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装可导致感染?!专家:传播性更高》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0-20
  •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消息,在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冷链物品成为新的病毒载体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林炳亮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解释,“以往在外包装检测出来是病毒核酸,相当于病毒的‘残骸’,活病毒相比于病毒‘残骸’的传播性更高,不是活病毒的话,很难结合到细胞的受体,从而难以侵入到人体内。”

    跨国快递需注意

    关于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是否需要重点关注进口冷链食品和跨国快递?

    林炳亮表示,不单是在秋冬季,每个季节都要注意严防国际物流,因为国际物流快递物品处于密封状态,不会暴露在日光、紫外线等外界环境下,可以更长时间存活,尤其是冷链食品,因为冷链本身就是在冰冻环境下,处于低温的状况,所以每个季节都要重视。

    林炳亮指出,病毒存活是跟气温、湿度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病毒在冷链这种低温的环境下,存活的时间确实要更长。但是在冷链环境下具体存活时间要长多少,暂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

    目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点已从“防人”转向“人物并防”。

    9月7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出,对2020年5月1日以后进口的增量冷链食品,必须在其产品外包装上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

    9月28日,北京市商务局通知相关进出口企业,要加强境外源头防控,主动规避从疫情严重地区进口冷链食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进口食品各项替代方案。

    林炳亮提醒,应尽量避免海淘、代购国外疫情形势严峻地区的商品。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购买的生鲜产品,快递外包装如未消毒不要带入室内,接触外包装及生鲜食品后应及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处。

    此外,食物煮熟煮透,确保食品安全。

    冷链物品还能吃吗?

    据中疾控消息称: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

    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也就是说,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

    如果实在是担心,那怎么办呢?

    普通人建议这样防护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如果是普通人,可以和相关从业人员一样,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衣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然后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除此外,加热做熟是最好的处理方法,除了预防新冠,同样还可以避免诸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寄生虫之类的污染风险。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7976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到新冠活病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0-24
    •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一、从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的意义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二、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三、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日常防护建议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期印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环境卫生条件,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工作中经常与具有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链产品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如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的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中心办公室 供稿)
  • 《冠状病毒的肠道感染:SARS-CoV-2的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2-24
    • 2月19日,《柳叶刀肠胃病和肝病学》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了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的评论文章“Enteric involvement of coronaviruses: is faecal–ora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possible?”,讨论了新型冠状病毒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现有数据支持SARS-CoV和MERS-CoV可存活环境能促进其粪口传播这种观点。在北京的两家治疗SARS患者的医院的污水中发现了SARS-CoV的RNA。当在另一项实验中将SARS-CoV接种到从医院获得的污水中时,发现该病毒在4°C条间下14天内仍具有传染性,但在20°C下仅持续2天。SARS-CoV干燥后最多可存活2周,在22–25°C和40–50%的相对湿度下仍可存活5天,此后病毒感染力逐渐降低。SARS-CoV的生存力在38°C和80-90%相对湿度下24小时后下降。MERS-CoV在低温、低湿度条件下是可生存的,其可在20°C和40%相对湿度下在不同表面上存活48小时,尽管在30°C和80%相对湿度条件下可存活到8小时。目前,没有SARS-CoV-2的存活力数据。在武汉的早期报道中,2%-10%的COVID-19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例如腹泻,腹痛和呕吐。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有腹部疼痛的发生率高于不需要重症监护病房,并且有10%的患者在发烧和呼吸道症状出现前1-2天出现腹泻和恶心。在美国,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SARS-CoV-2 的RNA。 SARS-CoV和MERS-CoV在各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长期存在表明冠状病毒有可能通过接触或污染物传播。SARS-CoV和MERS-CoV都可以在低温和低湿的条件下生存。尽管直接飞沫传播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但粪便排泄、环境污染和污染物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播。该文章认为考虑到SARS-CoV和MERS-CoV的粪便排泄的证据,以及它们在有利于粪口传播的条件下保持生存的能力,SARS-CoV-2也可能通过此途径传播。 该文章表示,SARS-CoV-2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具有影响,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在处理被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的粪便时,必须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并且还应对医院的污水进行适当的消毒。应强调经常和适当的手部卫生的重要性。 此外,该文章指出,关于SARS-CoV-2粪口传播的可能性的未来研究应包括环境研究,以确定该病毒在有利于这种传播的条件下是否仍能存活。需要调查粪便中SARS-CoV-2 的RNA的浓度是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胃肠道症状相关,以及是否可以在COVID-19的潜伏期或恢复期检测到粪便中SARS- CoV-2的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