化升级
    31
    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
    小城季德钼矿日处理 25000 吨矿石项目
    32
    磐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
    新建智造中心工程项目
    33
    吉林农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00 台 / 套收获机智能自动化改造项目
    34
    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钢铁全流程数字生态体系项目
    35
    吉林华昊华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年产 15 万吨工业添加剂系列产品项目
    36
    四平维克斯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民用核电级板式热交换设备技术改造项目
    37
    四平市天圆兴彩盒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年产5000吨医药包装制品项目 
    38
    四平市兴大纺织有限公司
    对原有 5 万锭纺纱装备进行购置技术改造投资
    39
    吉林省华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高性能电子软磁粉体材料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
    40
    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
    41
    通化鑫隆医药包装彩印有限公司
    生产线产能提升智能化改造项目
    42
    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松原市正泰新能 2GW 高效组件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43
    史丹利化肥扶余有限公司
    史丹利智能化改造协同工业数字化升级增效项目
    44
    扶余市盛宝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高品位玻璃制品节能和智能化改造升级项目
    45
    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化生产线建设项目
    46
    吉林省昊安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 15 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及配套项目一期年产 5 万吨锂 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
    47
    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扩建升级项目二期工程
    48
    草仙药业有限公司
    扩产升级异地搬迁建设项目
    49
    延边长白山印务有限公司
    新增 7.5 万大箱烟标印刷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项目
    50
    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
    年产 500 吨黑木耳精深加工项目
    51
    吉林龙鑫药业有限公司
    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52
    吉林敖东集团金海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中药智能化生产线项目

      支持范围包括:1.有贷款的项目。获得银行项目贷款或融资担保贷款的“智改数转”项目,且2023年5月4日以来发生利息或担保费用支出;2.无贷款的项目。通过自有资金建设的“智改数转”项目,2023年5月4日以来已竣工投产或大部分投产。根据前期下达的通知, 支持方式有以下三种:
      1.贷款贴息。
      (1)贴息时限: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10月31日。
      (2)贴息标准:对使用1年期及以上贷款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贷款中用于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实际贷款利率(若实际贷款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以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执行贴息),给予100%贴息。单个企业每年贴息规模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2023年5月4日至2024年5月3日),贴息期不超过两年。贴息采用“先付后贴”。同一独立法人每年享受“智改数转”政策项目限定为1个。
      2.融资担保补助。
      (1)补助时限:2023年5月4日至2023年10月31日。
      (2)补助标准:对使用1年期及以上担保贷款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担保贷款中用于智能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实际担保费率(若实际担保费率高于1%,以1%费率标准执行补助),给予100%担保费补助。单个企业担保费补助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最长补助期限为1年。
      3.事后奖补。
      (1)奖补时限:一次性奖补。
      (2)奖补标准:对使用自有资金实施“智改数转”项目的企业,根据智能化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规模(不少于500万元),按照当年1年期贷款平均基准利率上浮1个百分点的标准,给予事后奖补。单个项目最高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每个企业每年最多支持一个项目。  .
  • 原文来源: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65142.html
相关报告
  • 《国常会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发布时间:2024-05-30
    •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5月13日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5月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指出: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要根据制造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分行业分领域挖掘典型场景。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做好设备联网、协议互认、标准制定、平台建设等工作。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与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有机结合,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途径 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1.35万亿元,已全面融入49个国民经济大类。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以及1万多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提升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作用明显。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日前印发的《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今年要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营造数字化转型生态。 4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将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制造装备,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千兆光网、算力中心等规模化部署。