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 FAIR 数字对象国际会议开放摘要征集》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杨恒
  • 发布时间:2022-07-06
  • 在不断增长的信息海啸中成功管理、交换和解释知识将依赖于处理组合数据的高度自动化方法。这需要人工智能,但也需要强大且信息丰富的方式来存储和传播数据、元数据。FAIR 数字对象 (FDO)在将互联网变成有意义的数据空间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

    FAIR数字对象国际会议

    FAIR 旨在使数据对人类和机器都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和可重用。FAIR 数字对象已显示出关键功能——可简化和扩展跨域数据的使用、增加对数据的信任并简化大量信息的处理。FDO 的开发正在进行中。现在需要形成广泛的共识。基于此,第一届 FAIR 数字对象国际会议摘要征集现已开放。

    第一届 FAIR 数字对象国际会议将首次以规模聚集关键技术、科学、工业和科学政策利益相关者,旨在促进全球 FDO 的开发和实施。会议将以正式签署和发布关于 FAIR 数字对象的莱顿宣言。

    可以访问www.fdo2022.org了解有关会议的更多信息,或通过info@fdo2022.org了解更多信息。



      

相关报告
  • 《第一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闭幕》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梁丽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16年11月6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来自60个国家的900位代表参会,会议就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议题进行了讨论,2016年11月9日大会圆满闭幕。 会上,与会代表呼吁各国应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上重要日程,努力实现减贫、粮食安全、营养安全、性别平等和伙伴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各国拿出必要的资金、建立法律制度来推动农民、牧民及其他部落和乡村群体人员持续、积极地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与会代表指出,为保障粮食和营养安全,降低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和多样性缺失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人员需要发起、推动新的多样性保护策略,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保护、利用包括作物野生近缘种在内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证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及农家保护策略的相互衔接。与会代表同时指出,研究人员应利用基因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技术,构建高效、平等、经济、安全的农业生产系统和景观。 与会代表强调,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和营养需求,全球各国需要交换植物、动物、水生微生物和昆虫的基因资源,各国之间需要协调多样的法制体系,注重提高植物检疫能力,利用最新技术和跨境伙伴关系促进基因资源的安全转移。与会代表同时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投资,不但能够提高农场的适应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时也能为女性和青年带来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吸引各国注意,促进其快速行动,与会代表考虑敦促联合国制定“农业生物多样性年”。 另外,与会代表一致建议,每3到5年举办1次专注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会,以使在印度新德里达成的共识持续引起关注。为此,与会代表们也成立了连续性工作委员会。 (编译 梁丽)
  • 《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24日-27日,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林业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等208家单位,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科技与管理工作者,共计92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员主持,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先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先生,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任海研究员,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先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副主任周文能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围绕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濒危动物与植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做了发言,并对本次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等。本次会议共有11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人就各自研究领域分别做了精彩发言。大会围绕保护生物学科学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两个方向共设置保护演化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与保护生理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及动物疫病、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新技术、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社会公益保护地、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未来等10个专题分会场,共计204个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积极参与,就科研与保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踊跃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共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参会人员多,报告质量高,涉及领域广,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发挥科学研究在保护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