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印发》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5-05-30
  • 5月2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工业化”发展,共推出16条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具体方案如下:
    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
    为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应用场景,助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建设高质好用的行业数据集。支持制造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加快开展行业数据采集、汇聚、清洗、标注等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制造业数据集,对数据首登记、首入表、首交易、首开放等给予奖励支持。
    二、提高公共数据治理服务能力。支持在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等产业聚集区内搭建数据治理服务平台,建设高质量开源数据集、数据采集设施、数据治理软硬件工具集和服务方案,对达到一定服务能力的平台建设给予支持。组织征集一批公共数据治理服务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质优价低服务。支持标准化机构组织链主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制定细分行业数据采集、标注及质量评估的团体及地方标准。
    三、支持企业数据参与模型训练。支持企业用好人工智能数据沙盒制度,有效保障数据隐私安全,形成数据合理合规收益机制,加快促进行业和企业模型产品迭代,支持企业探索人工智能数据沙盒首试政策,对首次使用沙盒训练的企业给予免费服务。
    四、打造行业头部大模型。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平台机构,联合大模型企业、信息软件企业,围绕行业全流程优化和关键环节突破,开发部署具有引领作用的行业大模型,实现真实场景验证并面向产业链中小企业推广,对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水平的大模型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五、构建高性能通用智能体。支持企业将工业机理、数据、知识与大模型相融合,打造适应性强、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能力好、可感知环境和自主协同的通用智能体,突破传统工业软件重度依赖经验、适应环境受限、智能化不足的困境。对具有行业推广性、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优化生产管理的通用智能体,对其运营服务按调用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六、培育以自主协议为基础的制造业智能生态。支持制造业企业、行业组织联合大模型企业、信息软件企业、标准化机构,制定大模型与外部工具、数据源及API资源高效集成的标准化通信协议,形成“小模型局部应用+大模型全局优化”的混合智能应用范式,对适配行业广、覆盖企业数量多、调用频次高的协议将在京津冀制造业项目中组织推广。
    七、实施企业技术中心AI赋能行动。支持企业基于企业技术中心,围绕生产制造全流程搭建实验场景,推动模型嵌入部署和软硬件适配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产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对成效显著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新设企业技术中心的重要参考。
    八、增强仿真验证能力。支持企业面向工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控等环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仿真软件,提升仿真软件智能化水平,搭建具有行业通用性的仿真平台,开展大模型应用中试验证,对承担国家或北京市重点任务的仿真验证平台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九、加强智能安全保障。支持企业建设模型安全靶场,制定模型安全及性能评估标准、开展行业模型及智能体评测,模拟多场景大模型安全攻击,提供主动防御软硬件工具和模型安全解决方案,形成大模型多维风险评估体系,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安全保障平台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十、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围绕装备研发、生产、运行及维护等多个环节,充分发挥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科学智能、具身智能等多种大模型能力,提升装备的研发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对符合条件的装备智能化升级项目通过筑基工程、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对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新装备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十一、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具身智能大模型、5G等技术,部署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等设备,全面提升智能工厂的具身智能装备密度、提高工厂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能力,形成人机协同新范式,建设具身智能工厂,对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十二、布局智能产品关键产能。针对AI PC、AI手机、AI眼镜、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平台、智能产品柔性生产线,对符合条件的中试平台及柔性产线建设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十三、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支持企事业单位针对制造业全流程人才需求,设计“AI+制造”阶梯式课程体系,建设“AI+制造”实训基地,基于生产场景和真实课题,使用人工智能创新工具,开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培训,培育大模型落地实施团队,对效果显著的课程编制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给予择优支持。
    十四、优化人工智能赋能咨询服务。遴选具备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成功经验的信息软件、制造业等企业,纳入制造业人工智能服务商企业库,依托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等平台,与京津冀制造业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共同推进大模型在制造业场景落地。
    十五、加强模型应用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创新“AI智造贷”等金融工具,对企业应用大模型调优、数据治理等技术开展智能工厂建设、部署智能产品等工作给予贷款服务,助力企业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用好市级人工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等相关基金,培育优质制造业企业、大模型及智能体创新企业。