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将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打造供需对接、全链协同、价值驱动的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绿色发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新质生产力构建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关键的途径。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靠创新发展,而科技研发和数字转型是创新发展最主要的两条路径,相比于科技研发的高资本投入,数字转型投入更少,收益更高,对企业具备比较好的性价比。 中小企业需要定向支持 近年来,围绕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专项政策先后颁布,各省份也陆续制定了相应配套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本次工作包括三项重点任务:聚焦企业需求,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赋能,培育高水平“小快轻准”产品;推动“链式”转型,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今年将选择35个左右城市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 “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扩大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相关产业链投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此前在接受风口财经采访时指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大趋势,数字经济不仅是发展前沿,数字技术更能作为一种要素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对风口财经表示,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中小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改善供应链管理等。这将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并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在盘和林看来,部分中小企业数字转型缺少资源,也不愿意承担太高的转型风险,所以,要对中小企业进行数字转型的定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尽快通过数字转型缔造新动能,提高竞争力,并探索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长效机制。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货币政策下一步的着力点将继续放在“精准有效”上,包括用好新设立的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和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改造。
  • 《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5-19
    • 装备制造业为实现产业升级,需要产品与运营两手抓。一方面通过研发的资源投入和产品的服务化拓展实现产品本身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借力数字化、网络化和物联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内部数字化运营能力和产业协同运营能力的阶段性提升。 综述 作为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装备制造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竞争力的关键,其发展程度已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基于这一战略目标,装备制造业为实现产业升级,需要产品与运营两手抓。一方面通过研发的资源投入和产品的服务化拓展实现产品本身的迭代升级;另一方面,需要借力数字化、网络化和物联化等技术的发展,实现内部数字化运营能力和产业协同运营能力的阶段性提升。 智能化产品升级 1研发先行 现状: 作为集资金、技术和劳动为一体的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在研发领域普遍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从全球来看,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创新技术研究活动较为频繁;并且,随着大量新技术、新工艺的渗入应用,装备制造业对研发的要求将不断被强化。 借助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劳动成本,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生产规模和速度上一度处于全球先进水平。但目前来看,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仍旧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渐消失,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纷纷抢占制造业发展先机。究其根本,我国装备制造业在部分关键领域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现象较为普遍(表一),依靠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的发展模式势必会受到国际贸易环境的牵绊。因此,提高关键技术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必要要求。 措施: 根据2019年10月工信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为计划(2019-2022)的通知》,“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设计”被作为重点设计突破工程的首要任务(表二)。 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长,各环节关联性强,利用“产、学、研、用”的协同力量促进研发创新是必然选择。在“产”的环节,企业应主动担起主要行动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在“学”和“研”的环节,创新人才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是重要推动力,推动从源头上补足装备制造业人才短板;在“用”的环节,通过有效的市场反馈、体验参与和局部微创等方式,拉动创新系统的前进。 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应借力数字孪生、3D打印等技术,实现在产品设计、建模仿真、样机制造和设计反馈等阶段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实现产品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建立产品工艺布局、加工流程、装备和实验等环节的虚拟仿真;通过五维仿真技术,补足传统三维模型无法承载的作业环境的信息和时间维度信息,实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理环境与产品的耦合动态。 2服务共赢 现状: 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型更迭。作为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点发展领域,装备制造业不断在探索“服务化”的发展路径模式。但由于其所涉及到的设备复杂度和多元性,装备制造业产业服务化的进程相对于其他产业较慢,行业内厂商更多的仅是将服务作为后市场层面“附加价值”的载体,还未实现“产品服务化”,甚至“活产品”的产业模式。 对于传统的大型复杂装备制造领域,例如轨道交通、航天航空以及船舶海工等,核心设备的检维修都已逐步产业化,形成完整的后市场服务产业链,但这样的服务更多是以针对特定产品的故障维修工作和定期的预防性维护工作为主,从而导致成本虚高、服务不及时性等多种问题的出现,整体后市场的服务质量和收益情况并不乐观。 