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高性能碳/碳复合新材料破解极端环境应用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6-06
  • 碳/碳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核工业以及半导体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关键材料之一,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但是,其较低的抗弯强度,严重制约了碳/碳复合材料在弯曲构件上的应用。

    近日,记者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李建林教授课题组与东华大学、萍乡学院的相关课题组合作,研究采用新工艺制备技术,破解碳/碳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难题。

    李建林教授提出相变膨胀烧结原理,通过将纳米金刚石颗粒均匀包覆在编织碳纤维布表面,经叠成烧结后纤维布层间生成的纳米碳洋葱将碳纤维布牢固地粘结在一起,位于编织纤维丝束交叉处的石墨洋葱在纤维布层间形成独特的“榫卯结构”,进一步强化了烧结后块体的力学性能,其弯曲强度高达1.2 GPa。

    据悉,此项研究工作开创了一种制备具有超高弯曲强度的碳/碳复合材料的新方法,避免了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和制备周期长等传统的碳/碳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因抗弯强度较低制约碳/碳复合材料在弯曲构件上应用的难题。该研究成果已获得相关专利授权3项。

    相关成果以“榫卯结构使层状碳复合材料具有超高弯曲强度”为题,发表在结构材料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上。

相关报告
  • 《高性能新材料层出不穷 碳减排测氚水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12
    • 日本金泽工业大学开发出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高弹性且导电性优异。该材料有望应用于要求具备高比强度和高比弹性模量等机械特性的汽车及飞机相关构件和建材。   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成功实现周期性嵌入氮原子的纳米管分子(氮掺杂型纳米管分子)的化学合成。   东京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最高水平氢离子传导率的新材料,燃料电池和氢传感器又将有进一步发展。此次发现的新型质子导体无需进行化学置换即表现出很高的质子传导率,因此不存在以往的材料稳定性和均匀性问题。   东北大学与东京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合成铱离子呈蜂窝晶格状排列的新型氧化物Mn–Ir–O的人工超晶格。这项成果不仅能为量子自旋液的物质开发提供新方法,还有助于利用薄膜样本开发功能元件。   早稻田大学和静冈大学共同开发出了碳纳米管的新生长方法,并成功制成了14cm的全球最长碳纳米管束。   在环境保护与新能源方面,大阪大学与日本食品化工公司合作,用淀粉和纤维素开发出高强度高耐水性的海洋生物降解塑料。东京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利用硼作为催化剂,无需使用重金属就能在室温下进行连接一氧化碳形成烃链(石油成分)的反应。该发现意味着二氧化碳合成人造石油有望取得新进展。   九州大学与Nano Membrane公司联合研究发现,利用高分子分离膜性能,能通过多级膜分离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高浓缩40%以上。利用分离膜从大气中回收二氧化碳,将为削减温室气体开辟新道路。   东京大学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2013年至2019年期间,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南侧的地下水中持续检测出浓度超过天然存在标准的氚水,平均浓度约为20Bq/L。这是从核电站周边的地下水中连续检测出含氚地下水的首份报告。
  • 《【ACS Nano】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硬碳-锡纳米复合材料》

    • 来源专题:新能源汽车
    • 编译者:王晓丽
    • 发布时间:2025-04-23
    • 研究机构:浦项科技大学(POSTECH)与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联合团队 研究人员:POSTECH的Soojin Park教授、Sungho Choi博士、Dong-Yeob Han博士,KIER的Gyujin Song博士 研究内容: 为满足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ESS)对超快充电、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负极材料,结合了硬碳和锡(Sn)的优势。硬碳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可加速锂/钠离子扩散,而锡纳米颗粒则通过溶胶-凝胶法和热还原法均匀嵌入硬碳基质中,形成小于10纳米的颗粒。这种复合结构不仅抑制了锡在循环中的体积膨胀问题,还通过Sn-O键的可逆形成提升了电池容量。 效果:锂离子电池:在20分钟快充条件下稳定循环1500次,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石墨负极高1.5倍。钠离子电池:在钠离子反应活性较差的条件下仍保持高稳定性和快速动力学性能。 该材料成功整合了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适用于多类电池平台。 意义:研究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开发提供了新方向,有望推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系统和电网级ESS的应用。 原文链接:Sungho Choi et al, Catalytic Tin Nanodots in Hard Carbon Structures for Enhanced Volumetric and Power Density Batteries, ACS Nano (2025). DOI: 10.1021/acsnano.5c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