    十六、组织标杆案例宣传推广。征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案例,利用头部新闻媒体及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活动平台宣传及推广,鼓励企业搭建人工智能赋能生产制造案例展厅并开展行业内技术推广和典型案例交流,组织标杆案例向京津冀制造业企业进行宣贯,建立标杆案例宣传网络平台,促进各方共享优秀案例资源,实现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与共同发展。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5月26日
  • 原文来源:https://www.gkzhan.com/news/detail/182674.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10-30
    • 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在首都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教育与科技的双向赋能,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技术创新的双重突破,努力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教委等多部门近日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 面向全市大中小学推广AI学伴和AI导学应用;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通过智能推送+人工辅助的方式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型“家长学校”;全覆盖开展书记、校长、中层管理干部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将人工智能融入到学校办学过程当中。 到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学生身心健康、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5类典型示范应用项目场景基本建成并逐步开放使用,打造100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标杆学校,全市大中小学普遍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到2027年,产生数个符合中国教育特点、在技术创新上居于国际前列的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大模型。涌现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专精特新企业及大模型智能体,全市大中小学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 为实现目标,方案提出了实施综合性标杆应用基础工程、培育壮大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生态三大方面,具体包括建设“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应用基地、构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数据集、搭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测试场、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学习与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式变革、人工智能赋能学生身心健康、人工智能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十项主要任务。最后报告从组织实施、资金统筹、资源共享、示范推广、政策监督、安全保障六个方面提供了机制保障。
  • 《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8-26
    •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标杆应用、示范应用、商业应用三个维度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构建大模型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景图。       《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2025年底,通过实施5个对标全球领先水平的标杆型应用工程、组织10个引领全国的示范性应用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商业化应用成果,力争形成3—5个先进可用、自主可控的基础大模型产品,100个优秀的行业大模型产品和1000个行业成功案例。        “超大市场规模、海量应用场景,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对优势。”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北京将依托首都优势行业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5个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综合型、标杆型重大应用工程,促进大模型核心技术突破,增强人工智能工程化能力,提高重点行业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大模型行业应用新生态。        具体来看,在“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北京将整合创新资源,结合真实场景需求,推出融合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以应用牵引具身智能迭代演进;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北京将重点汇聚本市优质教学案例、讲义素材、施教方法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公序良俗常识等教学知识,培育跨学科、跨学段的教育大模型平台;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北京将构建医疗监管机制创新、医院与医生科研成果收益均衡以及医院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的三者合一“北京医生”医疗大模型平台;在“人工智能+文化”领域,北京将汇聚文学作品、历史建筑、文化遗迹、景点信息等优质文旅数据,推动人工智能与文旅深度融合,支撑文化大模型服务平台;在“人工智能+交通”领域,北京将基于大模型生成道路、车辆、人流、天气等仿真数据,加快自动驾驶仿真训练,优化车路云网一体化技术路线,探索FSD、ASD等单车智能技术,建设智能、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网络。        为了让标准化、可复制的大模型行业应用加快落地,北京还将围绕科研探索、政务服务、工业智能、金融管理、空间计算、数字营销、司法服务、广电传媒、电力保障、内容安全等10个行业细分领域,支持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相关区、行业应用企业与大模型企业联动结对,突破场景落地共性难点。        在商业化应用方面,北京市经信局总经济师唐建国介绍,北京将从小切口、实场景入手,重点面向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细分应用场景,支持大模型企业、系统集成服务商、行业用户等开展应用,鼓励开发智能体、智能助手等大模型应用,发挥技术革新对行业应用的赋能作用。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将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和高质量数据、开放行业场景需求、建设联合研发环境,吸引汇聚优质创新团队,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业落地。(记者 华凌)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