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的中红外聚焦于半导体双曲超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16
  • 像黄金和白银这样的稀有金属为中超材料提供了许多障碍,例如:高损耗和缺乏可调性。此外,掺杂半导体的应用也使得克服了可调限制,与金属相比,其损耗更低。此外,掺杂半导体具有少量的负真介电常数,这是实现中IR双曲超材料的必要条件。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超级聚焦的基础上,基于所有的半导体平面,利用奈斯的异质结构。通过应用一个单缝,与掺杂的奈斯/纳斯相结合,入射光可以耦合到高传播波向量的HMM模式,导致子衍射聚焦在中红外波长范围内。我们提出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奈奈的掺杂浓度来显示一个广泛的可控制/可调的操作。因此,重点解决在中红外可调谐范围从4.64到19.57(μmμm与取得的最大分辨率0.045λμm 19.57操作的波长。此外,我们还展示了衬底折射率对调谐和增强聚焦分辨率的影响。我们提出的HMM是一种基于单一的材料,在制造过程中不会受到晶格错配的限制。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10日

相关报告
  • 《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增强半导体产业链中最薄弱环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2-26
    • 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以下简称“上海装备材料基金”)的筹备工作接近完成。 据了解,上海装备材料基金是国内第一家聚焦半导体装备材料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致力于通过市场化运作,运用并购整合方式,推动中国半导体装备材料实现跨越发展。有人说半导体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皇冠,装备和材料是这顶皇冠上的明珠。 上海装备材料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50.5亿元人民币。基金出资人(LP)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大基金”)、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南京银行和万业企业。基金管理公司为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P”)。该GP由上海浦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科投资”)和国家大基金方面组成并由浦科投资控股。 在国家大基金一期运作进入尾期之际,决策层还是决定向上海装备材料基金出资10亿元,这一投资举动显得非同寻常,凸显了上海装备材料基金在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性。 2月6日,浦科投资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朱旭东博士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国家大基金原本不打算再投子基金项目的,但我们这支基金还是得到了国家大基金的获准出资,这反映了国家大基金对我们的认可和期待,我们也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 “材料和装备是半导体产业的前提,当前国内这一领域十分薄弱。尽管有一些企业起来了,但能实现产业化的不多;即便实现产业化能接到订单也很少,能接到了订单又能赚钱的更是少之又少。”朱旭东博士称。上海也希望借助集成电路这一波发展,把材料和装备这块薄弱的环节搞起来。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全球 “上海装备材料基金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全球开展运作。”朱旭东博士称。 据了解,上海装备材料基金是500亿元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将立足上海装备材料产业的基础优势,面向海内外开展并购投资,利用市场化平台致力于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装备材料集团。 集成电路是高资本、高技术、高人才门槛的行业,为了落实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总体战略,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2014年9月24日,国家大基金正式成立,规模超募至1387.2亿元。国家大基金在利用资本力量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6年1月,上海出台了地方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计划,总盘子为500亿元。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采取“1+3+1”的模式运作,即100亿元设计业基金、300亿元制造业基金和100亿元装备材料基金。制造业基金和设计基金已开始运作了。上海装备材料基金成立后,整个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计划也就全部落地了。 三支基金的运作模式是不一样的。“上海设计业基金完全是纯市场化的GP运作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基金是由体制内的机构运作的,我们这支则兼具两者之间。浦科投资虽然已经脱离体制,但我们是非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与体制还有情感上和资产上的联系。