从市场需求来看,“成果性经济”盛行的时代即将来临,实体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单纯的硬件产品,对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数字化服务已经逐步从后市场步入前端需求;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装备制造业产品由于其产品复杂度,在其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部件装配过程、维护维修过程到再制造过程都需要产品制造商提供大量支持。因此,提供“成果”而非单纯产品是装备制造业“产品及服务”这一转型路径的重中之重。 措施: 随着以传感、识别、通信以及物联技术为基础的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大力发展,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逐渐成为可能。智能产品与平台服务的连接,将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泛力生态系统。在“成果经济”的推动下,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洞察与决策将成为工业的价值驱动力,而作为企业能融入这一生态系统,将是立足数字化市场的根本。 例如,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装备制造厂商可利用产品回传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实现设备状态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的实时监控,再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的推演,建立数理模型,对设备的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并对可预测性故障发生频次、程度等进行提前预测分析。 这些分析数据一方面可以提高内部运营的效率,增强市场响应能力,在指导产品备件的及时采购和产品可靠性的优化升级等方面均能产生决策性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数字化价值链的形成需要各环节企业共同参与与决策制定,快速实现外部变化的根本是在专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开展并引导彼此的合作,而物联生态系统则是促成合作的桥梁。设备数据的积累将逐步加速产品数据的资产化进程,利用设备监测与机器学习带来的大数据资产,制造厂商可研制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方案,实现从设备产品提供商到 “活产品”提供商的转型升级,成为可为客户提供设备状态监测、大数据分析等配套服务的合作伙伴。 数字化运营转型 现状: 高新技术的突破,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速。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是重中之重,这决定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价值。 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注入新的生产源动力。一方面,大到全球性互联网巨头、咨询公司,小到科技类创业公司,都在不断探索“大数据+”等相关新兴技术在制造行业中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工业巨头也立足于深耕多年的产业链,拥抱新技术为生产运营带来的红利。在此格局下,“新制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未来。 相较于数字化发展如火如荼的零售业,装备制造业在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上一直存在短板。因运营资本较重、运营流程复杂等原因,行业内企业信息系统众多,系统管理相互独立,数据存储分散。因此,在运营的数字化发展上,装备制造业仍然沉浸在将数据作为管理辅助工具的阶段。 措施: 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模式,我们认为企业数据运营往往需要经历三大阶段(表三)。而作为数据化程度相对较弱的装备制造业,需要通过前、中、后端的变革逐步实现阶段性突破。 1后端:全量化大数据挖掘 所谓全量化大数据,则是相较于传统的局部性小数据,综合了图像、音频等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了企业内外部不同来源数据的数据集合总称。上一个十年,随着ERP、CRM等企业系统应用的兴起,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业务数据化”的工作已逐步完善。虽然业务人员对数据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大多数仅停留在对业务系统中简单结构化的理解上。因此,从两个方向上拓展多元化大数据是企业数字化决策实现的基础。 一方面,通过网页和社交媒体等相关平台中的数据获取,可以帮助装备制造企业打破2B局限,直面最终用户。数字时代下,企业讲求“以人为本”,客户作为有温度的个体,需求应当得到察觉并给予充分响应;装备生产也一样,最终落地的体验还是在人身上。但相较于2C行业,装备制造业很难直接获取到较为明确的2C端市场用户意愿。在全量化大数据的思路下,越过2B的屏障,直接通过人产生的数据理解群体思想,能更好地帮助装备制造企业跳出2B的局限。 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业涉及较多传感技术与物联设备,高效利用机器生成的数据,可以大大提升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智能化时代下,多种设备前端的数据收集系统已逐步自动化,加上物联与互联网的发展,庞大而丰富的数据源有待被开采。行业特点决定了行业优势,通过采集设备的第一手数据抢占先机,将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路径的重要里程碑。 2中端:战略性数据中台 从数据处理层来看,以BW/BO系统为主的企业数据分析工具已在各行业被广泛使用;但就实现情况而言,在装备制造业,大部分的BW/BO应用仅能基于以ERP为主的业务系统数据,提供事后分析报表,这些报表大多强调业务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但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和生产模式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这类标准报表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数据支持。在装备制造业,系统数据各自独立、数据服务效率不高以及业务诉求不匹配等问题成为常态。 随着数字产业化逐步从C端走向B端市场,以Hadoop、Spark等分布式技术和组件为核心的“计算&存储混搭”的数据处理架构为主体的数据中台战略,将在制造业兴起并日渐成熟。数据中台的出现使得企业对于多源异构数据的预测性分析、实时性分析和主动性分析成为可能。 3前端:场景化数据决策 在数据的前端展现层面,传统的单一报表或简单图表输出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企业的业务决策。 在硬件与软件的优化升级中,多样化的数据展示应用已逐步形成,管理驾驶舱、即席分析、生产看板、自助报告、数据大屏、预警通知等,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高管办公室、会议室、生产车间等,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方式。除了展示方式的场景化,数据决策过程的场景化更重要,不再是传统的基于单向流程的基础性数据展示,而是双向的使用和反馈,并通过闭环的场景化过程形成新一轮的业务数据化,从而实现不断优化的智能模式。 对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往往更注重满足“千人千面”的用户个性化需求;但对装备制造业来说,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场景化数据决策的建立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对业务场景的明确把握。一方面,决策者应该明确将数据决策的过程嵌入运营环节,深入现场,而非闭门造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借助业务专家对发展趋势和业务重点给予专业的建议,从而真正实现从“数据辅助业务”向“数据驱动业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