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闭幕》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梁丽
  • 发布时间:2017-11-28
  • 2016年11月6日至9日,第一届国际农业生物多样性大会在印度新德里举办,来自60个国家的900位代表参会,会议就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议题进行了讨论,2016年11月9日大会圆满闭幕。

    会上,与会代表呼吁各国应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上重要日程,努力实现减贫、粮食安全、营养安全、性别平等和伙伴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各国拿出必要的资金、建立法律制度来推动农民、牧民及其他部落和乡村群体人员持续、积极地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与会代表指出,为保障粮食和营养安全,降低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和多样性缺失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人员需要发起、推动新的多样性保护策略,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保护、利用包括作物野生近缘种在内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证迁地保护、就地保护及农家保护策略的相互衔接。与会代表同时指出,研究人员应利用基因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技术、纳米技术等现代技术,构建高效、平等、经济、安全的农业生产系统和景观。

    与会代表强调,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和营养需求,全球各国需要交换植物、动物、水生微生物和昆虫的基因资源,各国之间需要协调多样的法制体系,注重提高植物检疫能力,利用最新技术和跨境伙伴关系促进基因资源的安全转移。与会代表同时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投资,不但能够提高农场的适应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时也能为女性和青年带来平等的就业机会。为吸引各国注意,促进其快速行动,与会代表考虑敦促联合国制定“农业生物多样性年”。

    另外,与会代表一致建议,每3到5年举办1次专注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会,以使在印度新德里达成的共识持续引起关注。为此,与会代表们也成立了连续性工作委员会。

    (编译 梁丽)

相关报告
  • 《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2023年11月24日-27日,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中国植物学会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技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保护生物学大会”在广州长隆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大科研院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林业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等208家单位,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科技与管理工作者,共计92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聂永刚研究员主持,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动物学会保护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先生,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先生,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任海研究员,广东省林业局副局长吴晓谋先生,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副主任周文能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围绕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濒危动物与植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做了发言,并对本次大会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本次大会,包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院士等。本次会议共有11个大会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人就各自研究领域分别做了精彩发言。大会围绕保护生物学科学研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两个方向共设置保护演化生物学、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与保护生理学、保护基因组学与宏基因组学、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及动物疫病、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新技术、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社会公益保护地、濒危物种迁地保护、“昆蒙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未来等10个专题分会场,共计204个报告。会议期间,与会代表积极参与,就科研与保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踊跃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共襄学术盛宴。 本次大会参会人员多,报告质量高,涉及领域广,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从事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交流平台,将有助于发挥科学研究在保护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保护生物学学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 《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推广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策略》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实现农业和树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对粮食和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农业系统、生态恢复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中,注重植株性状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产力。 通常情况下,科学家更注重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研究植物性状与生态系统过程的关系,在半自然和人为主导的生态系统中的相关研究较少,例如,农业生态系统中。然而,农业系统约占全球土地面积的40%,并且倾向于种植同类植被,因此通过制定植物多样化策略以恢复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植株性状,植株高度、叶片大小、叶片营养元素、根茎深度等与植物的固氮能力是相关联的。土壤肥力的维持作为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土壤硝酸盐可用性和脱硝潜力,而这些生态过程主要通过植物群落的叶氮含量和根长性状值预测。但是,这些性状信息散布在全局数据集中,且随地点和生态系统而异。 基于此,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正在研究实证策略 ,用于确定和组合可以提供支持粮食生产的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的植株性状。这种方法将对不同农业系统中的植株性状组成和变异性进行三角测量和评估,指导人们在自然条件(残留林和社区种子库)或基因库中选择适应当地条件的物种,以恢复生态系统。 研究人员首先将这种新的方法应用于恢复埃塞俄比亚(Ethiopia)的蒂格雷(Tigray)、奥罗米亚(Oromia)、阿姆哈拉(Amhara)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区域面临严重的土地退化,水蚀等问题。在每个试验地区,科研人员对3个主要数据来源的植物信息进行三角测量,以确定有地区适应能力的植物物种的最完整范围。 第一个数据源:包括已有的植物组成信息,例如非洲植被图中提供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从当地147个树木品种中识别抗逆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群落加权值分布。 第二个数据来源:包括来自文献、全球数据库和基因库信息。基因库中包括地理定位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被忽略和未充分利用的作物和每个景观中的濒危植物。例如,来自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基金(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物种约450个;来自世界末日种子数据库(Genesys pgr)的物种约612个;来自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所收集样本数据库的物种约187个。 第三个数据来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偏好和价值。通过焦点小组、实地访问和采访,揭示植物物种(总计约300种)对人类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医用价值、生活需求价值(如作为木柴),以及作为地区的精神象征等。 通过以上数据源获得的信息(植物—性状—生态系统服务)创建一个性状中心,以与当地资源形成互补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用于生态恢复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战略,同时突出本地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潜在作用。 在进行埃塞俄比亚案例研究时,研究团队通过查阅文献和全球数据库,收集社区与农业系统中的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相关联的性状信息,发现当前的知识空缺,例如,已有的本体或全球植物性状数据集中没有与营养相关的性状。因此,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的研究结果将填补空缺,特别是将对“作物本体项目”(the Crop Ontology Project )予以补充。“作物本体项目”由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牵头,是迄今为止关于生理、形态、农艺作物产量相关性状的最全面的开放数据库,包括数据协调、关联不同信息来源、拥有强大的数据协作和伙伴关系,生成可用的全球数据库和基线数据的分析清单,并通过数据查询确定关联所有这些数据源所需的本体。这些研究工作将更清楚地阐明植物性状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联作用,为选择植物品种提供参考信息,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生态恢复,为农业生态系统提供多重惠益。 此外,由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牵头的“作物本体项目”与“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数据,支持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服务” 项目开展合作。实践研究纳入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两项研究项目,包括:水、土地和生态系统研究计划(CRP-WLE)—蓝色尼罗河(Blue Nile)创新项目;埃塞俄比亚气候变化、农业和食品安全研究计划(CRP-CCAFS)—种子满足需求(Seeds for Needs)方法。项目由CRP-WLE和CGIAR基金捐助者(CGIAR Fund Donors)资助。 (编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