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多情景土地利用优化与碳储量评估》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02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和碳储量变化过程,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和提高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构建了GMMOP-PLUS-InVEST模型,通过多源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并预测了自然发展(ND)、经济发展(ED)、生态保护(EP)和综合发展(CD)情景下的2030年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草地面积减少了1680.99×104 hm2,耕地、林地、水域、湿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01.19×104、208.47×104、91.54×104、51.30×104、157.40×104和971.09×104 hm2. ②2000~2020年,土壤和地下碳储量减少,死亡有机物和地上碳储量增加,总碳储量减少了677.97×106 t,草地退化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③与2020年相比,ND情景总碳储量减少了63.12×106 t,ED、EP和CD情景总碳储量分别增加了759.19×106、804.57×106和817.89×106 t,CD情景是最优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及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
  • 原文来源:https://www.hjkx.ac.cn/hjkx/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30843&flag=1
相关报告
  • 《基于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情景模拟分析》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1-27
    • 为探讨耕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了黄河流域2000-2020年耕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三种不同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预测模型准确度为88%,有良好的分类精度,具有较高可信度。2000-2020年期间,黄河流域耕地流失了22 294 km2,耕地资源大量流失但并未进行相对应补充。相比于2020年,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情景下的耕地流失分别为3001 km2和2086 km2,耕地流失情况有所好转;在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情景下生态碳储量分别增加4.32×107、4.39×107 Mg,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区域碳储量也持续上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经济水平有明显区域差异性,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主要由各地政策主导,但也受多种人为因素影响。
  • 《土地利用变化与中国碳汇潜力》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31
    •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所(PKU)的朴世龙教授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在了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种植)如何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中国通过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实现碳中和的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LULUCF是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战略。 重要原因:作为《巴黎协定》承诺的一部分,中国已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它将需要平衡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从大气中清除的二氧化碳量。实现这一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陆基解决方案,特别是有助于捕获和储存碳的造林。然而,由于不同的估计和模型,中国森林实际能吸收多少碳还存在不确定性。这项新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土地利用变化在中国碳收支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碳减排提供更准确的预测。 主要发现: 中国的森林是一个重要的碳汇:这项研究证实,中国正在进行的植树造林和恢复森林的努力已经将该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转化为一个重要的碳汇,这意味着土地吸收的碳多于排放的碳。从1994年到2018年,中国的森林吸收了大量的碳,符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植树造林在碳中和中的作用: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植树造林,其森林可以抵消相当一部分难以通过能源和工业等其他部门减少的排放。事实上,持续的植树造林可以帮助中国达到到2060年仍难以减少的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碳捕获随时间的限制:然而,该研究还强调,造林的固碳潜力有其局限性。随着可用于新森林的土地变得稀缺,碳的清除速度将减慢。该研究预测,在本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土地利用机会的减少,森林捕获碳的能力将开始下降。 长期战略至关重要:该研究强调了2035年以后持续造林的必要性,届时中国当前的造林目标有望实现。这种持续扩张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和林业部门的碳去除潜力以及确保中国走上碳中和的轨道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进展? 本研究采用改进的建模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中的碳去除进行了较为精确的估算。研究人员使用了专门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奥斯卡模型(奥斯卡中国),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这一新模型综合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为中国森林实际捕获的碳提供了更清晰的图像。 a、 1980-2100年LULUCF碳通量 b、 1994-2018年LULUCF多年平均碳通量 c、 基于不同数据源的中国森林面积估算 重要意义: 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以加强中国的碳封存战略。虽然植树造林是减少排放的重要工具,但该研究还强调,中国不能仅仅依靠土地利用变化来实现其碳中和目标。包括能源和工业在内的所有部门的持续努力对于更大规模地减少排放是必要的。此外,该研究强调了改进碳核算方法的重要性,以确保准确计量陆基碳固存。 这篇题为“与国家清单相符的中国未来土地碳清除量”的论文由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何跃与IIASA的朴世龙和托马斯·加瑟教授合著。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846-2