因此在政府和市场的联系上,我们具有优势。”朱旭东博士表示。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出资参与了我们这支基金,所以我们也承担了国家使命。这支基金的定位是成为国家大基金投资布局半导体装备材料领域的先锋队。未来几年,我国集成电路每年投资额都在5000亿元上下,其中,70%的投资是采购设备和材料的,如果中国自己的装备和材料上不来,那么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就相当于拉动了国外的GDP。”朱旭东博士称。 上海是国内最早布局集成电路产业的城市,有比较好的基础。但近年来,合肥、成都、武汉等地有赶超的趋势,成为半导体投资的热土。目前,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重镇,上海市领导、市经信委高度重视半导体产业发展。 “我们这支基金的运作原则是功能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兼顾,用市场化手段推动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朱旭东博士称。 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称,在各地纷纷高调成立的半导体产业基金中,上海是最务实的,也是出资最多的,但上海半导体产业基金对产业的带动上,对本地企业的帮助上,或许还要更加努力。 “在已设立的两支基金中,设计业基金耗资近7亿美元并购了芯成半导体,这是这一轮产业大发展以来通过并购获得的项目;制造业基金投资了华力微电子和中芯国际的12英寸生产线,先进半导体今年也有所动作,但在设备材料上至今一点动作都没有。”顾文军称, “期待新成立的装备材料基金能为上海并购好项目。” 国际并购要有新思路 “各地发展集成电路的出发点多是对标国际一流水准,提出的口号是要做国际一流的半导体产业。那么就要与海外巨头正面竞争,但这其实很难。”朱旭东博士称,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资本收购半导体企业非常警惕,把国外的“树”买来“栽”在中国的土地上难度很大。 “思路要有创新,我国台湾地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半导体,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提出从做集成电路代工起步,把自己挂在美国硅谷这个芯片设计的‘火车头’上,自己做‘火车头’后面的‘车厢’,美国跑得快,台湾地区也跟着快,不是竞争关系。这是台湾集成电路代工快速崛起的原因,这是模式创新。”朱旭东博士称。 朱旭东博士表示:“并购投资零打碎敲是不行的,需要有一个结构性安排。在并购投资模式方面,我们形成了整合型投资、嫁接型投资和引进型投资等多种运作方式。当然,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并购策略。比如,欧美对我们收购比较敏感,那么可以跟他们在中国搞合资公司。” “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几个园区进行产业整合和项目落地,我们已经着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址与考察,我们希望上海能够走在前面。” 朱旭东博士称。 浦科投资在官网上称,上海装备材料基金将结合国内装备材料企业小而散的现状,抓住下游厂商增线扩产的有利契机,围绕国内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产业资源、上海市以及上海临港地区的政策优势、浦科投资以及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管理能力,开展整合型投资、嫁接型投资和引进型投资等多种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好资本的力量,在关键细分领域培育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装备材料企业,带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整体跃升。 浦科投资之所以获得上海装备材料基金的运营权,主要是其之前多起海外并购,在行业内积累起一定的知名度。 “应该说,私有化国外上市公司到中国A股上市,我们是先行者之一,构思起始于2012年。当时海内外高科技企业存在明显的技术差和估值差。从商业逻辑上看,私有化国外公司来A股上市是行得通的。”朱旭东博士称。 2013年,浦科投资率先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锐迪科发起私有化并购,但半路却杀出竞争对手紫光集团。浦科投资和紫光集团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多番博弈,最终锐迪科的股东选择了“财大气粗”的紫光集团,浦科投资在国家发改委“小路条”在手的情况下铩羽而归。 所谓“小路条”指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先行报备发改委,发改委审核准许后,发给相关企业《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确认函》(俗称小路条)。 不过,并购锐迪科失败后,浦科投资并购了澜起科技,这一并购标的异常顺利,也是浦科投资到目前为止赚最多钱的一个项目。“私有化澜起科技获得的利润,有力地支持了浦科投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朱旭东博士坦承。 浦科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勇军对澎湃新闻记者透露,前期已经有一些并购项目在谈判了,等到基金正式运营后会进入项目投资阶段,但具体项目不方便透露。 公开消息显示:本轮从国家到地方成立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盘子高达6000多亿元。目前,国家大基金正在酝酿二期,预计二期规模也将超过千亿元,加上地方基金二期,可能一二期总盘子将直逼一万亿元。
