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科技治霾信心 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3
  • 本报讯 (成都日报记者黄鹏)为更好更快发挥科技治霾作用,昨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再次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治霾行动开展现场办公,重点了解“超细清水雾技术”设备安装调试、“应用冷却技术人工影响逆温层的研究与试验”等课题试验应用推进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来到天府广场试验点,罗强认真听取有关“超细清水雾技术”功能特点、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推广应用等情况介绍。目前,天府广场周边部分高层建筑物及地面正进行系统安装调试。罗强希望大家加强统筹协调,抓紧时间完成前期工作,提前谋划在主城区有条件的交通主干道推广应用,让科技治霾成果尽快投入使用,尽早发挥作用。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试验场上空,一架直升机正穿过高度仅为100米左右、厚度近200米的贴地逆温层,向目标区域播撒超低温液氮。这一名为“应用冷却技术人工影响逆温层的研究与试验”,旨在探索通过人工干预近地面逆温层改善局部大气扩散条件、进而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地面专业激光雷达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目标区域扩散条件改善,但较大区域面积内的实际效果还需进一步试验和论证。罗强走进试验场,认真观看直升机作业过程,详细了解市气象局关于成都地区秋冬季逆温特征研究结论及开展的针对性试验应用情况,向课题组专家及有关方面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鼓励大家进一步完善试验方案,创新播撒方式,加快实战化检验应用,力争使成都长期以来受困扰的冬季气象不利条件得到缓解。

    现场办公中,罗强强调,治理雾霾,既要依法采取关停“散乱污”企业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大气污染物减存量、控增量。要继续坚定科技治霾信心,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快推动科技项目转化为产品、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要加快科技治霾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升科技治霾成果覆盖率;相关部门要增强后勤服务意识,提升后勤保障水平,为一线科研工作者和项目团队积极营造良好环境,让大家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攻关,确保各项目顺利推进、早见成效。

相关报告
  • 《成都科技治霾又有新进展:给冬天的“被子”捅个洞》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3
    • 治理雾霾,既要采取关停“散乱污”企业等短期措施,更要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长效治霾机制,实现大气污染物减存量、控增量。   进入秋冬季,像厚厚的棉被一样盖在成都上空的逆温层不仅让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也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再加上静稳天气,污染物停留在成都上空走不动、吹不散,污染天一触即发,怎么办?   一项旨在打破逆温层,让冷、热空气对流起来的试验正在进行之中。今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治霾行动进行现场办公,实地查看科技治霾项目的试验及推广情况。 应用冷却技术人工影响逆温层   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以及巨大的气流,一架直升飞机腾空而起,在直升机底部悬挂的一个大罐体尤为显眼。“这是液氮罐,这次计划从离地面100米的地方开始进行播撒”现场工作人员告诉政事君。   这里是新津县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也是“应用冷却技术人工影响逆温层的研究与试验”的现场。由成都市气象局牵头,成都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协作开展的该项研究试验,不仅要分析研究成都上空的逆温层特征,更大的目标是“探索通过人工干预近地面逆温层改善局部大气扩散条件,进而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已经爬升至百米高空的直升机开始执行关键的播撒命令,白色的液氮从罐底部泄出,随着直升机的不断攀升,直至上升到400米高度,直升机在此开始盘旋播撒。   当听到参与试验的专家介绍,“目前已经选定液氮作为外场试验的冷却剂,冷却剂的播撒方式、播撒高度、播撒装置选择都经过了多次的外场试验”后,罗强来到了另一个液氮罐体边,用手轻轻触摸,“罐体都结霜了,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在得到工作人员回复-170℃左右时,罗强强调,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如果逆温层能被打破,成都长期以来受困扰的冬季气象不利条件将得到缓解,同时,一定要注意试验安全,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把实验做好。   