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反常光伏效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铁电光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研究铁电材料的光电子学性质时发现的一种新的重要的物理效应。因与常规的p-n结型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应存在根本差别,这种现象常被称为反常光伏效应或者体光伏效应。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环境问题的持续关注,关于铁电光伏效应的研究持续升温。目前,关于铁电光伏效应的物理机制已有多种模型提出,虽然彼此之间仍存争议,不过认为该效应的存在与材料的极性密切相关则是普遍接受的常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功能纳米结构设计与组装重点实验室易志国科研团队在开展铁电体物理与光催化化学的交叉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具有中心对称结构的钒酸铋材料具有大的反常光伏效应。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永祥团队合作开展微结构表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钒酸铋材料内部存在着大的局域应变起伏。经过深入的系统研究,揭示出该反常光伏效应起源于应变起伏诱导的局域对称破缺机制。并且,该反常光伏效应可通过应变调控予以调制。该工作不仅颠覆了铁电光伏效应只存在于极性化合物中的传统认识,而且为钒酸铋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福建物构所博士刘希涛和上海硅酸盐所博士张发强为论文第一作者。论文评阅过程中受到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是铁电光伏领域的标志性进展。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在实验推进过程中还得到上海硅酸盐所研究员曾华荣和澳洲国立大学教授刘芸的合作支持。

相关报告
  • 《上海有机所在含氟杂芳基砜类试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feifei
    • 发布时间:2018-12-17
    • 含氟有机化合物在功能材料、医药、农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发展向有机分子中高效、高选择性地引入氟原子和含氟片段一直是有机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胡金波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有机化学中独特氟原子取代效应(氟效应)的研究。近期,该团队利用含氟杂芳基砜试剂成功地发展了首例铁催化的对芳烃或杂芳烃的高效二氟烷基化反应(J. Am. Chem. Soc. 2018, 140, 880)。
  • 《云南天文台在磁星巨耀发研究取得新进展》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2
    •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在磁星巨耀发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日,国际科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发表了该台太阳活动与CME研究团组与恒星物理研究团组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太阳爆发CME理论,建立了磁星巨耀发的三维磁通量绳灾变模型,并得出了巨耀发产生的必要条件,为理解磁星磁场驱动的爆发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磁星包括反常X射线脉冲星(AXP)和软伽马重复爆(SGR),数量稀少,目前共探测到约30多个,具有超强磁场(B=10^14-10^15G)。SGR会产生能量巨大、持续时间长的巨耀发,其能量释放范围在10^44-10^47尔格,是已知宇宙中最剧烈的能量爆发事件之一。然而,巨耀发的产生机制具体细节尚不清楚。 本研究通过建立三维磁通量绳灾变模型,解析计算了穿过中子星表面的圆形磁通量绳产生的磁场分布,分析了其在洛伦兹力、磁张力和重力联合作用下的平衡情况,以及在中子星背景偶极磁场变化时平衡的稳定性。研究得出了系统失去平衡产生灾变的必要条件,即特征参量η=GMm/(R^4B^2)。 该研究由云南天文台蒙盈助理研究员、林隽研究员与张钱生副研究员合作完成,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