  • 《TCL集团更名TCL科技,半导体显示及材料龙头再升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14
    • 1月13日,TCL集团发布公告称,拟将公司名称“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对应证券简称变更为“TCL科技”,英文简称为“TCL TECH.”。公告称,本次更名系因2019年初已完成资产重组,“TCL科技”更符合公司的业务构成及经营现状,同时也更能清晰准确表达“公司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产业集团”的愿景和战略定位。 2019年1月7日,TCL集团重大资产重组通过股东大会;2019年4月,重组标的资产完成交割;2019年11月,华星光电正式更名为“TCL华星”。自重组通过,市场上即呼声不断,在深交所互动易上,常有投资者建议业务重组后上市公司应该更名为华星光电,既能反映公司当前的定位,又可与终端业务作出明确区分。也多次有媒体在与高管访谈时,提出TCL集团应该改名了,强化上市公司与半导体显示行业的直接关联性。 中国网报道认为,尽管TCL集团更名符合资本市场及媒体的一致预期,但更名时点选在重大资产重组后的一年,既像是对过去的总结,更像是定位科技战略的开幕式。 持续聚焦高科技显示发展 已建立规模和效率优势 TCL在半导体显示技术领域的投资实际上可追溯到10年前,当时为了顺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TCL决定投资245亿元自主建设TCL华星;2011年,TCL华星项目第一条8.5代TFT-LCD显示器件生产线在深圳光明新区正式投产;随后2013年建设了第二条8.5代线,2014年以来,TCL华星相继在湖北武汉“光谷”建设了6代LTPS面板生产线、柔性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建设了惠州华星高世代模组项目、在深圳光明建设了11代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 2019年9月,TCL华星印度模组项目正式动工,标志着TCL华星国际化布局的开端。这10年来,TCL华星累计总投资超过1800亿,形成大中小全尺寸的面板生产线布局,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三大的电视液晶面板厂商。 目前,TCL华星的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三,LTPS手机面板出货量第二,AMOLED产品已量产出货。而自投产以来,TCL华星一直保持业内领先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去年三季度,全行业大尺寸巨亏之时,华星依然有2.8亿元的单季净利,其管理效率也让业内人士交口称赞。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 聚焦主业正当时 十年来,全球面板产能逐步往中国大陆市场转移,根据IHS数据,2017年中国TFT-LCD产能首次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高,且后续新增的LCD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市场。 目前以TCL华星为主的中国面板厂已经在液晶显示领域具备了绝对的规模和效率优势,在上游的主要材料领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竞争力的本土化配套供应,与下游强势崛起的中国品牌终端厂商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国内面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优势逐渐凸显。近期三星、松下、LG等日韩厂商相继退出或是减少LCD面板的生产,TCL集团将是主要受益者。在此次产业大规模转移前,TCL华星即开始加大产业布局,持续投入11代线的产能,强化大尺寸的成本竞争力,形成了32吋、55吋、65吋、75吋、86吋等多款优势产品,占据三星、索尼以及国内主要电视机厂商高端产品体系的供应。 自年初剥离终端及其配套业务至去年年底,TCL集团的股价上涨了87%,既可以理解为资本市场对重组事项的认同,对单纯半导体显示投资标的和逻辑的认同;也可以理解为TCL集团选择了较为合适的时机推动战略聚焦,在产业转移趋势已定之时以显示技术的科技企业定位面向世界。 研发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打造全球领先科技企业 重组完成后,TCL集团将定位于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 今年的CES即可看出TCL集团与以往大不相同,拿出了多款全球领先的产品:应用TCL华星Mini LED技术的中国首款8K QLED电视、TCL华星和广东聚华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31英寸喷墨打印可卷绕柔性样机、应用TCL华星AMOLED柔性屏的TCL通讯首款7.2英寸5G折叠屏手机。 这可能是TCL华星面向未来10年的产品、技术、生态领先的开始。TCL华星研发投入占比不断提升,TCL研究院在深圳、西安、香港、武汉有四个国内研究中心以及欧洲、美国两个国外研究中心,TCL的OLED材料已开始量产、QLED材料开发全球领先,从事印刷打印研发的广东聚华是唯一的国家级创新中心,“TCLTECH.”名副其实。 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等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起到信息传递和交互界面作用的显示产业愈加凸显其重要性。TCL集团聚焦发展这一技术、资本密集产业,将为中国显示产业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此次更名为“TCL科技”,既可增强投资者对其主营业务的理解、缩小市场对公司业务的认知偏差,同时也能准确反映TCL集团的业务内涵和战略定位,推进包括半导体显示业务在内的核心基础高科技产业的全球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