现场专家介绍,经过对成都地区逆温层特征分析显示,逆温长期存在,并以底高低于或等于100米的贴地逆温为主,逆温层数有1-3层。其中,贴地逆温以强逆温为主,比率几乎达到5成,各类逆温层厚度较小,均在130米以下。当污染天气出现时,绝大多数时候都伴有贴地逆温和强逆温,如何通过人工方式干预逆温层、改变颗粒物浓度?   “这就是为何会选择从100米的高空就开始播撒液氮直至400米高空的原因”气象专家告诉政事君,通过这样自下而上播撒超低温度液氮的方式,改变逆温层的特性,“相当于在逆温层中钻开一个洞,让冷空气和热空气能充分对流” 。   “ 效果到底怎么样?测试以后的数据什么时候可以出来?”罗强对这项技术的效果非常关注。现场工作人员立即调出了3D可视型气溶胶激光雷达、多普勒风廓线激光雷达等最新环境气象探测设备,对播撒冷却剂前后的逆温层以及颗粒物浓度变化进行实时观测,数据显示,“从目前的测试来看,有很好的效果”——   罗强强调,结合四川独特的气象条件,成都大气污染治理要抓好主要矛盾,一方面要减少排放,另一方面要扩大排放空间。打破成都上空逆温层这个“锅盖”的方向是正确的,下一步要抓紧做好几个课题,尽快拿出数据,大胆试验,创新方式,争取打破成都冬季长期受逆温层困扰的局面。 人工增雨和“超细清水雾技术”来治霾   10月以来,特别是首次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后,成都市气象局加大了人工增雨作业力度,多次开展了飞机增雨作业和地面碘化银作业,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   在罗强看来,人工增雨技术在今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希望“应用冷却技术人工影响逆温层的研究与试验”课题能够针对不同的天气状况进行试验,要随时做好在城区大范围投入实战的准备,实现多兵种作战。   针对逆温层的项目尚在试验之中,而另一项治霾黑科技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近,不久后,将亮相于天府广场。今日上午,罗强一行还前往天府广场,实地查看“超细清水雾技术”设备安装使用情况。   在天府广场西侧和南侧,工作人员正在紧张施工之中,一根根看似普通的管道上面却暗藏机关:看上去不起眼的喷头将喷出超细水雾,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   “可以喷多细的水雾?对颗粒物的作用有没有数据对比?”面对罗强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技术提供方海力特集团相关负责人现场解释,在天府广场绿地内安装的超细清水雾系统,通过高压以雾状的形态喷出,可以产生直径1-10微米的高速均匀细水雾,可以降解距离地面10米以内的漂浮扬尘颗粒物,起到除霾、降尘、降温、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氧离子的作用,“设备中喷出的是超细水雾,不会打湿行人衣物,不仅能让空气清新,在绿地中也能自成景观,形成空气清新舒适的局部小气候。”   除了在天府广场两侧绿地中布设17套超细清水雾系统,海力特集团还提供在天府广场周边22栋高层建筑楼顶的55套人工增雨设备技术支持,目前正在施工之中,预计示范点安装工作在本月20号完成。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工程。今年以来,成都大力实施“治霾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罗强强调——   下一步要坚定科技治霾信心,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持续深入推进课题研究,进一步加强科技治霾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治霾示范项目建设,大胆试、大胆闯,要加快提升科技治霾成果覆盖率,促进大气环境持续改善。   来源:蓉城政事
  • 《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办法出台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09-05
    • 《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为权威判定气象应用类科技成果提供指导,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规范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管理。   业务准入是指科技成果在正式投入业务应用前,评判其能否进入业务化应用的过程。《办法》规定,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实行中国气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两级管理。《办法》所称的科技成果包括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面向业务应用开发的系统、平台、仪器、设备、软件,以及尚未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方法、指标等科技成果。   气象科技成果业务准入评审指标包括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和通用性,分别考量其是否有效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是否实现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等,是否技术成熟、功能稳定等,是否基于现有软件、数据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